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下初中藏文課堂教學中,初中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專注理論知識以及相關文化的教學,忽略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進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積極性不高,無法深入學習和探究藏文知識,影響了學生藏文知識的學習,不利于當下藏文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對此,為激發學生的藏文學習興趣,筆者在分析了當下的藏文教學情況后,結合教材以及自身的教學經驗,對當下藏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以此來達到提高學生藏文學習進步和發展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初中;藏文課堂;學習興趣
一、?引言
藏文自從吞彌·桑布扎創造以來,發展至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然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信息時代的來臨,藏族人民的求知欲日益增加,出現了很多藏文網站,其主要的使用人群是藏族人民。同時,藏族地區對于我國來說是當下經濟發展的重點,是需要大力扶持和幫助的。因此,在初中課堂中學習藏文以及其文化,對學生繼承和學習藏族文化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二、?當下初中藏文課堂教學的現狀
對于初中的藏文課堂教學,往往是從藏文的發音、識字、詞匯以及句型開始,然而藏文不同于漢語,在教學中受其當地文化以及歷史的影響,這就加大了學生學習難度,甚至讓部分學生喪失了學習藏文的信心,進而沒有學習藏文的興趣以及動力,影響了藏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工作的進展。同時,初中老師在實際課堂中的教學方式單一,在教學中采用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導致整個藏文教學課堂氣氛沉悶,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藏文的氣氛,進而導致學生在藏文課堂教學中不主動,不積極,只是成為被動接受和學習藏文知識的學習工具,不符合當下素質教育以及新課標改革的基本要求,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僅如此,老師在進行藏文教學時結合藏族文化知識以及習俗比較少,使學生感受不到藏族知識文化的魅力,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和動力去探究藏族知識文化,不利于學生對藏文知識的深入探究和學習,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藏文綜合文化素養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繼承和發揚藏族文化。
三、?在初中藏文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在初中藏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藏文變為主動去探索藏族知識文化,進而促使學生深入學習,積極探究藏族文化知識的魅力,讓學生進入藏族文化知識的新世界。同時,培養學生的藏文學習興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跟隨老師的腳步去學習藏族文化,促進學生在藏文學習中的進步和發展,同時培養學生的藏文興趣,能有效地改善當下藏文課堂教學的現狀,調節藏文課堂教學的氣氛,讓學生在藏文課堂學習中積極奮進,互相競爭,促使學生的成長以及發展,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藏族文化知識經歷了1300多年的發展,積累非常豐富的文化內容以及基礎,需要學生長久地學習和探索,這是一個漫長且枯燥的學習過程,需要學生以濃厚的學習興趣做支撐,才能讓學生堅持下去,認真學習和探究藏族文化。因此,在初中藏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興趣,能從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讓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不放棄,讓學生發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不屈、不畏意志,為將來的藏族地區建設以及家鄉城市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四、?在當下藏文課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藏文知識學習難度大
藏文文化知識不同于漢語文化,具有非常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歷代藏族人民生活以及工作的縮影,是極其具有學習以及繼承價值的。但藏文的流通,只是在藏族地區以及四川、青海、甘肅、云南五個省區中,流通地區較少,且不是當下主流的語言文化,這就造成了藏文文化的學習壓力。同時,藏文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需要結合當地的民俗習慣去理解和學習文字以及詞匯所表達的意義。然而初中學生由于自身的基礎知識薄弱,對藏族地區的習俗以及文化了解得比較少,這就加大了學生學習難度,甚至讓部分學生沒有信心繼續學習下去。同時,藏文的發音和漢語的發音不同,容易讓學生混淆,搞不清如何進行發音,甚至鬧出漢語以及藏語串音的情況,進而影響了藏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難度,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和藏文文化素養的培養。
(二)老師教學方式過于傳統
據筆者的調查研究發現,雖說素質教育以及新課標的改革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在藏文課堂教學的課堂中,老師依然在教學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將藏族知識文化一點一點地講解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被動學習和接受的學習工具,讓學生無法自主思考藏族文化,限制了學生藏文思想文化的發散。同時,在藏文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教學任務比較緊,教學內容比較多,導致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只顧著教材內容的教學,忽略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進而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不僅如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跟學生交流比較少,讓學生感受不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進而導致學生認為老師的教學過于嚴肅,一點不風趣幽默,進而影響了學生學習藏語知識文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三)藏文知識文化學習氛圍不濃
