廖菊紅 李新華
寫作既是促進語言學習者語言學習的重要手段,又是檢測語言輸出水平的重要指標。《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教育部2012)。五級英語寫作標準是:能根據寫作要求,收集、準備素材;能獨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修改;能使用常見的連接詞表示順序和邏輯關系;能簡單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據圖示或表格寫出簡單的段落或操作說明。《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更明確了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并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重要概念,同時指出語言能力是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而寫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 2018)。可是,寫作對許多外語學習者而言是最為困難的(王芳 2019)。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浙江省象山縣英語“寫前”教學現狀如何?教師關于“寫”的教學理念情況如何?對文本的分析如何?在教學中為“寫”提供了哪些素材支持?針對以上問題,“基于‘語文意識’的初中英語寫前階段優化路徑研究”,課題組利用“問卷星”APP向全縣各年級英語教師及課題組成員所在的四所初中進行了調查研究。
教師問卷內容包括教師對誦讀的認識、教師對誦讀的評價反饋、教師對學生寫作積累意識的培養、教師對仿寫的態度、教師的文本解讀意識。課題組共收回教師問卷110份,有效問卷110份,有效率為100%。其中,教齡在1—5年的教師占29.09%,6—10年的占 8.18%,11—15年的占16.36%,15年以上的占46.36%。調查對象涉及各個教齡階段,1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占比較大。說明教師已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對英語教學有一定的專業認知,調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學生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對誦讀的認識、學生對誦讀知識的了解、學生的積累意識和運用素材的意識、學生對文本體裁與寫作技巧知識的了解程度。課題組共收回學生問卷228份,有效問卷228份,有效率為100%。其中,七年級學生占26.04%,八年級學生占54.17%,9九年級的學生占19.79%。調查對象涉及各個年級,八年級的占比相對較大。
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及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在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寫對學生而言是困難最大的一項。因為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屬于接受性技能,是語言輸入的過程。只要學生將儲存在大腦中的語言知識在聽和讀的過程中進行及時提取,理解就可以產生。而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屬于產出性技能,是語言輸出的過程,它要求學生不但要有豐富的語言知識基礎,還要將這些知識內化,并能在適當的語境中靈活運用,達到交際的目的(趙尚華 2015)。可見,要進行有意義的輸出,需要有足量的、豐富的語言輸入。
在對教師問卷結果分析研究后,課題組發現,34.55%和50.00%的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寫作積累意識,31.82%和51.82%的教師重視仿寫在寫作教學中的作用。可見,寫作意識的培養已經是初中一線教師的共識。因為寫作本身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而英語寫作更是學生熟練地用英語表情達意的創造性語言思維活動。所以,英語寫作也就成為教與學的難點之一。同時,調查分析發現,教師已開始注重文本篇章結構和對文本的解讀,注重通過誦讀來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通過誦讀來幫助他們積累寫作素材,也注重培養他們的仿寫意識。但對教師的回答和學生對相對應問題的回答進行分析后,調查組發現,問卷結果存在以下幾個偏差:
“您認為誦讀能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語感嗎?”問題選項意在調查教師通過誦讀培養學生語感的效果,分別有51.82%和47.27%的教師認為誦讀幫助提高學生的語感效果很好和有一定的效果。從“您會把誦讀列為教學目標之一嗎?”問題選項可看出,27.27%和40.00%的教師總是或經常把誦讀列為教學目標之一;從“您是否布置誦讀作業?”問題選項可看出,24.55%和41.82%的教師總是或經常布置誦讀作業。但是“您是否檢查反饋學生的誦讀效果?”問題選項反映出,只有10.00%和40.00%的教師總是或經常反饋學生的誦讀效果(見圖1)。

圖1:教師檢測反饋學生誦讀效果比率
而在學生問卷中,“你的老師是否指點誦讀方法?”問題選項意在調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誦讀的重視程度,分別有40.63%和38.19%的學生反映教師總是或經常指點誦讀方法。“你對誦讀技巧(如連讀、重音等)的了解程度”問題選項反映出,僅有13.89%的學生非常熟悉誦讀技巧,而69.79%的學生僅僅知道一些(見圖2)。“你遇到的誦讀困難是什么?”問題選項在于了解學生誦讀的實際困難,調查發現,43.06%的學生反映誦讀時生詞太多,28.13%的學生主要問題在于發音不準(見圖3)。而“你平時誦讀的材料主要是什么?”問題選項主要調查學生平時誦讀資料來源,調查發現,68.40%的學生平時誦讀的主要材料是教材中的課文。這幾個問題的調查反映出學生在平時誦讀過程中存在不會根據讀音規則拼讀單詞的情況,缺乏誦讀的技巧。

