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芳
萬丈高樓平地起,人生聰明識字始。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還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就是要特別關注漢字的構字理據——字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漢字文化已如春風般吹活了語文課堂,字理教學法正被廣大教師所認識并自覺運用到語文閱讀教學中來。
一、字理析題,趣味導課
全國字理教學專家黃亢美教授曾被邀到筆者所在地區講學,黃教授學識淵博、講學風格獨特,尤其是那一曲深情高亢的《把根留住》,至今仍縈繞耳際。黃教授呼吁語文教學要把“母語的根留住”,字理就是漢字文化的根,字理教學就是要“守根課堂”,保衛母語。講學中,黃教授還以繪聲繪色的說課形式分享他的課例《臺灣的蝴蝶谷》,其中黃教授對課題中“谷”字的析解過程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黃教授跟學生析解“谷”是個上“”(“水”的變形)下“口”(峽谷口子)的會意字。黃教授用極具畫面感的語言提示學生:“書寫‘谷字時,就好像看到涓涓溪流從峽谷的‘口子流出來的情形。下面我們讀讀課文,把課文里描寫山谷溪水的詞句找出來,看看這些小溪在山谷里是怎樣流的。”這樣就把字理析題與文本閱讀巧妙地結合起來,學生對“谷”字的認識就更深刻了。
在一場本地區的教研活動中,教研室教研員侯老師執教的字理識字課例《亡羊補牢》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課上侯老師依據字理析解課題環節也是頗見功夫:“亡”——古文字“”,像一個人逃亡藏入一低洼處(└),隱藏起來自然就很難尋找到了,所以“亡”又有“丟失”的意思,“亡羊”就是丟失了羊。“牢”——古文字“”,外圍是關牛的牛圈,里面關有一頭牛,牛圈的進出口處還橫著一根栓子,這樣就可以把牛關得牢牢的。現為楷書“牢”,“宀”表示房屋,里面有“牛”。本義是關牲口的圈棚,課文里的“牢”是關羊的“羊圈”。“亡羊補牢”就是羊丟失了,就要修補好羊圈。字理析題后,侯老師很巧妙地以問題“養羊人共丟了幾次羊?每次丟羊后的表現是怎樣的?”自然流暢地引領學生興致勃勃地走進文本的閱讀學習中去。
二、字理析解,正確書寫
1.指導書寫
一年級下冊《要下雨了》,教師可以通過字理析“雨”,指導學生工整美觀地書寫“雨”:先是課件出示“雨”的甲骨文“”,引導同學們觀察發現雨點斜下形,然后借助提問“雨點在什么情況下才會斜著下落呢?”引導學生說出在風吹的情況下雨點才會斜著下落后,再課件出示現在的楷書“雨”,教師范寫“雨”字時,提示學生中間的表示雨點的四點要斜著寫,才能顯現風吹雨斜的字形。這樣的圖字引導,能讓學生從低段年級開始就感受到漢字的形體美,從而喜歡學習漢字和書寫漢字。
2.辨析形近字
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先后認寫了“即”和“既”兩個生字,這是一組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學生常把“既然”誤寫成“即然”,把“即使”誤寫成“既使”。深究誤用的原因,是因為學生不清晰這兩個字的本義。運用字理析解可以讓學生清晰使用這一組形近字,具體做法是:出示“即”與“既”相關的兩張圖片與相應的古文字,引導學生根據字形異同處區分“即”與“既”的本義:“即”與“既”中相同部分“”表示裝有食物的食器;“即”中的“卩”表示一個靠近食物的人,“既”中的“旡”表示一個吃飽了頭向后轉不想再吃的人。“”與“卩”組成“即”,就像人面對裝滿食物的食器正在飲食的樣子,本義是就食,現引申為“接近、靠近”,例如詞語“即將、立即、成功在即、一觸即發”等。“”與“旡”組合成“既”,像一個人吃飽飯后轉身準備離開的樣子,本義是吃過了,現引申為“過去了的”等義,例如詞語“一如既往、既然、既定、既來之則安之、既得利益”等。
漢字是有規律可循的,對那些構形近似容易混淆的字詞,只有據依字理析解,學生才能從根本上分辨清楚它們的正誤,從而正確書寫。
三、字理析詞,理解文意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工作的主體部分,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低、中、高三段都要求結合上下文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以此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領會文章的表達方法。在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的語境或查字典選擇適當義項理解其文中義之前適當運用字理析詞,更能有效促進這一教學目標的達成。
以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揠苗助長》一課中“焦急”一詞的學習為例,教師可引出金文“”的字形以及圖片加深理解。教師提示學生:“焦”由“灬”(火)和“隹”(短尾鳥,如“雀、雁、雄、集”里的“隹”都是鳥形)會意而成,“焦”字就是在火上烤鳥,由火烤鳥時先是焦黃,再往下烤就變成了焦黑,由此引發內心如火燒火烤一般著急、煩躁。字理析詞后,再讓學生聯系上文“他巴望著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以及換詞(著急)比較的方式,通過朗讀深入體會詞語“焦急”的意思,體會人物的思想與心情,為理解文章寓意做好鋪墊。
字理析詞有機結合詞語的本義、引申義以及文中義,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對詞語進行立體的解析,以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從而品味和感悟出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和精美。因此,字理析詞應該是閱讀教學中詞語教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綜上所述,字理若能恰當、適當地運用到語文閱讀教學中去,不僅能提高識字效果、促進閱讀理解與體會,學生還能從中領悟漢字的文化內涵,感受中國漢字的魅力。這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的課程精神,扎實有效地落實了課程目標。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