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檢 彭艷玲 鄧立華
[摘 要] 當今社會,網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人際交往的主要渠道,而作為網絡中最活躍的群體——大學生,其網絡素養的高低成為構建清朗網絡空間的重中之重。但當前我國大學生在網絡甄別能力、網絡依賴程度、網絡道德和法律素養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其原因主要源自價值觀念偏差、網絡素養教育缺失、媒體平臺監督乏力及政府頂層設計方面的不足。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需要從強化青年自我教育、加強網絡素養教育、健全媒體平臺監管、完善網絡空間治理入手,通過重塑網民新形象、搶占輿論新陣地、構建互動新家園、營造網絡新空間,培養出具有更高素養的“數字公民”。
[關鍵詞] 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9-0016-04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微信、微博、博客的快速興起,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大學生是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網絡社會中最活躍的群體,其素養高低也成為構建清朗網絡空間的重中之重。最近廈門大學的“田佳良事件”更是將當代部分大學生網絡甄別能力較差、網絡法制意識不強、網絡圍觀娛樂心態嚴重及網絡成癮等問題直接暴露無遺。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提出要“培育中國好網民”;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晴朗的網絡空間。的確,網民是網絡社會的細胞,只有網民的網絡素養普遍增強,網絡社會的機體才能始終保持健康。因此,研究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這一主題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極為緊迫的現實意義。
一 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的特質
(一)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的核心構成
大學生網絡素養通常指的是大學生通過對計算機、互聯網的掌握,從而對于網絡信息的認知、解讀、辨別、接受和利用能力。2017年,北京聯合大學網絡素養教育研究中心發布了網絡素養十大標準。當然,網絡素養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的。在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對大學生網絡信息獲取、甄別以及網絡行為等方面的網絡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歸納起來,大學生網絡素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網絡知識與技能素養,是指大學生對互聯網的性質以及發展過程的了解程度、電腦系統操作熟練度、網絡信息搜索查找能力等,這些能力是順利進行網絡實踐活動、有效獲取和利用網絡信息的必要條件。二是網絡信息分析與甄別素養,是指大學生對于其獲取的信息進行理性地分析,做出符合價值規律、符合社會要求判斷的能力。三是網絡道德素養,是指大學生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網絡道德規范,自覺遵循網絡道德行為準則、開展履行網絡道德義務的活動。
(二)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的主要特征
當前,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場域、東西文化相互碰撞和新舊文化相互交替的主要媒介,這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同時也難免會泥沙俱下。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進世界舞臺,多重文化和社會意識沖擊更加明顯,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因此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
1 知識與能力參差不齊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快速普及,由此迅速拉近了大學生與社會的距離,也使得作為“E時代弄潮兒”的大學生有了更多與社會接觸、共振的機會。然而在這群“準社會人”當中,網絡知識與能力參差不齊。一些新時代的大學生網民掌握了基本的網絡知識,具備較強的網絡安全意識,能夠對網絡信息進行正確地評價研判,做到理解網絡、安全觸網、善用網絡。但也有不少大學生缺乏必備的防護技能、高度的安全意識以及文明的網絡素養,自律意識不強,不時成為網絡空間的污染者與破壞者。
2 理性與感性彼此交織
大學生已是成年人,對于網絡上基本的是非一般能夠形成自己較清晰的判斷,可以冷靜地分析與思考、辨別信息的真假,從而對網絡信息進行正確的處理,做到堅守網絡行為規范,堅守網絡道德底線,理性上網、文明上網。但也有部分大學生缺乏依法上網的意識和自覺,當面對重大的熱點時事、突發事件引發的輿情或者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調整時,常常會被感情所支配,意氣用事,隨意發出不理性的聲音,甚至不計后果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3 個性與共性相互共存
當前,大學生身處五彩繽紛抑或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這給他們的學習、生活、互動、消費帶來了吸引力更大、體驗感更好、娛樂性更強全新的體驗。一個班級的同學每日除了在學習方面發通知、傳文檔互動外,各種娛樂八卦、搞笑奇聞、網絡輿情等校內外信息滿天飛。同時,基于血緣、地緣或者趣緣關系形成的三五成群“小團體”“小圈子”私密分享小道信息,暗合了一部分大學生群體的獵奇心理和個性追求,成為他們每天睡前飯后津津樂道的談資。
4 責任與擔當意識增強
新時代,新使命,新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迫切需要增強自身的責任擔當意識。目前,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臺一系列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提升的政策文件,再加上廣大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言傳身教,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不斷增強。比如大學生自發的組織關于網絡打假和投訴,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利益,用自己的責任堅守和擔當意識感染身邊一大群人。利用知乎、微信、微博、QQ等互動交流平臺分享心得,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傳遞正能量,倡導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 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存在的問題