對于一門語言學科來說,一個良好的知識文化學習氛圍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藏文知識文化的探究和學習。然而,老師在實際教學課堂中,只顧藏文知識文化的教學,沒有營造出良好的藏文知識文化氣氛,無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不利于學生藏文知識文化的學習。同時,老師在教學中過于死板,沒有在教學中講解一些獨特民俗文化知識和趣事,讓學生對藏文的學習沒有興趣。同時,在課堂中沒有設置學習小組,沒有組織演講、歌唱藏文歌曲等活動,讓學生沒有互相學習和競爭的動力,導致藏文課堂教學的質量不佳,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不利于學生綜合文化素養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
(四)沒有結合實踐來進行教學
藏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不僅僅是理論知識以及文化的學習,還應該將其落實到實踐生活。然而初中老師在教學中只是專注于理論知識的教學,很少結合實踐生活來進行教學,不利于學生將藏文運用于實際生活能力的培養,更是影響了藏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同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結合實踐生活進行教學,進而導致學生認為藏文知識的應用比較少,甚至出了藏區藏文就沒有作用的想法,不利于藏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不僅如此,學生還認為,當下的主流語言是漢語,只要學習好了漢語就行,藏文的學習已經變得不是特別的重要,導致學生對藏文的學習沒有興趣,進而在課堂上聽之任之,得過且過,不利于學生對藏文知識文化的探究和興趣培養。
(五)教學理念出現問題
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的教學理念占了很大的影響。然而,部分老師只是把藏文的教學當做教學任務,沒有從培養學生、發展學生出發,導致在教學中只顧完成工作任務,不在乎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利于學生藏文綜合文化素養的培養,影響了當下藏文教學工作的進展。不僅如此,部分老師還認為,藏語的教學只是點綴,而漢語的教學才是重心,這就導致老師在教學中不上心,只是完成教學任務和工作指標,進而影響了學生藏語文化學習的進步和發展。
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改進藏文課堂教學的方法
(一)降低藏文學習的難度
要降低藏語文化知識的學習難度,就應該了解藏語文化的來源,讓學生在藏文課堂學習中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感受歷史的知識文化,進而加深學生對藏文的理解和記憶,降低藏文學習的學習難度,讓學生的藏文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和簡單。同時,老師還應該在進行藏文教學時,多講一些藏文學習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知道漢語以及藏文的區別,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藏文的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二)改進藏語教學方式
初中老師應該響應國家的素質教育以及新課標改革,徹底落實課堂教學上的改革,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藏文的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和探究藏文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同時老師還應該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深入探究藏文知識文化的世界,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藏文文化知識的魅力。
(三)營造出良好的藏語學習文化氛圍
在進行藏文教學的課堂中,老師應該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氛圍中感受藏文知識的魅力。同時,老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參加藏文歌曲以及詩集等活動,增加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力,促使學生良性競爭,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僅如此,老師還可以設置學習小組,讓學生互相學習,以長補短,在藏文學習中共同進步。
(四)結合實際來進行教學
藏文知識文化的學習不僅僅是在于理論知識,更是應該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因此,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藏文知識文化,同時改變學生藏文無用的思想,讓學生繼承藏族傳統習俗以及民族文化,培養學生將藏文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改變老師的教學理念
改變老師的教學理念,讓老師把藏文教學不僅僅是當做教學工作,更是應該從學生出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應該對老師進行再培養和再教育,提高老師的職業素養以及社會責任感,讓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文化,更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
六、?總結
在進行藏文的教學時,老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創新當下藏文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方式,鍛煉和培養學生將藏文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促使學生在藏文知識的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因此,老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全力培養和發展學生。
參考文獻:
[1]楊趙嵐.打造初中藏文高效課堂,提升初中藏文教學質量[J].中外交流,2017(9).
[2]生龍啟措.培養藏文情感意識,激活藏文課堂教學[C]∥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4卷.
[3]西熱卓嘎.淺談初中藏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37).
[4]浦瓦草.淺談初中藏語文教學的點滴思考[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3).
作者簡介:
四郎措吉,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西藏自治區昌都市丁青縣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