圖2:學生對誦讀技巧的了解

圖3:學生誦讀時遇到的困難
“您是否重視仿寫在寫作中的作用?”問題選項的設置在于調查教師是否重視仿寫在教學中的作用。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31.82%和51.82%的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非常重視和重視仿寫的作用。“您是否經常讓學生練習仿寫”問題選項的結果顯示,分別有18.18%和40.91%的教師總是或經常布置仿寫練習。但是,“您是否反饋評價學生的仿寫?”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4.55%和40.00%的教師總是或經常反饋學生的仿寫結果(見表1)。

表1:對學生仿寫反饋評價的比率
可見,大多數教師認為仿寫在寫作教學中非常重要并且重視仿寫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也經常布置仿寫練習,但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卻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對學生的仿寫進行評價和反饋。
問卷問題“您是否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積累意識?”意在調查教師對學生寫作積累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統計結果顯示(見圖4),34.55%和50.00%的教師非常重視和重視培養學生的寫作積累意識。4.55%的教師表示不知道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積累意識,這可能與教師的教學經驗或教學寫作的困難有關。但“您是否對學生的積累給予評價?”調查結果顯示(見圖5),13.64%和41.82%的教師總是或經常對學生的寫作積累給予評價,4.55%的教師不會對學生的寫作積累進行評價。

圖4:教師對寫作積累意識的重視比率

圖5:教師對寫作積累的反饋比率
可見,大部分教師在教學理念上都比較重視寫前的語言輸入。然而,學生的問卷反饋結果與教師的反饋存有較大出入。“您認為自己在英語寫作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這一調查結果顯示,33.33%的學生都反映自己寫作最大的困難是缺乏所需的詞匯、句型知識;20.83%的學生寫作的困難是不知道如何組織文章、段落和句子之間的結構;15.28%的學生寫作的困難是缺乏寫作所需要的思想和素材,沒什么可以寫的;30.56%的學生是以上三者都很困難(見表2)。這樣的結果明顯與教師對學生的仿寫重視程度反映出的數據存在偏差。