總體說來,當前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是好的,但現實中依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一些問題。
1 網絡甄別能力不強
一方面,大學生信息辨別能力不高。近幾年,校園詐騙現象越層出不窮,大學生收到的網絡詐騙信息、詐騙短信和電話快速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在網絡詐騙的受害人中幾乎占50%,已經成為犯罪分子實施詐騙行為最集中的群體。廣東一位準大學生蔡某某被騙取學費9800元后,因無法承受心理壓力而跳海自殺;山東臨沂18歲的女孩徐玉玉,被騙走了全家人省吃儉用攢下的9900元學費,直接導致心臟驟停去世。另一方面,大學生容易成為謠言的傳播者。謠言往往受到道德的裹挾,標榜著愛國民主、化身為正義善良,因此善良單純、辨別能力不強的大學生極易落入其圈套。諸如“某地出現持刀搶劫”“某家的孩子失蹤”等貼文不時流傳在網絡社交平臺,大學生不經思考“好意”地轉發,卻無意中成為謠言的傳播者。
2 網絡娛樂傾向較重
當前,大學生的網絡娛樂傾向性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花費在娛樂類網絡應用上的時間較長。調查顯示,大學生每天玩手機的平均時間超過了5小時的占近四分之一,而玩手機大多就是在使用打手游、刷微博、發微信、玩抖音、看直播、追劇等一系列娛樂應用。此外電腦也成了男生的游戲機、女生的電視機,這既浪費了他們的寶貴時間也磨削了他們的斗志,很容易導致掛科甚至無法順利畢業。二是花費在娛樂類網絡應用上的金錢較多。沉迷于打游戲時會買各種游戲中裝備、追劇時充各種會員、看直播時給主播打賞、刷微博時看到漂亮衣服難免會想要去買,這些在無形中都增加了大學生的經濟壓力,也增加了家庭負擔。三是大多娛樂性應用的文化趣味較低。抖音、斗魚、快手等網絡視頻和直播中不同程度充斥著色情、暴力的惡趣味視頻,這些不良信息及負能量的快速傳播,很容易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甚至誘使他們走上歪路。
3 網絡依賴程度較深
大學生的網絡依賴程度深淺不一,依賴程度較深的慢慢地發展成為網癮。基于當前便捷的網絡信息渠道,大學生迷戀通過網絡直接獲取信息,缺少自己的思考與考察,久而久之導致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下降。一些大學生沉迷于網絡社交,卻不敢與現實生活的人交流,引發不同程度抑郁癥。更為嚴重的是,大學生對于網絡應用過度依賴導致上網成癮,不僅會影響學習和生活,還會使對身心帶來巨大傷害,甚至引發生命危險。2015年跨年青島一名21歲的大學生通宵泡網吧猝死,令人唏噓不已。國外科學研究發現,經常刷社交媒體的人得抑郁的概率是不經常玩社交媒體的人的2.7倍,經常使用社交媒體會讓人產生“別人都活得很好,只有我的生活這么失敗”的錯覺,產生嫉妒或者心理不平衡現象;每天在社交媒體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會讓人覺得白白浪費了時間,感到自責;經常使用社交媒體還可能面臨網絡欺凌,增加抑郁的風險。
4 網絡道德素養不足
網絡道德素養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目前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參差不齊甚至較低,首先表現為網絡用語低俗、網絡暴力泛濫。網絡具有匿名性,一些素質較低的大學生放縱自己,樂于充當鍵盤俠,在網絡上肆無忌憚地對他人進行語言攻擊,把網絡空間當出氣筒來發泄自己的不滿,給網絡環境造成極大污染。2018年,重慶一大學生聲稱自己平時生活壓力很大,有意在網上惡搞著名藝術家六小齡童,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另外一些大學生網絡誠信缺失。2014年一名在校大學生晉某在一家網店上刷單1500余筆,并“閃電”退貨,后成為第一起網絡刷單被追究刑責的案例。當前大學生淘寶刷單、網絡應聘填寫虛假信息的不良行為很多,這些網絡上的誠信缺失都會拉低社會整體的誠信度。
5 網絡法律素養不高
大學生是網民中素質較高的人群,按理說應充當遵紀守法的領頭羊。然而當前一些大學生網絡法律意識薄弱,法律知識儲備不足。部分大學生不太清楚自己在網絡上的某些行為是否犯法,以至于等警察找上門來,才知道自己做了違法的事情。有的對于自己被侵犯的利益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去維護,使得違法犯罪者繼續危害社會。還有一些網絡信息隱私意識較弱,不知道有意識保護自己的隱私,屢屢被壞人盯上。例如,近年來校園網貸出現了“裸貸”,女大學生通過網絡借貸平臺貸款,被要求以手持身份證的裸照作為抵押,如果預期無法還款,就會被威脅公布裸照給家人和朋友;河南某高校大學生鄭某因為沉迷于賭球,利用28名同學的身份信息,通過網絡貸款向十幾家貸款公司貸款了50多萬元,最終因為無力償而選擇了跳樓自殺,這樣血淋淋的例子絕非個案。
(二)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存在問題的成因
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在網絡甄別能力、網絡依賴、網絡道德及法律素養存在問題的原因,可以從大學生自身、高校、平臺及政府的視野來探尋背后的根源。
1 價值觀念出現偏差,隨意傳遞負面能量
大學生還未正式進入社會,思想單純,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響。一方面,心智還不成熟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網絡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觀念的影響,造成好吃懶做、行為偏激甚至道德淪喪等不良行為。另一方面,大學生是網絡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者。他們接收到的負面觀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進而不知不覺成為負能量的傳播者。近年來,“網紅”所帶來的高額報酬和一夜成名的誘惑,使大學生也蠢蠢欲動、赴其后塵。例如,浙江一女大學生受到網絡上“網紅效應”和“拜金主義”的影響,為了獲取高報酬而進行涉黃直播,肆意傳播負能量,害人害己。
2 網絡素養教育缺失,網絡陣地建設滯后
當前網絡素養教育還沒有受到我國高校的充分重視,大部分的高校只是將網絡素養教育看作是德育課程的一部分,采用傳統教科書式的機械式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這種教學方式難以使學生的網絡素養得到提升。同時,很多高校網絡硬件設施落后,設備陳舊,電子閱覽室的空間也十分有限,無法滿足大學生的上網需求。另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的媒體平臺建設滯后,官方媒體對于網絡素養教育的宣傳力度有待加強,宣傳內容和形式過于單一,很難引發關注度。許多官方媒體在推送宣傳內容時,照本宣科,內容枯燥無味,更不會與用戶進行互動,自然不會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