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妍
摘 要:語文教學無外乎三個問題:即“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其中“教什么”的問題處于保障性的基礎位置。只有合理研制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才能為學生提供必備、精準的語文食糧,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文章提出高中語文要筑牢基礎保障,關注朗讀技巧;聚焦本體屬性,傳授基礎知識;契合認知規律,需要強化思維訓練,從而準確研制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
關鍵詞:筑牢基礎;傳授知識;思維訓練;教學內容
語文教學無外乎三個問題:即“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其中“教什么”的問題處于保障性的基礎位置。只有合理研制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才能為學生提供必備、精準的語文食糧,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筆者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和必修2中的課文內容為平臺,談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思考與實踐。
一、 筑牢基礎保障,高中語文需要關注朗讀技巧
語文能力說到底是“聽、說、讀、寫”的綜合性素養,其中“說”作為學生感知、悅納和內化的輸入性手段,對于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學不管到哪個階段,關注朗讀教學,提升朗讀能力,都應該是亙古不變的內容。
以必修1中一系列洋溢著奔涌激烈情懷的現代詩歌為例,教師就需要從朗讀做起,探討誦讀詩歌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語氣語調、語速節奏等。如以教學毛主席的《沁園春 長沙》開篇的語句為例,教師要求學生嘗試以平靜、舒緩的語氣進行誦讀,為下文中“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慷慨、豪邁作鋪墊;而在誦讀下闋中的“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時,繼續放緩節奏,運用輕柔的語氣,更好地為“激揚文字”“浪遏飛舟”蓄勢。只有在適切的語氣語調下,詩歌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意蘊才能隨著語言文字和學生誦讀的聲音展現出來。再以詩人戴望舒的《雨巷》為例,在初步體悟語言情感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通過聚焦核心詞語的方式深入地體悟語言所蘊藏的情感。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句詩中,教師引導學生圈畫出詩句中“獨自”“悠長”“寂寥”“愁怨”,在感性體驗這些詞語所蘊含的豐富情韻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通過放緩節奏、加強重音的方式進行表達,更好地將語言文字所展現的價值凸顯出來。
當然,高中詩文的朗讀除了關注語氣語調之外,還需要把握好文本語言內在的節奏,尤其是掌握好停頓的時間。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相應的詩詞誦讀會,豐富學生高中語文的學習生活,借以提升學生的朗讀技巧。對于誦讀的文本,我們也不能僅僅局限在詩詞歌賦上,古今中外的優美散文和演講辭等文體,甚至是新聞作品中的通訊也可以作為歷練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素材和資源,在激發學生誦讀興趣的同時,夯實學生的朗讀技巧。
二、 聚焦本體屬性,高中語文需要傳授基礎知識
(一)重語言知識,奠內涵基礎
一般來看,識字是小學低年級的核心任務,但事實上識字絕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而需要貫穿于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教師可以借助分析漢字知識,了解漢字基本的形態特征和字形的演變規律,理解漢字所蘊含的文化信息。這些基本的語言文字知識已經成為當下高考中文言文閱讀的重要范疇,理應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
例如2014年四川語文高考卷有這樣一道題:題面出示了“魚、馬、為、受、車”等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不同形態,要求學生結合這個“漢字字形演變表”配置一段說明性文字,簡介漢字字形的演變特點。這道題就是綜合性地考察了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在檢查學生對漢字發展探究分析能力的同時,為歷練學生撰寫解說詞搭建了平臺。學生需要綜合性地了解漢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變化過程,在總結出相應的特征后,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提煉與概括。這就需要教師要在教學中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積累漢字、悅納成語和詞組,為全面立體地理解語言文字所裹挾的文化內涵奠定基礎。
(二)重篇章結構,練統整意識
進入高中之后,學生對語文范疇的關注逐步擴大,需要從具體文體特點入手,傳授學生關于具體文本篇章結構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在洞察文體特點的基礎上,掌握作者的謀篇布局。事實上,文體呈現出來的篇章結構與作者具體的行文思路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從作者的創作思路入手,在統整、對比的視角下梳理文章的基本結構,將汲取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創作實踐中。