表2:學生在英語寫作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比率表
克拉申(Krashen)的輸入假說理論強調了這樣幾點:第一,輸入必須是可理解的,教師輸入的語言信息應該符合學習者當前的認知能力和語言基礎。當學習者理解了輸入的信息,并且輸入的信息略高于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學習者就習得了語言結構。第二,輸入的語言必須是有趣的、關聯性強的,輸入的語言越是關聯性強,材料越是有趣,學習者就越容易習得這門語言。第三,輸入必須是大量的,大量的聽,大量的讀,大量的吸收理解輸入的語言,學習者就會自然地使用語言(董桂榮 2013)。然而,輸出理論的提出者斯溫(Swain)認為,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要想實現熟練使用目標語言的目標,僅僅靠理解性輸入還不夠,還需要理解性輸出(劉亞風、竇強 2014)。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教師重視語言的輸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普遍重視學生的寫作積累,但是他們缺乏有效檢測學生語言積累的方法和反饋評價學生積累的評價標準及措施。這可能也是寫作成為學生最困難的技能的原因之一。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嘗試改善初中英語寫前教學:
關注語流特征在學生說純正英語過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語流特征的把握,用正確的節奏說英語,是提高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重要環節。“您是否注重引導學生誦讀時關注語音、語調、重音、連讀等朗誦技巧?”意在調查教師對語音的重視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27.27%和51.82%的教師會總是或經常注重引導學生關注語音、語調、重音、連讀等誦讀技巧。“您是否檢查反饋學生的誦讀效果?”這一問題選項的結果反映出只有10.00%和40.00%的教師總是或經常反饋學生的誦讀效果。這兩題存在的數據偏差可能的原因在于教師教學時間緊張而疏于反饋,也可能是缺乏具體的評價標準。而學生對意群停頓的感知對寫中需要運用到詞塊意識有非常重要的幫助作用。因此,可以在誦讀階段通過“導—仿—評”訓練法培養學生的誦讀積極性,為寫前積累打下堅實的基礎。
模仿是語言學習的重要方法,英語學習也離不開這樣的方法。但是,模仿的第一步需要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在語言感知的基礎上,明確模仿的要點和要求。導是為了讓學生明確模仿的關鍵。排除母語的負遷移,在模仿中體現英語語言的語流特征。仿是這一訓練方法的關鍵。學生可以通過音樂開展節奏練習,利用音樂節奏進行誦讀,利用節拍感知英語語句的節奏,利用配音提升英語會話能力。初中英語教材中有大量的對話、劇本等,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課文中的人物,開展配音練習。教師也可以利用課外資源如網絡視頻資源開展配音活動,讓學生體驗更加生活化、真實的英語語言節奏,使其保持誦讀和學習英語的興趣。
讓學生長久保持誦讀的興趣離不開及時的反饋。教師可以根據現實條件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來保持學生誦讀的興趣。第一,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評價。現在有很多的APP和智慧平臺已經推出有聲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合理利用這些平臺進行評價。第二,開展同伴評價。在聽說課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和結合課例的會話評價標準開展同伴之間的相互評價。第三,個人評價。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評價標準,讓學生結合標準進行自我反饋。這樣,通過多元的評價來保持學生學習的進步和學習興趣。
閱讀是語言輸入的重要方式之一,寫作是語言輸出的方式之一。語言的輸出需要有足夠量的語言輸入作為鋪墊,尤其是外語學習者。而有明確目的的語言輸入能促使學習者有效地進行語言輸出。模仿是語言學習的基本途徑之一,仿寫也是一種有效的寫作訓練方法。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結構、段落組織、優美句式、遣詞用句。通過結構的模仿引導學生建立寫作基本框架,通過句子的模仿鞏固好詞、好句,通過針對性訓練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您是否重視仿寫在寫作教學中的作用?”問題選項目的在于調查教師是否重視仿寫在教學中的作用。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31.82%和51.82%的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非常重視和重視仿寫的作用。“您是否經常讓學生練習仿寫?”的問題選項結果顯示,分別有18.18%和40.91%的教師總是或經常布置仿寫練習。“您是否反饋評價學生的仿寫?”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4.55%和40.00%的教師總是或經常反饋學生的仿寫。這3題的數據偏差可能存在的原因是教師未制訂具體的仿寫標準和評價的單一化。
仿寫是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之一。為引導學生重視仿寫,教師可以建立多元化的仿寫評價標準。第一,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評價。如應用句酷網、猿輔導APP等進行批改;第二,教師可以利用小組批改,制訂仿寫評價標準,讓小組里英語學習優秀者引領批改;第三,同伴批改,學生在教師示范下進行同伴批改;第四,個人批改,教師建立評價標準,引導學生自己批改。通過多元的仿寫評價系統培養學生的仿寫素材積累意識,為后續的開放性寫作積累必要的寫作素材,從而提高他們的書寫表達能力。
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 20世紀90年代美國興起的一種評價方式,是指“教師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環境中,運用先前獲得的知識解決某個新問題或創造某種東西,以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實踐、問題解決、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維等多種復雜能力的發展狀況”。表現性評價是注重過程的評價。當前,“教學—學習—評價”逐漸被視為三位一體的關系,評價與教學、學習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相互制約,相互影響。評價應當貫穿于教學、學習的全過程,而不只是在教學、學習之后進行。教學、學習的目標應該同時成為評價的目標。也就是說,評價應該是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表現性評價的優勢之一是能夠關注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學習結果。但是,教師在設計表現性評價時應當注意,評價必須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焦點,所設計的表現性任務應當能夠讓學生充分展示學習目標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所運用的評分規則應當能夠反映學生的表現水平。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每一階段誦讀需要關注的某一特定技巧設計相應的表現性評價,用以具體指導學生的誦讀。
如今,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在逐步向核心素養提出的要求轉變,初中英語教師逐步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也逐步重視寫前階段的鋪墊。但是,要使學生寫作能力得以發展,需要廣大一線教師遵循語言教學規律,注重積累大量的語言表達方式,注重模仿及讀寫結合等,反復訓練,不斷遷移推進,最終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