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衛國 丁曉非 謝忠東 施偉 于贏水



[摘 要]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下設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和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是遼寧省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專業,以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學院圍繞海洋漁業裝備特色,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了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教學資源、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及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等 “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平臺。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實踐教學效果突出,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為行業性地方院校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實踐教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10-0168-04
為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求,高等教育教學轉型發展勢在必行。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先后出臺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實施意見》, 要求各高校明確辦學定位和轉型路徑,以需求為導向,把握轉型內涵,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科學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實踐教學效果[1-6]。大連海洋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始建于1976年,為原大連水產學院漁業機械系,是大連海洋大學建設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學院下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和能源與動力工程兩個工科專業,以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實踐教學環節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獲批“遼寧省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2014年,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和能源與動力工程兩個專業先后獲批“遼寧省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專業”;同年,學院獲批“遼寧省現代漁業生產過程與裝備工程綜合實訓平臺”。為貫徹落實《大連海洋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學院圍繞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了“重基礎、適口徑、有專長、強應用”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指導思想,以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為抓手,以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為切入點,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學院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優勢。
一、實踐教學平臺建設
學院以轉型發展為抓手,緊緊圍繞海洋漁業裝備特色,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了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教學條件、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及創新創業實踐等 “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平臺,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如圖1所示,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包括:課程實驗教學、校內綜合訓練、校外專業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等四個模塊,每個模塊下對接相應的項目。
1.課程實驗教學
課程實驗教學模塊以機械工程實驗中心和動力工程實驗中心為依托,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建立基本性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等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實驗教學體系,體現與理論課教學的相互銜接和補充。
2.校內綜合訓練
校內綜合訓練模塊包括工程訓練、認知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培養學生的認知、操作和創新能力,如圖2所示。工程訓練是學院的特色實訓項目,共有包括其他學院在內的7個專業設置了工程訓練課程,學院依托應用技術學院的設備、場所開展工程訓練項目,包含鉗工、車工、數控技術、鑄造、焊接、熱處理等實習內容,使學生初步掌握金屬材料的冷、熱加工過程。認知實習主要培養學生初步的專業認知能力;課程設計是在完成相關課程教學任務之后獨立開設的實踐性課程,是理工科專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相關課程知識,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論文)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反映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標志。畢業設計(論文)綜合運用前期理論、實踐知識,學生獨立完成復雜機器的設計,主要包括選題、開題、中期檢查、論文(設計)評閱、答辯等環節,由學院、專業教研室、指導教師分級落實完成。
3.校外專業實踐
校外實踐模塊包括生產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實習(實訓)是有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技能培訓等。其中,生產實習以典型零件加工工藝規程制訂、工藝參數選擇等為主,畢業實習以觀摩、參觀機械產品加工過程為主。社會實踐是學生了解行業發展的重要手段,能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4.創新創業實踐
創新創業實踐包括科學研究訓練、各類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第二課堂活動等。學院充分利用機械工程實驗室和動力工程實驗室的教學平臺、大學生科技活動中心的創新平臺以及遼寧省漁業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科研平臺,鼓勵和倡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參加各類科技競賽活動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學院根據《大連海洋大學深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實施方案》《大連海洋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學分認定管理辦法》等文件要求,做好學生相應的創新創業實踐學分的認定工作。第二課堂活動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團隊協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參加素質拓展訓練、主題教育活動、文體活動、講座報告及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經審核認定后獲得相應的學分。
(二)實踐教學條件建設
1.校內實驗室建設
利用國家財政、遼寧省以及學校的實驗室專項建設資金,加強機械工程實驗室、動力工程實驗室的軟硬件建設,改善實驗設施環境條件,做好對儀器設備的管理、維護,保證實驗開出率和設備臺套數滿足實驗教學的需要。主動適應實驗室開放管理和學生自主實驗的需要,制定《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實驗室開放管理辦法》,創建《機械工程虛擬實驗室及其教學管理平臺》,開設的實驗項目有:數控加工仿真實驗、減速器虛擬裝配實驗、帶傳動性能測試仿真實驗,彌補了現有實驗設備和場地的不足。
2.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
