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孝紅
【內容摘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受體。如何有效開發學生資源,是教育工作者提高課堂教學的重要突破口。學生資源有多樣化的特征,其中情感資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調動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階段的青少年,正處在認知外界社會的懵懂時期,思想單純,有好奇心,渴望得到周圍的認同和重視,所以他們的情感體驗的需求特別強烈,也需要合理釋放。課堂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同時也是他們情感培養和錘煉的重要場所。道法課程體現強烈的思想取向和人文價值,教師的情感表達在影響教學效果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關鍵詞】情感資源? 課堂教學? 情感體驗
上學年第一學期,我有幸應邀參加本市教育局組織的一次初中政治骨干教師觀摩暨評比課活動。活動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張的年青老師以及她的那節精彩的“青春的邀約”道德與法治課。張老師語言質樸,教態平和,舉手投足間很切當地發揮情感的溝通作用。她溫暖坦誠的目光,以及親切自然的話語感染著學生,無形中消除了師生間固有的隔閡,并且在課堂諸多環節的設置和處理上,比如導入部分、問題探究等等,都很巧妙地打出“情感”這張好牌。毫不夸張地說,置身在她的課堂,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是一次靈魂的洗禮。隨著教學環節的層層推進,我跟著學生們一起歡笑,一起鼓掌,時而激動不已,熱血沸騰,時而凝重沉思,潸然淚下。課后,一位專家的發言代表了大家的普遍看法:“與其說這是一節課,不如說這是一次師生間觸動心靈的對話!”
然而,與這位老師生趣盎然的課例不同,我們很多時候,道法課堂成了“一潭死水”,表現得氣氛沉悶,缺乏活力。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初中學生對道法課相對別的學科而言學習熱情不夠,甚至少數有抵觸情緒,比如一些學生在課上提不起精神,反應冷淡,對所學內容敷衍了事,作業方面只求應付老師的檢查,不求進步。這樣的現狀讓老師們痛心,同時也違背道法課設置的本意。作為一門人文性很豐富的學科,道德與法治課能啟迪我們廣大初中生思想認識,幫助樹立端正的社會公德和法制意識,并使其明辨是非。由于現實的功利性應試教育機制存在,道法課的人文性被扼殺,原來生動活潑的教學被枯燥的重復性記憶所取代,導致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乏,課堂教學成效甚微。在如何激活道法課堂的探究道路上,上面提及的這位老師滲透情感教育于課堂的做法,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探討和借鑒的地方。
一、以心換心——情感流露要真實
要產生有效的師生情感互動,作為課堂教學執行者的教師,必須重視如何在師生中建立真實的發自內心的情感共鳴,即所謂“以情感人”。在課堂上,老師自己要投入到教學需要的心理狀態,不做作,不虛偽,能有意識地醞釀真實的情感流露,來感染每一位學生并贏取對方的熱情回應。在“青春的邀約”這課的導入部分,張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她拿出幾張疊得很整齊的信紙,告訴大家這是她十年前收到的人生第一封信,請同學們猜猜是誰寫的。大家感覺很好奇,開始竊竊私語,有些膽大的舉手回答說是父母寫的,有說是老師寫的,張老師微笑著搖頭,突然一位男生喊道:“老師,這是一封情書吧?”班級里隨之爆發出一陣笑聲。此時,張老師也笑了,用溫暖的眼神對大家說:“同學們,這的確是一封情書,是我在初一時同桌男生寫的,我很感謝他。”同學們一陣驚愕,開始交頭接耳議論起來。在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之后,張老師娓娓講述她的兒時經歷: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她從小性格內向自卑,學習成績又差,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抬不起頭,感覺不到一絲生活的快樂。說著說著,她眼圈泛紅,聲音幾乎哽咽。大家默默聽著,不少女同學被她動情坦誠的傾述而感染,也流下眼淚。接著,張老師抹了一下眼角,激動地說:“同學們,正是這位男生的信,給了當時孤獨的我以自信,讓我知道還有人喜歡我,也讓我體會到青春的美好。后來,我們成為好朋友,并且我們很珍惜這段純真的友誼!”不約而同地,課堂里響起熱烈的掌聲。通過這一生動的導入環節,本課關于“青春”這一主題深深地吸引學生的關注,也為接下來的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張老師親切的話語,率真的神情,以及發自內心的情感交流,體現了“真性情”,正是這樣的“真”,在課堂上建立起和諧的師生感情上的共鳴情境。學生浸潤于充滿信任和坦誠的情感體驗之中,當然就能敞開心扉,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
二、和風細雨——情感切入要自然
啟動情感資源的手段豐富多樣,可以穿插于課堂教學的多個環節。我們在認識到情感激發學生興趣和喚起學生求知欲望的同時,還需要注意情感資源切入是否切當,否則可能引起學生的不適甚至反感,影響課堂氛圍的和諧感及生動性。在這方面,張老師體現出高超的教學智慧,以下兩個范例說明了切入時該“潤物細無聲”,既要合理而且到位。
【例1】問題探究環節:什么樣的青春最美麗?
