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藝術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因其特有的屬性與功能,可以發揮專業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優勢,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具有重要的價值,但其價值的實現有賴于對諸多辦學實踐難題的破解。相關的成功案例不僅從實踐角度證明了藝術職業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價值,同時也證明了推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有助于促進藝術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彰顯辦學特色。充分實現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價值,是藝術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與歷史擔當。
【關鍵詞】 藝術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是發揮職業教育基礎性作用、發展壯大中華文化的基本要求。(1)藝術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類別,因其特有的屬性與功能,可以發揮專業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優勢,從而為民族文化人才的培養、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做出更大貢獻。黨十八大以來,藝術職業教育領域在推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中加大作為,尤其是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三部委聯合啟動“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項目,激發了藝術職業教育推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的內在動力。雖然各校做法各異,各具特色,但都是圍繞培養民族文化技藝人才而展開的有益探索。
為了更充分地發揮藝術職業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有必要在理論層面上對該問題進行更深入的闡釋、捋順邏輯,也有必要對相關的典型實踐案例進行剖析,獲取可資借鑒的成功模式。
一、藝術職業教育的屬性和功能決定了其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價值
(一)藝術與文化的內在關系從根本上決定了藝術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承擔的重要角色
藝術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現象,它的起源同文化的起源一樣古老,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始終參與和推動著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蘇聯美字家卡崗認為,藝術是它所屬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藝術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識”的作用。藝術史能夠準確和有力地體現出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1]56因此,藝術和文化的關系是表現和被表現的關系、歸屬和被歸屬的關系。一個民族的文化總是通過藝術表現出來,藝術成為一個民族文化底蘊的反映物。
藝術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也可以得到反映。根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了六大類別,其中傳統的美術、音樂、舞蹈、戲劇以及曲藝是內容最為豐富的一大類。在我國已公布的4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項目共1722項,占總名錄的54.75%。[2]另外,傳統口頭文學不少是用說唱形式表現的,在傳統技藝、民俗中也有不少項目與藝術有著密切關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通過決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項目申報的三個基本條件之一就是具有藝術價值。[3]由此可見,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和集中反映。
(二)教育在文化傳承中具有能動性,學校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主渠道
教育是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它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人類特有的文化傳承活動。教育由于在文化的傳遞過程中具有選擇性和創造性,因而在文化傳承中也具有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既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產物,又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動因。民族文化傳承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又服務于教育的目標。[4]141學校作為有組織、有目標、有計劃系統地實施教育的專門機構,能夠規模化地開展教化與培育活動,其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比擬的,因此學校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主渠道。
(三)職業教育功能與特點使藝術職業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具有直接的優勢
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是為行業的第一線培養各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是與普通教育不同的一種教育類型。因此,相較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有其自身特點:與一線職業的對口性強;依靠區域辦教育,服務于區域發展;強調實踐教學,突出技術技能的培養;強調專業設置、課程編制、教育管理的靈活性;緊跟時代的產業結構變遷與生產技術更新。
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各種技藝為載體傳承下來的,各種技藝也成為民族文化中最顯眼的識別符號,民族文化的創新也同樣需要通過技藝彰顯出來。因此,技藝的習得是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鍵。撇開具體技藝的習得,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就容易陷入空談。要完成這種具體技藝的教學與實踐,并使習得的技藝成為謀生的工具或工具的一部分,且能不斷創新,以適應社會變遷,職業教育自然成為最佳的選擇。又因藝術與文化的密切關系,藝術職業教育在其中便具有了直接的優勢。
從近年來的實踐中也可以看出藝術職業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所具有的優勢。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于2013年、2016年聯合遴選兩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其中專門藝術類(含工藝美術類)職業院校分別有43所、31所,各占總數的43%、50%,兩批共162個示范專業點,絕大多數為表演藝術類與工藝美術類。(2)
二、藝術職業教育實現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價值須面對的實踐難題與破解策略
(一)推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的立足點與頂層設計問題
職業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區域性,依靠區域資源辦教育,服務于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因此有效推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應當立足于區域民族文化人才的培養。由于人才培養工作是系統的辦學工程,因此,必須通過辦學方向的調整、頂層設計的層面,從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理論研究、藝術創作、校園文化建設等領域,全方位發力,推動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二)推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的最佳切入點問題
在區域民族文化資源中,具有代表性又具有一定技藝性的,大都是“非遺”項目(已被列入國家、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因此,依托本區域“非遺”項目培養“非遺”傳承人才,服務于本區域民族文化的發展,是有效推進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最佳切入點。其路徑是圍繞本區域“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調整專業設置,更新課程內容,實現“非遺”與職業教育的對接,為本地域“非遺”的活態傳承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推動傳統文化技藝傳承模式的改革問題。
許多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模式仍然是師徒世代相傳、口傳身授。這種傳承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產業人才需求,這也是許多傳統文化技藝后繼無人、瀕臨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改造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模式,使之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適應規模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藝術職業教育推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的重要課題。由于職業教育的開放性,使之在招生、教育教學管理上具有靈活性,應充分發揮這種靈活性作用,利用送教入企、引企入校、二元制、現代學徒制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造傳統文化技藝師徒相傳、口傳身授的傳承模式。
(四)解決傳統文化技藝師資短缺的問題。
