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民 戚克嘉
[摘 要] “互聯網+”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動力量,在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創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對“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新規律,即培養開放與融合式理念,培養全方位人才,培養方向和培養過程等進行分析,指出“互聯網+”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創新的具體實現路徑。
[關鍵詞] “互聯網+”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9-0026-02
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使其教育發展不斷創新[1]。為了進一步順應“互聯網+”的自身特點及發展趨勢,信息技術人才培養也需適時地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新規律
“互聯網+”時代,對于技術及技能人才的需要是極為迫切的,信息技術人才作為推進“互聯網+”建設的人力資源基礎,其培養也要體現出不同的特點,以適應技術及時代發展的基本要求。
(一)開放性與融合式發展理念是發展的基礎
“互聯網+”的發展是基于融合式與開放性的發展理念,整合多領域技術,成為其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因。“互聯網+”并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一個多元化、多渠道、多途徑、多方式的發展模態,其需要外部環境的支撐,從而對資源配置方面進行優化,讓經濟社會運行模式更開放,可以進行跨界融合。也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有其開放和融合的特點,才在教育界發展之迅猛。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固有理念,在教育中時間和空間上不再被局限,只要有心學習,隨時隨地便可以做到。毫無疑問,這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處理技術的魅力。對職業教育規律的探索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解決必須緊隨“互聯網+”的邏輯,將教育資源合作共享,了解企業所需人才類型,準確把握市場導向,使學生走出校園時可以學有所用。并進行開放式教育,不局限于校內培養,更好地與社會大環境相融合,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上,對社會輸送人才時供給更有效。
(二)培養全方位人才
“互聯網+”的出現使傳統行業不斷變革,也因此不斷興起新的行業,許多產業也在轉型升級,變得更加智能化[2]。在此背景下,社會分工也將隨之細化,新職業的產生和舊職業的轉型,對于人的職業教育培養方向也會隨之改變。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學校除了要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術的培養,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更不容忽視。尤其是學習能力,其關乎著人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互聯網+”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目標必須要進行全方位人才的養成,著眼于激發學習者的潛能,順應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培養方向與專業方向的跨界融合
當今,能夠將產業和教育連接起來的最好的紐帶就是“互聯網+”,因為互聯網獨有的跨界與融合的特點,使其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能更好地體現出產業的需求,從而使學校與企業供給與需求實現相匹配。“互聯網+”引發的新產業的興起,也使得在人才需求上有所變化,從原有的學科式教育和單一的專業化教育轉化為跨界融合教育。教育培養的不再是適合某個崗位的人才,而是在某一專業技術之上,對于其他專業知識也有所涉及的人才。這種人才對于某一崗位來說,可以實現一崗多能,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企業的用人成本。這樣的培養方向導致學校課程內容需要不斷創新,專業需要不斷整合,課程體系需要不斷重建,以達到企業的用人需要。
(四)培養過程應多元化
“互聯網+”對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不能單一論之,它導致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教育形式的不斷重構,以及教育內容和學習方式的不斷調整。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和創客空間這些教育領域的新應用,都呈現了“互聯網+”時代學習的變革方向,體現了“互聯網+”在信息技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3]。在推進互聯網技術與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活動融合的進程中,無論是線上教育還是線下教育都有效地將互聯網技術加以應用,線上教育使其跨空間和時間進行開展,線下教育也結合了互聯網的應用,使其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引領著學習者在科技的前端,不出行即知天下。這種跨專業,跨系別和跨學校與社會企業相接軌的學習模式將創造出更多新式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在此“互聯網+”背景下,將教學模式重新得以塑造,知識與技術彼此間的融合,使得學習效果更佳,在教育大數據的影響下,學習內容將更充實,學習環境將更貼合工作環境,學習方式將更多種樣式,教學策略也將更多元化。所以,在培養過程中不僅傳授的是知識,還有個人能力、學習能力以及職場生存能力的培養。當個性化得以滿足時,“互聯網+”所帶來的多維感知過程,使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更豐富多元化。
二 “互聯網+”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創新的實現路徑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如何得以突破?學者們眾說紛紜,但都認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其核心所在。張培認為,“互聯網+”環境下辦學應遵從市場、大學、制度、文化、技術等五個方面對其展開分析,構建以職業性人才培養為核心,以信息技術與遠程教育有效聯結為目標,以校園教育與企業合作為路徑,以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條件支撐的立體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4]。結合對“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新規律,筆者認為,“互聯網+”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創新應該圍繞以下幾個路徑展開。
