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卉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要求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以語篇為依托,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活動促進語言、文化、思維融合發展(教育部 2018)。無獨有偶,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姆(Bloom)改良版的思辨能力類級模型的六個層次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層次有異曲同工之處。2001年,布魯姆的學生安德森和克拉斯沃爾(Anderson&Krathwohl)對布魯姆思辨能力類級模型進行了完善和升級,形成了改良版的思辨能力類級模型: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改良版的思辨能力類級模型明確提出“創造能力”,并將其作為思辨的最高層級。由此看來,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除了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外,還要進行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的高階思維訓練。但是,傳統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與英語學習活動觀所指引不相符的做法。
傳統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面面俱到,生怕講少了,總是按部就班地講解單詞、語法、句型、課文。課堂教學時間大部分被教師占用,學生被動接受,很少有時間思考、討論、分析,導致學習興趣減弱,學習效果甚微。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課程標準》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歸為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這就要求教師樹立課程意識,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但是,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有的教師還囿于教材本身,忽略了課程理念和核心素養提升的要求,忽視了學生思維品質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王素珍 2019)。
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注重淺層次的機械記憶、模仿、操練,忽視了在運用基礎上的創新;替代型、復述型的淺層次活動居多,而有助于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討論、演講、辯論等活動開展得較少;課堂教學的預設性太強,學生缺少推理和想象的空間,在推理判斷、批判評價等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郭洪潔、宋維華 2019)。
《課程標準》指出,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教育部 2018)。
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路徑包括三個層次的活動,即學習理解類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和遷移創新類活動。每個層次的活動都要基于語篇、基于內容、基于主題的提煉和理解,任何活動都離不開內容、離不開文化、離不開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第一個層次是學習理解類活動,主要包括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第二個層次是應用實踐類活動,主要包括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這個層次的活動是以往很多課堂教學所忽略的。第三個層次是遷移創新類活動,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這三個層次的學習活動之間是有內在邏輯,層層遞進的,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通過對《課程標準》中關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描述與闡釋,形象、直觀地看出英語學習活動觀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見下表),特別是層層遞進、呈現上升的關系。由此可見,創造力被視為思維能力的最高表現,也可以被視為建立在思維能力之上的最高級別的認知能力。孫有中認為,“可遷移能力”是最重要的思辨能力,應該成為全部教學活動的核心目標。

英語學習活動觀
英語學習活動觀關注活動的整合和活動之間的關聯,強調為主題意義的探究而組織相關活動,讓學生能夠探究意義,且對信息進行梳理整合、內化運用、分析比較、賞析評價,最后形成遷移創新能力。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 Unit 1 Friendship Reading Anne’s Best Friend 為例,說明如何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展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
學習理解類活動是指教師圍繞主題創設情境,激活學生已知,鋪墊必要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引出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鼓勵學生從語篇中獲得新知,通過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間的關聯,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感知并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和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取向。
Anne’s Best Friend講述了猶太女孩安妮(Anne)為躲避納粹的迫害而藏身于小閣樓中,并把日記當作自己的朋友,通過寫日記表達自己孤獨和郁悶的心情。在日記中,她描述了自己對外面世界和大自然的渴望,以及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而不能充分享受大自然賦予的一切等痛苦。教師通過開展幾個教學活動進行學習理解:
(1)活動一:創設情境,激活已知。
Does a friend always have to be a person?
What else could be your friend?
Suppose you were in a hiding place,what would be your friend?
(2)活動二:預測(見圖 1)。

圖1
(3)活動三:了解背景知識(見圖2)。

圖2
Anne Frank is a young Jewish girl of about 15 years old and the author of the diary.She died at the age of 15.But her spirit lives on to this day through the diary,in which she recorded her experiences.She was Jewish teenager who was forced to go into hiding to avoid being discovered by the Nazis.She and her family,along with four others,spent 25 months in the small“attic”(閣樓)above her father’s office in Amsterdam.They were finally found by the Nazis and forced to go to the concentration camps.In March 1945,nine months after she was arrested and shortly before the camp was liberated,Anne Frank died.
(4)活動四:獲取信息,概括大意。
Skim for main idea(WH-questions)
Skim the first par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①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
②Who were mentioned?
③What did they do?
④Why did Anne mak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5)活動五:理解細節。
a.Scan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Join the correct parts of the sentences.(Ex.1,P3,見圖 3):