首先,主動吸納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參與教育教學活動,但這需要人事聘用制度改革突破。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遺”傳承人絕大多數在學歷、職稱上是無法滿足現有學校人事聘用條件的,沒有人事制度的保障,吸納他們參與教育教學活動最終只是流于形式。其次,要讓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遺”傳承人把身懷的技藝系統地、科學地傳授給學生,還需提高其對知識、技能的梳理能力與教學能力。因此要為他們配備專門的助教或搭檔教師,協助其將身懷的技藝系統地整理、科學地呈現出來,并按照職業教育的規律傳授給學生。這樣才能充分實現他們的價值。再次,為了獲得穩定的師資,同時為了保證傳統文化技藝高質量地傳承,應構建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雙向進入”機制。除了吸納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參與教育教學活動,還應當鼓勵專任教師通過掌握技藝進入“非遺”傳承人的行列。
(五)提升專業服務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能力問題
首先需要提升服務的精準性。提升專業服務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能力,應以培養本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承人為支點,打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點的辦學特色;著力提高專業人才的民族文化技藝水平,使人才培養吻合本地域文化發展的需求;通過傳承與創新本地域民族文化,提升專業服務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精準性。其次需要深化產教融合。努力培養具有文化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與文創企業聯合成立協同創新中心,共同研發文創新產品,提高產品的文化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助力企業的轉型升級、為企業的發展戰略謀劃提供咨詢。
三、福建藝術職業院校民族文化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創新
(一)實踐歷程
為了探索藝術職業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福建藝術職業學院于2012年5月著手規劃民族文化人才培養工程。該教學建設項目于2012年9月開始實施,2013年2月全面推行,2017年5月全面總結,此后持續深化、鞏固、提高成效。項目成果于2017年獲得福建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2018年獲得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二)內容與實施
項目以培養民族文化人才為目標,從專業結構調整、課程內容改革、教科研立項、藝術創作立項、師資結構調整、校園文化建設等領域著力,全方位推動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通過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技藝、民族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學校逐步探索總結出“非遺活態傳承,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途徑。“非遺活態傳承”即:以本區域的“非遺”項目為切入點,推動“非遺”項目融入專業建設中;開展“非遺”項目研究;利用“非遺”資源創作;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引入師資隊伍;開展“非遺”傳承人群社會培訓。“產教深度融合”即:與民族文化企業建立協同育人、協同創新機制,共贏發展、共同傳承民族文化、共同守護精神家園。
(三)實踐成效
通過項目的實施,促進了教育理念的轉變,增強了師生員工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促進了專業結構調整,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推動了辦學特色發展;取得了一批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教科研成果,創作了一批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作品;提升了學校服務區域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能力,發揮了藝術職業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了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強化了民族文化技藝的學習,促進了就業,提高了就業質量。自項目實施以來,截至2017年底,在校生參加廳級以上民族文化技藝競賽共獲57項獎勵;教師開展的相關課題研究獲廳級以上立項的共16項;教師發表的相關研究論文共41篇;師生創作的藝術作品獲廳級以上獎勵共計80項;教師的設計成果取得國家專利5項;1個相關項目獲國家藝術基金支持,3個相關項目獲福建省文藝發展基金支持;1項教學成果獲福建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由于在民族文化人才培養工作中的積極作為,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多次受到原文化部領導與國家“非遺”保護中心的肯定與贊賞。2013年國家“非遺”保護中心授予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基地”(目前仍是全國唯一高校)。2015年學校被原文化部、教育部確定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項目23所首批試點高校之一(2015-2017年連續承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11期共710多人)。2017年舞蹈表演專業(福建民間舞)順利通過原文化部科技司組織的“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工作督查驗收。
(四)社會反響與推廣
因成效顯著、特色鮮明,與此項目相關的辦學與藝術展演活動曾受到中央電視臺報道1次,福建電視臺、福建教育電視臺報道9次;中國教育報、中國文化報、福建日報等媒體報道30多篇;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等網媒報道20多篇。2017年由原文化部、中央網信辦聯合組織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采訪團到該校采訪拍攝。在國家“非遺”保護中心、全國文化藝術行指委的推薦下,學校在2015年成都國際“非遺”節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第十一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校長圓桌會議、2017年第四屆海峽兩岸應用技術類大學校長論壇等多個重要會議上作專題發言,推廣辦學理念、介紹民族文化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
(五)創新點分析
一是通過“非遺”傳承人才的培養,實現了“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傳遞者和承載者,如果忽略了對傳承人的培養,“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也就無從談起,“非遺”項目最終只能淪落為靜態的博物標本。“非遺”傳承如果不與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非遺”走進校園也只能是一種展示、圍觀活動。在傳統文化的生態環境、生存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通過現代職業教育培養“非遺”傳承人才,實現“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是一項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創新實踐。
二是通過協同育人、協同傳承,協同創新,實現了藝術職業教育與民族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與民族文化企業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協同創新機制,深化校企合作,實現共贏發展、共同傳承文化遺產,逐步建立起具有藝術職業教育特色的“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合作傳承”的人才培養模式。
結 語
藝術職業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具有極重要的價值,也具有天然的優勢,但價值的實現不是必然的,而是有賴于周密的籌劃與精心的實施,有賴于對諸多辦學實踐難題的破解。相關院校的辦學業績不僅從實踐的角度證明了藝術職業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價值,同時也證明了推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工作有助于促進藝術職業教育內涵發展,彰顯辦學特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專業服務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能力。將民族文化融入藝術職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借民族文化之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民族文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是藝術職業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充分實現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價值,使自身成為民族文化自覺的傳承者、建設者,是藝術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與歷史擔當。
注釋:
(1)參見《教育部 文化部 國家民委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3]2號),2013年5月15日。
(2)參見《教育部辦公廳 文化部辦公廳 國家民委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13]12號),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辦公廳 文化部辦公廳 國家民委辦公廳 關于公布第二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名單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16]27號),2016年6月15日。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6.
[2]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EB/OL].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ihchina.cn/project.html#target1.
[3]非物質文化遺產[EB/OL].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2018-01-25). https://www.neac.gov.cn/seac/mzwh/201801/1078515.shtml.
[4]曹能秀,王凌.論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的關系[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科版),2009(9).
作者簡介:徐羽中,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