老師:同學們,青春是美好的,她代表了年輕和希望,請問,你認為什么樣的青春最美麗?我給大家播放一段視頻,它的片名叫《熱血青春》。
伴隨音樂響起,視頻以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我國老一輩革命家在當時動蕩社會形勢下的早期經歷,當視頻呈現少年毛澤東勇敢反抗封建壓迫和學生周恩來喊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畫面時,同學們的情緒被深深感染,許多人激動不已,紛紛舉手發言。
學生甲:老師,我覺得,心懷祖國,努力學習,這樣的青春最美麗。
學生乙:老師,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要學好知識,健康成長,將來做社會有用的人,青春無悔!
【例2】課堂討論環節: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
老師:青春是成長的生命,像東升的朝陽,像春天的樹苗,同學們,你們思考過嗎,我們成長的,除了身體還有什么?
拋出問題后,張老師提議大家在班級多媒體上欣賞歌曲《紅蜻蜓》。當小虎隊歡快動聽的歌聲響起,整個教室頓時彌漫充滿陽光的氣息,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一起哼唱,表現得非常振奮,其中不斷反復出現的歌詞“我們已經長大”強化了本環節的主題,無形中把大家帶入熱烈的討論中來。
以上兩個例子,張老師利用視聽手段,恰到好處地激發學生分享情感體驗,使課堂生動活潑,由于切入自然流暢,讓整節課看起來“豐滿”又不顯突兀。
三、揚長避短——情感取向要積極
著名教育專家魏書生說過:愉悅的課堂產生高效。教學的主體和對象都是人,而每個人總渴望在愉快的精神氛圍中進步,因此成功的課堂活動總是有積極向上的情感存在。初中學生感情豐富細膩,情緒易產生波動。上課時,他們追求的除了知識之美還有情感之暖。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許多老師經常對班級中的一些成績落后、行為表現差的學生一味地粗暴指責,或以滿腹牢騷待之,特別是這樣的情況發生在課堂上時,學生對學習的消極情緒容易爆發,抵觸學習活動的行為就很難避免。記得,在張老師的那節“青春的邀約”道法課上,一個小插曲讓我感覺她在這方面的努力。在討論環節,一位被提問的男生不知道是不是性格過于內向,站起身后,臉漲得通紅,一聲不吭,而且表現得有些不耐煩。當時張老師輕輕拍了一下男生的肩頭,微笑著對大家說:“這位同學也許有更好的答案來不及想,讓我們給他時間再思考,好不好?”話親切又不失幽默,化解尷尬同時讓這位學生感受到一份真摯的鼓勵。
回顧整堂課,張老師用她和風細雨般的教態和樂觀開朗的言語,掌控了良好的情感節奏,一句“你真棒”,一聲“精彩”,一個贊許的眼神,都在鼓勵著學生們迸發出高昂的學習熱情。在課后的交流活動中,她談了幾年來的教學感悟:“我從不在課堂上說哪個學生不行,即使這是事實,因為我相信,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都有改正缺點和完善自己的愿望。”話雖不多,也很樸實,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參考文獻】
[1] 曾林清、梁金萍. 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與實踐[J]. 課程教育研究,2019(21):69-70.
[1] 王丹. 初中道德法治教育核心素養“五要”[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14):66-67.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莘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