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林 高學忠 曹茵 葉惠榮

【摘要】 目的 探討微創手術與開放手術對乳腺良性腫瘤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10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 經計算機篩選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放手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微創手術乳腺腫塊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愈合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治療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26.56±1.19)ml少于對照組的(38.91±1.41)ml, 手術時間(25.67±1.26)min、愈合時間(6.17±1.29)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37.02±1.39)min、(10.56±1.33)d, 切口長度(0.31±0.17)cm明顯短于對照組的(3.43±1.09)c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8.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度9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乳腺良性腫瘤治療中, 微創手術應用價值較高, 可減少手術創傷, 縮短恢復周期,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提高治療滿意度, 推薦推廣。
【關鍵詞】 乳腺良性腫瘤;微創手術;開放手術;并發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26
乳腺良性腫瘤常發于青年婦女, 指乳腺相關組織內分化良好、生長緩慢、有包膜、邊界清晰、質地較硬、不會轉移的一種腫瘤, 其性狀以圓形和橢圓形為主。大部分患者無疼痛感, 且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初期腫塊較小, 隨著腫塊體積的增大逐漸突出于乳房, 表面一般光滑, 觸摸時可呈小結節狀或分葉狀, 硬度適中, 無壓痛感, 可自由推動[1]。依腫瘤所在部位可分為乳腺纖維腺瘤、乳腺脂肪瘤、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等。臨床主要通過手術切除病灶治療乳腺良性腫瘤, 傳統的開放手術其切口相對較長, 術后易出現脂肪液化、愈合緩慢、易感染, 且有明顯的瘢痕等缺陷。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 微創手術憑借其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點, 逐漸在臨床上被廣泛使用[2]。基于此背景, 現探討微創手術、開放手術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效果, 規整、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腫瘤患者100例, 經計算機篩選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2~57歲, 平均年齡(40.76±6.26)歲;病程5~32個月, 平均病程(18.59±5.24)個月;腫塊直徑0.4~2.5 cm, 平均腫塊直徑(1.72±0.60)cm;病灶形式:單發病灶31例, 多發病灶19例;病理分型:纖維腺瘤25例, 乳腺脂肪瘤13例,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12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3~58歲, 平均年齡(41.04±6.35)歲;病程4~35個月,?平均病程(18.73±5.94)個月;腫塊直徑0.5~2.6 cm, 平均腫塊直徑(1.73±0.42)cm;病灶形式:單發病灶29例, 多發病灶21例;病理分型:纖維腺瘤24例, 乳腺脂肪瘤12例,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院倫理委員會在認真評審、探討后批準該研究, 參與者詳情解讀知情書并簽字后開始研究。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B超/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證實為乳腺良性腫瘤者;②意識清晰、無精神障礙者;③知情本次研究, 且簽訂相關知情同意書者;④首次發病且接受手術治療者。排除標準:①不愿意配合本次試驗者;②存在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心電圖異常者;③存在手術禁忌證者。
1. 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放手術治療:超聲檢查確定腫塊位置, 患者選取仰臥位, 常規消毒、鋪巾后, 實施局部浸潤麻醉或全身麻醉, 于定位點行一約3~4 cm的切口, 依次切開局部皮膚、皮下脂肪、乳腺組織, 至腫塊表面;鈍銳性結合分離, 完整切除腫物, 可吸收線縫合切口。
觀察組患者采用微創手術乳腺腫塊切除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 患側上舉并向外伸展, 消毒鋪巾后, 在超聲下全面探查患側乳房, 明確腫塊的位置、數目、大小, 并進行標記, 根據具體情況標定切口位置、穿刺路徑、局麻穿刺點等。處于乳腺內象限中的腫塊, 應穿刺其乳暈邊緣;若腫塊出現在乳腺外象限, 則穿刺乳腺外側緣;多發腫塊者, 則選取能兼顧多部位的同一切口進行穿刺。采用麥默通真空輔助乳房微創旋切系統, 行約3~5 mm的切口, 在超聲的引導下, 用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 根據腫塊的實際位置適當調整角度, 旋切針從乳腺后間隙穿刺至腫塊后方, 旋切針的凹槽對準腫瘤后多次、多角度地對腫塊進行切割, 直至病灶被完全切除, 在超聲輔助下確認病灶被完全消除。負壓抽吸局部積血, 緩慢退出旋切刀, 局部壓迫手術部位止血, 約5 min, 并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1~2 d。