如以必修3《老王》的教學為例,筆者結合篇章結構展開了這樣的教學:首先,依托文本內容架構全文,教師將整個文本劃分成兩個部分,組織學生“走進老王”“認識老王”,集中展現了老王的生活、精神、性格;其次,緊扣文章中最為典型的人物和細節,感受作者依托細節、點面結合的表達策略,并抓住敘述過程中穿插的素材,對老王的遭遇和處境進行深入思考,揭示出其窮苦卑微、不幸的生活,但又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物性格特征。
在這一案例中,學生經歷了內容概括、結構梳理的思維訓練,其內在的邏輯素養得到了有效訓練,學生也逐步形成從整體性視角關注文本內容的意識,促進了學生語文綜合性實踐能力的實質性發展。
(三)重文法修辭,夯基礎能力
文法是指語言內在的結構規律,即字、詞、句彼此組合的規范和法則。學生掌握了語言文字的結構規律和遣詞造句的規則,就能運用規范的母語進行表情達意。而修辭手法的教學,高中語文除了要關注一般性修辭之外,還應該包含文本表達的基本技巧和手法。一篇文本的表達,如果能夠順利地運用修辭手法,便可以使文章的表達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高中階段,教師可以在學生原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所教學課文的具體特點,適度傳授這一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要充分關注借代、反復、頂針、通感等修辭格,以及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前后照應等表達技巧。從語言習得角度和母語表達的特性來看,這些語文基礎性知識內容應該成為高中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
三、 契合認知規律,高中語文需要強化思維訓練
(一)洞察語言現象,歷練微格思維
在充分關注文本語言形式中,教師理應依托學習的材料,引領學生在深入分析和思考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將自己的思維凝結成為文字,這樣才算得上一次完整意義上的學習。
高中語文教材必修2第一單元中《荷塘月色》:“高處叢生的灌木,落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焙芏嘟處煻寄苷J識到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但其與一般性比喻又有著不同。教師則引領學生進行細致比較:一般性比喻都是借助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進行比較,而此處朱自清卻借助生活中決然看不到的“鬼”進行對比。事實上,很多人并沒有見過“鬼”,但一提起就會毛骨悚然。作者運用這個比喻,就完全將自己只身一人行走在寂靜小路上,看到高大茂密的灌木叢下黑影時的恐懼心理有效地表達出來。
由此可見,高中語文教學對文本言語形式和核心語言的感知、理解決不能停留在膚淺的層面,僅僅做到“知其然”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結合具體的句式結構進行細致化地分析,真正體會語言運用的精妙。
(二)依托不同觀點,歷練理性思維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理解體驗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不同結果,正是進行理性思維訓練的極好素材。
還以教學《荷塘月色》為例,教師在深入理解文本情韻的基礎上設置了這樣的思考題:不同的讀者讀了這篇散文之后形成了諸多理解,有的認為作者表現了閑適自在的心境,有的認為朱自清表達了苦悶的心態,有的認為作者語言中滿是對生活現實的不滿,你認為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教學中,教師不僅讓學生緊扣文本語言進行感知,同時也為學生拓展了這篇文本創作的背景,讓學生知道此時作者正處于新舊時代的過渡階段,朱自清惶惶然限于艱難的選擇之中。因此,文本的語言既蘊含著淡淡的憂愁,又包含著了些許的喜悅。學生此時的思維得到了根本性地體現,內在思想也就有了明顯地發展,從而深入地感受到文本語言中所承載的復雜情感。
教學中,有效地歷練了學生內在的認知能力,培養了他們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碰撞,學會了結合文本內容和自己的感性認知進行理性分析,從而得出具有客觀性的認知結論。
(三)揣摩創作思路,訓練邏輯思維
高中語文課程需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語感培養和思維發展。教師就需要緊扣教材文本語言中緊密的邏輯聯系,為學生內在的邏輯思維能力訓練奠定基礎。
高中語文必修1中《師說》一文就是一篇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范本。以其第一自然段為例,作者開篇就直接提出了核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從正反兩面闡述了教師的效能和“不從師”的缺陷,最后提出選擇老師的核心標準,即“道之有無”。如此的表達就彰顯出嚴謹的思維邏輯,在語言意義和思維邏輯上形成連貫一致的表達路徑。教師就需要從作者表達思維的角度,引領學生感知如此表達的嚴密與精準,與作者形成深入的對話,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曾經說過:“語文教學如果沒有適切的教學內容,不管樹立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無濟于事?!苯處熤挥欣迩辶酥档媒虒W的內容和價值點,才能真正為確立目標、遴選手段服務,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