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錢曉芩
一、疫情期間,開展體育網絡授課的背景和情況綜述
疫情期間,在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精神指導下,各校利用網絡開展學科的網絡授課。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的在線教學起步較晚,“就目前而言,我國體育教育信息化建設還處于管控階段,在這一階段體育教育界已經普遍意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其應用的多樣化,但據實現課堂教學變革階段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突如而來的疫情,加之“居家”的學習環境中,為保障切實完成體育網絡授課(以下簡稱“體育網課”)的教學任務,就課程管理和組織而言,要必須精準把握課程標準和政策要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完成在“居家”的環境和條件中完成體育網課的“教”與“學”,就需要我們對傳統的體育教學進行解構重建,找準痛點,解決難點,突出重點,解決現階段的實際需求。
本文的“居家環境”是指,按黨和國家的“不聚集、不外出”居家抗疫的統一要求,師生家庭進行體育網課教與學的運動條件、器材條件和網絡環境等各種條件的總稱。據學校網調、電訪等形式初步了解,疫情期間師生開展體育網課的“居家環境”情況。根據調查讓我們了解到,因為“春節假期”和“疫情突發”,體育網課的開展教學必要條件的嚴重不足。在硬件設備上集中在場地制約,器材缺乏,設備和網絡差異等方面。在軟件條件上,教師集中資源局限、技術缺乏、標準不統一等方面;學生則集中在評價互動和安全保護上。而在義務教育階段,體育網課的教學在安全保護上的問題這尤為突出。
二、體育網課的設計思路和實施路徑
研讀《課標》,對標《指引》,體育網課較傳統體育而言,在內容形式上呈現了教與學的“五個變化”;在價值導向上突出了“健康第一”思想的“五個重點”;在教學行為上強調了“提高體質”目標的“五個原則”。
所以,在教育管理和課程管理層面,在制定中小學居家環境中體育網絡授課的實施策略上,要適應“五個變化”,把握“五個原則”,突出“五個重點”,同時也為今后的線教學留出“接口”,實現“縱相銜接、橫向一致、內在統一、形式聯合”的“線上、線下”體育課程一體化的“無縫對接”。具體為:
1.把握“一個原則”,確保體育網課的目標方向
把握一個原則,就是把握《課標》“健康第一”的原則。“健康第一”是體育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宜居宜家”是客觀條件提出的要求。所以在實踐操作中,必須堅持“健康第一、宜居宜家”的教學原則,確保體育網課“不走偏”。在教學的內容選擇上要呈現“發展素質、抓住核心”的特點;在教學的課程設計上要呈現“居家宜家、親子協同”的特點;在教學的組織實施上呈現要“有趣有效、鞏固練習”的特點;在教學的反饋評價上呈現要“關注健康、發展核心”的特點。
2.建立“兩個保障”,確保體育網課的安全有序
保障一,建立“家庭協同、保護幫助”的教學安全保障。體育網課,對老師和學生的最大挑戰在學習和練習過程的“保障安全”。這就必需依靠家庭的參與——所以在內容選擇、場地準備、課程實施上都盡可能地讓家長(或監護人)以“親子協同、輔助參與”的形式,實現體育教學中的“保護與幫助、評價與反饋”。
保障二,建立“上下銜接、全面覆蓋”的課程資源保障。利用現有的網絡平臺結合線下體育教學,搭建集體育課程教學、大課間、課外活動和學生自主運動健身指導為一體的體育教學課程資源網絡云平臺,讓中小學體育課在橫向上“因時因地、全面覆蓋”,在縱向上“線上線下、銜接統一”,形成課內課外的教育閉環,讓學生“基于實際需要選擇運動項目”,達到“最有效地滿足運動興趣和形成終身運動技能”的目的。
3.厘清“三個關鍵”,確保教學行為的可調可控
關鍵一,體育網課的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上,要根據環境特點,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原則,以專題教學的形式,進行課程的開發、設計和組織實施。
關鍵二,體育網課的內容組織。在內容選擇上,采用簡單易行且已學已會的技術動作,綜合學生的基本需求,進行有氧性練習。在內容編排上,以核心力量為主,帶動四肢,兼顧全身協同的動作模式,力求做到“居家、宜家、不拆家”。
關鍵三,體育網課的評價方式。在評價方式上,以《課標》的五維目標為基礎,淡化技能的學習,“體質提升”與“情感培養”并舉并重,實現“健康第一”的目標。
三、體育網絡授課的階段性實踐
根據以上的實施策略,在疫情期間,筆者工作團隊利用CCTalk云平臺(全國云伴學互加公益計劃)搭建起了“云伴運動場”家庭體育教學平臺,按照“不聚集、不外出”的防疫要求,推出“云伴大課間”和“云伴家庭陽光體育”兩大板塊。其中設小學兩個專場(水平一、二和水平三)和初中專場(水平四),每個專場含“云伴大課間”和“云伴家庭陽光體育”兩大板塊,覆蓋義務教育階段1-9年級學生,分別針對網絡教學間歇,組織課間操鍛煉(20-30分鐘)、護眼操(20分鐘)和窗口期體能訓練(20-30分鐘),確保學生“提升體質、保護視力”和“每天鍛煉一小時”。
“云伴運動場”家庭體育教學平臺從2月7日開始,全時段面向全國中小學生播出。截至到 3月 13日,團隊一共推出體育網課114節,其中進行“課內體育大課間”30次,“課外居家運動”40次,教學時間課程點擊量近百萬次,顯示在線學習人數達975萬人次。《南方教育時報》《深圳晚報》,ZAKER新聞平臺、深學新聞平臺、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都對此進行了采訪報道和推文介紹。
四、結論和建議
通過疫期期間,居家環境中體育網課的實踐,筆者認為在中小學體育網絡授課的實施策略上,要以精準對標《課標》為前提,要以“健康第一、發展體能”為原則,要以“有趣有效、安全宜居”為目標,要以“親子運動、家庭協同”為保障,從教學設計、內容選擇、評價方向上厘清關鍵,讓“線上線下”的體育教學形成“一體化”的課程鏈接。筆者認為本輪體育網課不足的根源在于標準的不清晰和銜接的不統一上。重要集中四個層面:課程的開設缺乏統一的保障標準、課程的方案缺乏統一的審核標準、課程的硬件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教學的評價缺乏統一的檢驗標準。所以對目前體育網課實施策略的總結,有利于進一步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推進我國體育教學信息化進程。同時,也將為世界中小學體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一套“中國標準”,貢獻提供一份“中國力量”。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