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統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愈合時間)、術后并發癥(術后血腫、皮下瘀斑、患側腫痛、切口感染)發生情況和治療滿意度, 發放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百分制), 就術后疼痛度、傷口愈合情況、瘢痕等進行評估, 非常滿意:80~100分;比較滿意:60~79分;不滿意:0~59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比較滿意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手術時間、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切口長度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術后血腫2例(4.00%)、皮下瘀斑6例(12.00%)、患側腫痛6例(12.00%)、切口感染5例(10.00%), 并發癥19例(38.00%);觀察組術后血腫、患側腫痛、切口感染各1例(2.00%), 并發癥3例(6.00%);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4.918, P=0.000<0.05)。
2. 3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非常滿意
14例(28.00%)、比較滿意21例(42.00%)、不滿意15例(30.00%), 總滿意35例(70.00%);觀察組非常滿意21例(42.00%)、比較滿意28例(56.00%)、不滿意1例(2.00%), 總滿意49例(98.00%);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4.583, P=0.000<0.05)。
3 討論
乳腺良性腫瘤是一種婦科常見病, 占所有乳腺腫塊的80%, 多發于青年婦女, 與家族史、雌孕激素失調、乳腺敏感等因素相關。若未及時進行治療, 會有病變的可能, 隨著病情的加重甚至會面臨切除整個乳房的風險,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臨床上, 對乳腺良性腫瘤進行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方式, 手術切除的前提則是能精準定位病灶, 避免在影像學中表現為不典型的惡性腫瘤, 從而引起漏診;手術切除可有效預防良性腫瘤惡變, 避免腫瘤壓迫、推擠其他正常的腺體或導管[3, 4]。
在傳統的手術中, 主要采用開放式手術, 其造成較大的創傷, 且易發生諸多并發癥;此外, 一部分患者可能會存在不耐受的情況, 因此開放手術在臨床上存在一定的限制[5]。目前我國醫療領域微創技術得到了不斷的更新和發展, 超聲輔助微創手術在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治療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且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 微創手術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6, 7]:①可更精確定位病灶, 利于手術徹底切除, 避免殘留病灶引起復發;②手術的切口小、無需縫合、術后瘢痕小、美觀;且恢復的過程中不易發生感染;③空心穿刺可以避免重復穿刺, 減少對患者的創傷, 提高手術安全性;④手術操作簡便、耗時短、術中出血量少, 術后恢復更快。從實驗數據可知, 觀察組總滿意度98.00%(4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35/50), 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愈合時間、切口長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并發癥發生率6.00%(3/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8.00%(19/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盧曉峰等[8]研究發現:微創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瘢痕長度、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均優于開放切除術, 術后美觀度96.77%(120/124)高于開放組的70.97%(88/124), 并發癥4.83%低于開放組的12.9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本文的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利用微創手術進行乳腺良性腫瘤切除具有愈合快、切口短、出血量少、并發癥發生率低、滿意度高等優點, 建議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馬貞秀, 張寶亮. 微創旋切法與傳統開放式手術方法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療效、并發癥的比較分析. 空軍醫學雜志, 2019, 35(5):410-411.
[2] 朱菲菲, 宋琦. 乳腺良性腫瘤日間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其意義. 山東醫藥, 2019, 59(22):83-85.
[3] 楊麗君. 麥默通微創旋切術在治療乳腺良性腫瘤中的療效與價值. 臨床外科雜志, 2019, 27(8):703-704.
[4] 劉東, 魯凱, 徐良, 等. 單人操作麥默通旋切系統在乳腺良性腫瘤微創手術中的應用. 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 2016, 10(2): 159-162.
[5] 李鑫, 駱成玉, 崔智淼, 等. 超聲引導下真空輔助微創旋切系統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臨床研究. 北京醫學, 2017, 39(1):52-54.
[6] 裴蓓, 成琳, 朱玉蘭. 麥默通旋切術治療乳腺腫塊患者臨床觀察.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7, 24(9):1025-1027.
[7] 林力生, 李雙齊, 吳麗婷. 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良性腫瘤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實用癌癥雜志, 2017, 32(1):140-142.
[8] 盧曉峰, 張俊英, 孫淑明, 等. 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良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應激反應指標及復發觀察. 四川醫學, 2018, 39(12):1393-1396.
[收稿日期: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