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 胡玉新 劉曉瑛



【摘要】 目的 探討COOK子宮頸擴張球囊應用于妊娠晚期促宮頸成熟中的效果及對母嬰結局的影響。方法 276例有引產指征但宮頸評分不成熟的孕婦,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38例。觀察組給予COOK子宮頸擴張球囊處理, 對照組口服米索前列醇。比較兩組孕婦干預前后宮頸Bishop評分、宮頸成熟效果、分娩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干預后, 觀察組孕婦宮頸Bishop評分(6.51±0.83)分高于對照組的(6.24±0.92)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孕婦的總有效率為92.75%,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9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第一產程(6.42±2.75)h明顯短于對照組的(9.07±5.66)h, 剖宮產率17.39%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7.5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后出血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孕婦的不良反應發生率10.14%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2.6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OOK子宮頸擴張球囊可明顯促進宮頸成熟, 降低剖宮產率, 安全性高, 可在臨床上應用。
【關鍵詞】 COOK子宮頸擴張球囊;米索前列醇;妊娠結局;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33
在產科, 因孕婦和胎兒多方面因素影響, 近預產期會出現各種問題, 臨床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輔助干預處理[1]。其中宮頸成熟度是決定能否經陰道分娩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宮頸未成熟, 則無法正常分娩, 而必須接受干預, 對母嬰的安全均是一個考驗[2]。因此在決定陰道試產前需對孕婦的宮頸成熟度進行評估, 若孕婦宮頸成熟度不足, 需要給予促宮頸成熟治療[3]。目前臨床促宮頸成熟治療主要依靠相關器具進行宮頸機械性擴張和應用前列腺素類藥物治療兩種手段, 近年來本院使用子宮頸擴張球囊和口服米索前列醇促宮頸成熟, 取得良好的效果, 將為臨床工作提供依據,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進行住院分娩的276例有引產指征但宮頸評分不成熟的孕婦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足月妊娠, 單胎頭位;②均有引產指征;③胎膜完整, 宮頸Bishop評分≤6分;④無陰道試產禁忌證、無縮宮素使用禁忌證, 置子宮頸擴張球囊孕婦排除陰道炎, 所有入組孕婦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孕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38例。觀察組年齡21~36歲, 平均年齡(28.2±4.5)歲;孕周37~42 周, 平均孕周 (40.0±1.1) 周。對照組年齡22~35歲, 平均年齡(29.6±4.8)歲;孕周37~42 周, 平均孕周 (39.6±1.4) 周。兩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采用COOK公司的J-CRBS-184000型號球囊。術前完善白帶常規檢查, 排除陰道炎。于晚上20:00遵照說明書行子宮頸擴張球囊放置術, 術后常規持續胎心監護30 min, 無異常返回病房休息。情況處置:①宮縮過頻、過強, 胎膜破裂或出現感染征象:取出球囊做出相應處理;②放置后12 h內自然脫落, 則評估宮頸成熟度;③放置后12 h按說明書常規取出球囊并進行宮頸Bishop評分。根據宮頸評分酌情給予小劑量催產素靜脈點滴, 如宮頸Bishop評分≥7分行人工破膜, 破膜后1 h無宮縮, 則應用小劑量縮宮素靜脈點滴;如宮口開大2 cm則停滴縮宮素, 否則繼續靜脈點滴縮宮素。對照組口服米索前列醇片50 μg/次, 若4~6 h無宮縮, 則再次給予相同劑量藥物, 若出現不規律宮縮則減量25 μg/次, 并嚴密監測宮縮及胎心音情況, 24 h用藥次數≤6次, 總量≤0.3 mg, 如服藥過程中出現規律宮縮、胎膜自破、陰道出血(見紅、血性分泌物除外)即停藥, 次日根據宮頸評分酌情給予靜脈點催產素或行人工破膜處理。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孕婦干預前后宮頸Bishop評分、宮頸成熟效果、分娩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宮頸成熟效果判定標準:顯效:宮頸Bishop評分提高>3分或12 h內自然臨產;有效:宮頸Bishop評分提高2~3分;無效:宮頸Bishop評分提高<2分??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宮頸Bishop評分≥6分為宮頸成熟, 球囊取出后連續使用縮宮素(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或復方林格氏液500 ml+縮宮素2.5 U靜脈滴注)1~2 d臨產為有效, 仍未臨產為無效。分娩情況包括第一產程、陰道分娩、剖宮產、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新生兒Apgar評分。不良反應包括強制宮縮、急產、羊水污染、胎盤早剝、惡心、嘔吐、發熱。