圖3
b.Careful reading for understanding
Read the diary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Ex.2,P3)
First find out the supporting sentences in the passage.
Discuss the understanding of each sentence with your partner and work out the answer to each question.
應用實踐類活動是指在學習理解類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識結構開展描述、闡釋、推理、判斷等交流活動,逐步實現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內化,鞏固新的知識結構,促進語言運用的自動化,助力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通過第一層次的學習理解類活動,學生能從時代背景出發思考安妮所面臨的困境,理解了安妮當時的心境和為什么將日記視為自己的朋友,從而深刻地領悟安妮日記的內涵。接著,順理成章地進行第二層次的學習活動,考查學生捕捉具體信息和推理的能力,加深其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可設計描述和闡釋角色心理變化的學習活動,如:
Sum up the change of Anne’s feeling towards nature.
How many stages?How did she feel?
Before hiding:Never felt spellbound
When hiding:Felt crazy
Later:Eager to experience nature
遷移創新類活動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或作者態度進行分析與論證,賞析語篇的文體特征與修辭手法,探討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評價作者的觀點等,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在新的語境中,基于新的知識結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運用語言技能,進行多元思維、創造性地解決陌生情境中的問題,理性地表達觀點、情感和態度,體現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深度學習,促進能力向素養的轉化。以下幾個活動設計體現了遷移創新:
1.超越語篇,進行推理與評價
Read beyond the lines.
(2)Can you sum up Anne’s character according to the diary?
A possible version:
From the details in Para.2,we can see that she felt lonely and frightened.“dirty”“dusty”and“It’s no pleasure looking...”in Para.3 reveal that she was fed up with the life of hiding and she longed for nature and freedom.
2.主題意義探討
(1)外延。
在社會背景下探討安妮日記的意義,延伸Anne’s best friend 的含義;
(2)內涵。
對于東海天然氣而言,通過上式計算得出Δη=10.74%,即:傳統燃氣鍋爐每燃燒1Nm3天然氣產生的水蒸氣帶走的汽化潛熱占燃氣低熱值Qdr的10.74%,這意味著在傳統鍋爐中,有很大的熱損失是由于水蒸氣中所含有的汽化潛熱造成的[13-15]。同時,該比例可用來表示若將該部分汽化潛熱利用,可以使鍋爐效率提高的百分比。
學生通過日記,與同齡人安妮建立起共情,發現真善美;遷移知識,進行今昔對比,從而學會珍惜現在。
(3)進一步討論。
①What can we learn from Anne’s best friend?
②Compared with Anne,do you think you are luckier than her?Why?Do you want to be Anne’s friend?
Conclusion:Anne’s best friend
●Anne’s best friend helped Anne know herself better by allowing her to express her feelings freely.
● Her best friend has kept Anne’s spirit and inspired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Her best friend has become an everlasting symbol of struggle for freedom.
3.整體輸出
A letter to Anne:
The year 2019 is the 90thbirthday of Anne Frank.To commemorate her,please write a letter to her to express our feelings after reading her diary.
Suggested aspects:
(1)Who you are;
(2)What you think of her;
(3)What you have learned from her and her diary.
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學生在討論中更能感受到安妮對自由的向往,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友情的渴望;通過反思自身的生存狀態,會懂得珍惜生命、珍惜日常生活中美好的點點滴滴,并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同時,深化了主題意義,加強了德育浸潤,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創新。
總之,教師在進行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時,應基于《課程標準》理論,檢查教學活動是否深入。教師應圍繞主題創設情境,激活學生已知;圍繞主題,提出要解決的問題;依托語篇,通過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語言與思維活動,為解決問題作好語言、知識、策略和思維的鋪墊,使學生在形成新認知結構和深層理解的基礎上,欣賞語言、修辭,在新的語境中,整合語言,基于新認知結構,綜合運用各種資源解決問題,實現遷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