學院根據機械動力類專業的特點,以大連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大連第三制冷設備廠、大連匯新鈦設備開發有限公司、大連天正實業有限公司為主,建立機械類專業加工制造實習實訓基地,以大連船用柴油機有限公司、大連遼南船廠、松下制冷(大連)有限公司、大連騰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主,建立能源動力類專業實習實訓基地。
(三)教師隊伍建設
學院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采取外部引進、內部培養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一支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科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強且綜合素質較高、專兼職結合的“雙師雙能型”實踐教學教師隊伍,通過引進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外聘企業教師、青年教師企業鍛煉、實踐技能培訓等方式,滿足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要求;加強和完善實踐教學人員的考核與管理,鼓勵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從事實踐教學工作;鼓勵學科帶頭人、專業帶頭人、教授等骨干教師參與實踐教學。
(四)實踐教學管理
1.組織管理
學院成立實踐教學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院長擔任,成員包含主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主管實驗室工作的副院長、實驗室主任、專業負責人、教研室主任等,切實加強對實踐教學工作的領導,做好實踐教學的管理、組織與實施工作,切實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和技能創新工作。
2. 制度管理
學院建立和健全實踐教學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規范管理,完善檢查和質量監督措施。學院根據機電設備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在學校有關實踐教學管理規章制度的基礎上,根據專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如《機電設備安全操作規范》《易燃易爆危險品管理規章制度》《機械加工操作流程》等,以保證實踐教學的安全、嚴謹、規范。
3.教學材料管理
學院不斷完善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大綱、指導書、教學計劃及具體安排等重要教學材料,明確實踐教學環節和內容、目的要求、時間安排、教學組織形式和手段、教學所需設施條件、考核方法等。
4.運行管理
每學期初,學院根據實踐教學大綱組織好實踐教學的實施工作,認真落實計劃、大綱、指導教師、經費、場所和考核等各個方面工作。做好實踐準備、初期安排落實、中期工作開展和結束階段成績評定及工作總結等環節。加大對基地建設和實習活動的監督與管理,切實保證建設效果和實習質量。
(五)創新創業實踐
學院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開展自主科研,鼓勵學生在校期間申請專利和發表論文,通過科研訓練、社會調查、實踐等形式,強化學生的科研意識。學院多次舉辦“開拓杯”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數字化設計大賽、機械創新大賽等校內競賽活動。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國家級、省級科技競賽,如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作品大賽、遼寧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遼寧省“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遼寧省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等,為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如圖3—圖6所示。
二、深化實踐教學改革
學院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內容、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1.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
學院按學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階段設置不同的實驗課程,改變教學內容的結構和層次,推進實驗教學課程的獨立建立。適當減少基礎性實驗項目,增加綜合性、設計性、研究創新性實驗。改進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通過運用虛擬、仿真等技術手段,促進虛擬、仿真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實驗教學效果。
2.改進考核方式
學院不斷改進實踐教學考核方式,嚴格考核管理,突出過程考核和綜合能力考核,完善實踐教學的檢查和評價方式。通過實習現場答辯、機械裝置演示操作、機電產品質量鑒定等手段,推進以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考試效果分析為重點的實踐教學考試改革。
3.加強實習質量管理
學院重視各類實習教學環節,改變傳統的參觀式實習,強化體驗式、實操式實習。針對不同學科專業特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實習方式、實習內容及考核的研究,不斷提高實習質量,做到實習有目的、有計劃、有動員、有檢查、有總結。
三、取得的成果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學院的實踐教學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獲得2018年遼寧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學成果獎1項,獲批省級及以上教研教改立項10余項。近3年,學生主持或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4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6項,省級項目20項,受益學生200余人;授權國家專利20余項,公開發表論文10余篇;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遼寧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遼寧省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遼寧省機械創新大賽等各類競賽項目50余項,獲得省級獎勵30余人次,受益學生100余人次。
四、結語
學院以轉型發展為抓手,搭建了課程實驗實習、綜合課程設計和校內外綜合實習實訓等四年不斷線、多層次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踐基地,形成了一支“專、兼、聘”結合的“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構建了校企協同創新創業新模式,有序開展了模塊化課程培訓體系,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有了顯著提升,為行業性地方院校轉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
[ 參 考 文 獻 ]
[1] 張洪田.構建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8):73-76.
[2] 蔡衛國,楊春光,馬先英,等.機械動力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8(16):18-20+23.
[3] 劉夢琴,鄺代治,馮泳蘭,等.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3):189-193.
[4] 馬永紅,陳丹.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動力機制研究:基于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視角[J].高教探索,2018(3):5-13.
[5] 陳慧敏.產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協同育人探索與實踐[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6):11-14.
[6] 戴亞虹,李宏,鄔楊波,等.新工科背景下“學踐研創”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12):189-195+225.
[7] 李勇峰,侯江華.面向工程認證的機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J].大學教育,2019(1):10-12+16.
[8] 蔡文娟.基于高校應用型轉型背景下獨立學院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實驗室科學,2018,(4):157-159+162.
[9] 余建潮.構建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5(5):53-55.
[10] 苑迅,郭輝.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8):1-4+19.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