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宮頸Bishop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孕婦宮頸Bishop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孕婦宮頸Bishop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孕婦宮頸成熟效果比較 觀察組孕婦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孕婦分娩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第一產程明顯短于對照組, 剖宮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后出血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兩組孕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孕婦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引產是妊娠晚期較為常見的處置方法。其成功與否取決于宮頸成熟程度, 對于宮頸成熟度不足的孕婦, 實施安全引產的難度明顯增加, 甚至無法進行安全引產。所以臨床上在進行引產前需對孕婦的宮頸成熟情況進行評估, 主要通過宮頸Bishop 評分的方式完成, 在具體標準方面, 若孕婦的宮頸Bishop 評分<6分, 則無法安全實施引產, 需要進行促宮頸成熟干預之后方可進行[4]。以往臨床研究中, 采用前列腺素類藥物來促進孕婦宮頸成熟的應用較為多見, 已經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治療手段[5]。后期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和實踐, 也進一步證實了米索前列醇可以促進孕婦宮頸成熟, 幫助其宮頸狀態達到引產的要求, 從而順利引產。米索前列醇可以抑制宮頸的細胞外基質以及膠原纖維, 然后通過一系列的反應, 使其發生降解, 達到促進宮頸軟化的效果。除此之外, 米索前列醇還能明顯提升孕婦的宮頸擴張性與敏感性, 從而為下一步順利引產提供有利基礎。隨著醫學研究與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 在大量臨床實踐應用中發現, 米索前列醇會引起孕婦腹瀉、腹痛等胃腸道反應, 隨著劑量的增加還會出現寒戰、發熱等, 由于其不良反應的存在, 目前臨床上對米索前列醇的應用呈現出下降的趨勢。COOK宮頸擴張球囊是一種新型機械性促宮頸成熟方案。通過宮頸內外2個球囊對宮頸同時產生壓力作用, 對宮頸進行逐漸擴張, 促進內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和釋放, 達到軟化宮頸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 觀察組孕婦宮頸Bishop評分高于對照組, 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研究顯示[3], 采用宮頸擴張球囊促宮頸成熟具有較為顯著的效果, 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觀察組的第一產程明顯短于對照組, 剖宮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后出血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孕婦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既往研究也表明, 使用子宮頸擴張球囊的孕婦, 在放置球囊期間, 沒有出現子宮過度刺激以及強制性宮縮的情況。由此表明采用子宮頸擴張球囊對促宮頸成熟的作用效果更加溫和, 明顯減少了對子宮的過度刺激, 從而減少胎兒窘迫風險的發生。相關研究表明[6], 宮頸擴張球囊在剖宮產史孕婦陰道分娩促宮頸成熟中的應用也較為廣泛。大量文獻指出, 宮頸球囊通過機械方法進行干預, 與米索前列醇誘導陰道分娩比較, 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宮頸的成熟, 且作用更加溫和, 不會對子宮產生過度的刺激, 明顯降低了胎兒窘迫以及子宮破裂的危險性。
綜上所述, COOK子宮頸擴張球囊可明顯促進宮頸成熟, 降低剖宮產率, 安全性高,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漢青, 鄒粟花, 楊建波. 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在預產期前后引產對母兒結局的影響.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2017, 38(1):113-117.
[2] 韓俊, 覃家雅. COOK宮頸擴張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產的臨床觀察.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6, 16(7):597-600.
[3] 劉穎菊, 阮和云, 許麗湖, 等. COOK子宮頸擴張球囊在晚期妊娠孕婦促宮頸成熟中的應用價值. 醫學臨床研究, 2018, 35(4):661-663.
[4] 李承碧. 鐘向真, 盧運萍, 等. 口服米索前列醇與插Foley導尿管在促宮頸成熟中的應用. 海南醫學, 2018, 29(22):106-108.
[5] 譚白菊, 李玉梅, 馮小平. COOK子宮頸擴張球囊聯合米索前列醇在引產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婦幼保健, 2017, 32(12):2771-2774.
[6] 畢健有, 梁志冬. COOK雙球囊應用于晚期妊娠促宮頸成熟對產婦宮頸Bishop評分及相關安全性指標的影響. 臨床醫學工程, 2017, 24(9):1259-1260.
[收稿日期: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