(一)確立共享式辦學理念
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都因“互聯網+”而有所改變,同時對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變革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它顛覆了傳統的教學理念,不局限于一角,使學習者的眼界更加廣闊。打破了眾人一面的辦學模式,更加注重對個性化人才的培養,并為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提供了便利的辦學模式。各學校在“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下,以科學化、智能化、大數據化進行準確定位,結合產業具有區域性的特點,確定符合人才培養的目標,主動與其他院校聯系,彼此分享教學理念,得以及時調整更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各院校也應嘗試走出去,面向社會各行業企業,響應政府的號召,共建“互聯網+信息技術”示范項目,整合資源培養綜合性人才。互聯網對于全球的經濟促進不容小覷,那對于教育來說,更應注重與國際社會相接軌,不要故步自封,主動跨越空間的束縛,使我國學習者得以在國際平臺上訴說我國教育理念,并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掌握國際化的教育標準,根據我國國情,不斷探索屬于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理念,培養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5]。
(二)開展校企合作
“紙上得來終覺淺”,往往學生走出校園,來到社會中就會發現所學知識不過只是概念上的,一切需從零開始,而對企業來說,招進畢業生也要花費時間與精力去培養,這就導致了企業與校園供給與需求不相匹配。而對信息技術教育來說,這會造成致命的打擊,因此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是關鍵所在。在政府的引導和社會的參與下,各院校和企業以產教融合為核心,對于人才培養模式上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使其教學模式更生動;拓展辦學資源,使其供需平衡更合理;調整課題體系,使其課程內容更適合社會需求;合理解決就業難題,使其培養人才可以直接推動產業發展。
(三)推進“雙創”教育
互聯網蓬勃發展,創新創業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如何進行“雙創”成為信息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所要關注的問題。設立跨學科的交流課程,交叉性的學習更容易產生新的火花。并在此過程中,每位學員也將會收獲更多的課外知識,從而開拓視野,提升了格局,完善了自身素質,為創業積蓄力量。同時,構建融合專業發展和個性發展的“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搭建完整的“互聯網+”創新創業實踐空間,讓學生在踏入社會時不再迷茫,可以更好地融合社會。
(四)重構課程體系
互聯網的大眾化使其經濟社會發生變革,對于信息技術人才培養也有其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課程在新技術的產生與發展下受到沖擊,相對應的課程體系也將受到影響。一門核心課程,需要配套很多輔助的課程,甚至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這門核心課程也會成為其他課程的輔助課程,那么課程結構將需要重構。杜威認為,知識和技能是人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積極建構而成的,所有知識和技能都應置于具體情境中[6]。而在信息技術教育中課程體系就要緊緊跟隨社會行業的發展需要,建立開放式,多元化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將工作場景融入課堂中,使學生融會貫通,更好地參與實踐。而與此同時,還需要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學生以后的崗位生存能力,以便于學生能夠在以后的崗位調整中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五)學習過程的有效評估
“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在各個領域均有滲透,信息技術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與相關先進企業協同研發,不斷創新,提升技術水平,并進行學習跟蹤,記錄有效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更好地把握學生學習的狀態,找出不足,加以調整。借助大數據建立模型,對風險進行預測,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評估,從而調整課程相關內容,使相關課程內容趨于完美。因此,由“互聯網+”而帶來的大數據技術,使信息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中更有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申琦,石偉平. 互聯網時代我國商科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J].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1):1-5.
[2]周德軍. 高等教育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化教學模式:理論命題與實踐路徑[J]. 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18(02):54-58.
[3]郭金龍,龔紹波,李銀春.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育[J]. 河北職業教育,2019,3(03):20-24.
[4]廖倩. “互聯網+教育”的理性分析與實踐路徑[J]. 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9,34(04):51-56.
[5]蔣維西,羅孝容. “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路徑探尋[J].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04):44-47.
[6]鐘芝蘭.互聯網+背景下開放大學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7):80-83.
(責任編輯: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