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其剛
一、“涌現”勝過“頂層設計”
2014年我校建設了學生“綜合素養評價平臺”(該平臺依舊是在“頂層設計”之下開發的),該平臺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基本素養、生活素養、社會實踐、學業水平、研究創新、國際視野等8個模塊。2015年“我的青春@紫色城堡”學生綜合素養平臺作為深圳市典型案例參加了教育部第二屆信息化展會,反響積極。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平臺主管部門學生處發現還是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學業水平模塊的設計理念是把師生參與課程的全過程記錄在案,包括學生申報課程、撰寫課程感悟、教師認證課程、評價學生的感悟等,理念的設計符合大數據的“全數據”觀念,但這樣無疑增加了師生的工作量,大家普遍反映操作繁瑣、工作量太大、不好用,師生參與度不高。
針對問題,學生處提出需開發一個融記錄學生個體行為數據和評價班級管理為一體的平臺——“和諧班級管理系統”和一個記錄學生課程和社團數據的平臺——“校本課程系統”。有了這兩個系統的支撐,數據來源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平臺”于2017年開始在我校常態化使用。
二、“微應用”勝過“大平臺”
2015年建成的“綜合素質評價平臺”把選課、評課、師生互動、課題研究等內容全部包含在內,是一種大平臺的技術架構。這就導致每一次小的技術修改都必須從底層設計改起,費時費力。要修改一個地方就要將整個應用全部重新部署,編譯時間過長,回歸測試周期過長,開發效率低。另外,這種“大平臺”應用也不利于更新技術框架。
而學校現實的情況是怎樣呢?學校組織測試有學習成績的數據,開設選修課就有課程數據,組織研究性學習就有研究課題數據,組織體測就有體測數據,每年一次的體檢形成了體檢數據,校園卡里還記錄學生的消費數據,對學生行為日常管理還生成行為評價數據,以及圖書借閱數據、請假數據、社會實踐數據、義工聯的義工數據等。這些具體的使用場景是相對獨立的,缺乏現成數據的使用場景單獨開發程序,導致不能將已有的數據對接到綜合素質評價平臺相對應的模塊中。“搭積木”“微應用”的開發思路改變了以往大而全的平臺設計方式,從而使平臺反應快速,使之適應在探索過程中不斷修改的需要。
“微應用”(micro services)不是新概念,很多公司已經在實踐了,例如阿里巴巴、Google等。微應用架構模式(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Pattern)是將大型的、復雜的、長期運行的應用程序構建為一組相互配合的應用,每個應用都易于實現局部改良。“校本課程管理系統”和“和諧班級管理系統”是按照“微應用”的理念搭建的,分別實現學生在校的個體行為的管理和學生課程與社團數據的記錄。這兩個系統均可單獨運行,并根據新的需求分別進行迭代升級。這種獨立的“微應用”模塊也為合作開發的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全國有近200所學校購買了“和諧班級管理系統”,這也從商業軟件開發的角度說明了以“模塊化、微應用”的方式開發的中小學應用系統在銷售上比“大平臺”要更容易打開市場,“微應用”勝過“大平臺”。
三、“數據鏈”勝過“數據庫”
我們這樣定義學生信息數據鏈:學生信息數據鏈是指學校各個數據點(終端)基于標準的格式記錄信息,相互傳輸、獲取信息,相互之間構成一個數據網,從而實現對每個學生在校受教育過程進行數據化的記錄和追蹤。
我校目前能夠采集到的數據有:一卡通消費數據、體測數據、體檢數據、圖書借閱數據、醫務室看病數據、日常行為管理數據、校本課程管理數據、考試成績數據、社會義工數據等。將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進行數據化記錄,這些數據相互之間又構成一個數據鏈路網,通過分析和挖掘這些數據,我們就能給學生個體、群體“數字畫像”,勾畫出其特點與專長,從而幫助教師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并規劃學習和職業生涯,幫助管理者改進策略,最終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智慧校園”的核心是應用、數據、生態。構建一種具有模塊化搭建、個性化定制、任意連接、無限擴展、開放式架構的“智慧校園”,徹底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教育教學場景智能協同,實現大數據輔助決策。【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構建追蹤學生成長足跡的數字鏈促進學生發展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18YOJK089)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