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蘭

摘 要:在教育體系中,數學學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數學學科教學現狀不容樂觀,而有效的追問形式可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追問的定義,并進一步闡述數學課堂教師追問存在的問題,最后探討數學課堂教師追問的對策。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教師追問;對策分析
追問屬于一種提問技巧,在課堂中運用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追問就是在前一次提問的基礎上進行延伸提問,目標即為促進學生掌握某一知識,在一問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深化,直到學生可以正確解答這一問題。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可以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對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
一、 追問的定義
追問在百度中的解釋即為:“追根究底地查問,多次地問”。而在教育教學中,追問的定義為:“針對某一問題,為使學生掌握往往會在一次提問之后再次提問,直到學生可以順利解答”。追問并不是一種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手段。高效的追問可以使學生學習達到預期目標,同時也是教師為使學生全面掌握知識內容所進行二次或多次提問。追問十分廣泛,其可以從教師角度進行,也可以從學生角度進行,教師即為教師多提出的問題,學生即為知識學習的模糊點。追問雖然稱之為對話,但其也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交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和反應進而再提出問題,追問的作用主要為兩點,1. 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2. 提升學生學習成績。
二、 數學課堂教師追問存在的常見問題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即為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而追問更多的是指學生自主學習與展示交流自學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再次或多次提問,這種追問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可以說,追問屬于一種點撥,有著啟發的作用,有效追問可以拓展學生思維寬度與廣度。但當前數學課堂教師的追問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追問的語言簡單隨意 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熏陶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追問語言應完整、語意要清晰、表達要流暢,這樣才可以進入到有效的追問環節中,教師的追問應在探究知識與活躍學生思維的基礎上,構建良好且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但部分教師的追問語言卻存在嚴重問題,隨意性較強,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參與性,同時還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不尊重、不友善。長此以往,不僅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甚至還會導致學生厭煩學習該學科知識。所以說,在立德樹人領域下,教師的追問需要讓學生體驗到成功,使學生可以在課堂學習中充滿自信心。
(二)追問問題指向不明確 缺少科學性與嚴謹性
當前,部分教師為調動課堂教學氛圍,抓住一個學生就會窮追不舍的追問,但教師這種提問學生都會對答如流,根本沒有困難,雖然會體現出課堂教學十分活躍,但這種追問的方式毫無價值可言,學生只是照本宣科的回答,根本沒有進行深入思考,進而導致學生創新思維與獨立思考能力始終難以激發。另外,有的教師追問語言缺少邏輯性,甚至部分教師會因為不能表達簡單而說出笑話、知識表達不嚴謹而引發學生不滿等等,這樣的數學課堂“追問”缺少深層次,而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所提出的追問缺少目的性和方向感,始終都是為了“追問”而“追問”。
三、 分析數學課堂中教師追問的教學對策
(一)生成處追問 水到渠成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從知識的生成處對學生進行追問,實現步步為營、層層追問,因為這種教學模式符合小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內容。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三角形的認識》這一內容教學中,為了學生能夠掌握“三條線段是否可以圍成三角形而取決于最短兩邊和是否大于第三邊”這一知識概念,同時深化小學生對這一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教師可以為小學生們提供下列數據參考,即為:3cm、3cm、3cm,然后讓小學生回答出這三條線是否可以圍成三角形,學生大聲回答道:“是的,可以圍成三角形”,之后數學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即為:“同學們還有一些其他發現嗎?”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發現隨便哪種類型的3中同樣長度的線都能夠圍成三角形。學生在回答完成這一問題之后,數學教師可以改變線段,之后在讓小學生們思考“6cm、6cm、1cm”“8cm、7cm、6cm”等兩組三條線段是否可以圍成三角形,在這樣數學知識生成處,教師應轉變問題條件,然后在此基礎上巧妙設疑追問,可以全面深化小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在這一背景下,可以說明數學知識與知識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所以,數學教師可以運用跟進式或環環相扣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追問,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全面掌握知識內容,同時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追問激疑 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投入度和積極性與課堂教學氛圍的好壞有著直接關系。專業教師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也善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為學生鋪路,更要點燃學生學習熱情,而追問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認識比例》這一內容中,教師在教授完成比例的意義知識之后,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求比值的模式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即為:判斷下面哪個比可以與15∶4來組成比例。(1)5∶4、(2)20∶1、(3)1∶20、(4)5∶1。絕大部分學生都會認為想要判斷哪個可以與15∶4組成比例,就需要求出其中5個比的比值,然后在此基礎上找出相等的比。這種方式肯定是正確的,但教師追問:“這樣的計算方式好像比較麻煩,同學們還能想到更簡潔的方式嗎”?在思考一會之后,數學課代表李霞說道:“因為15∶4的前項小于后項,所以比值小于1,而(1)、(2)、(4)三個比的前項都大于后項,所以比值就會大于1,與15∶4比值不等,只要計算出:15∶4與(3)是否相等就可以”。這時,全班第一的王丹說道:“我認為不需要計算就可以做出判斷,因為有三個比可以先排除,那么剩下的(3)就一定可以與15∶4組成,題目中說道哪個比能與15∶4組成比例?也就是說下面的(1)、(2)、(3)、(4)一定有一個是正確的,那么已經排除了(1)、(2)、(4),那么(3)就一定是”。這時,數學教師可以繼續追問道:“現在增加而一個(5)0.3∶6,至少要計算出幾個比值才可以做出判斷”?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的巧妙追問不僅調動了小學生們的興趣,同時也達到了活躍學生思維的目標,學生通過互相啟發使問題變得越來越簡單。
(三)錯誤處追問 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存在不深入或認知錯誤等問題,在回答教師或課文中的問題時,經常會出現回答錯誤的現象。基于此,數學教師就需要借助合理的追問來讓學生掌握并了解自己出現的問題在哪里,實現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讓數學刷新自己的錯誤點,在錯誤中掌握數學知識,進而提升小學生們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百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中,為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引導小學生們收集與生活有關的例子或資料。小明所給出的資料即為:A農場批發玉米發芽率為 92.6%。這時,數學教師可以問道:“同學們清楚發芽率92.6%是什么意思嗎?”小明回答道:“就是有一百粒玉米種子,但92.6%發芽了,其中發芽即為92.6粒”。小明回答完成之,小紅立即反駁道:“不會,不可能有0.6粒種子發芽,種子發芽不可能會有小數點,因為一例種子發芽就是發芽了,不發芽就是不發芽。”這時,數學教師需要對學生錯誤的回答進行更正,然后追問道:“農場難道只拿出一百粒玉米種子嗎?同學們好好想一想到底這一數字是指的什么呢?”在數學教師的這種追問下,學生逐漸明白了發芽率是發芽粒數除以參與發芽種子數所得出的。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小學生清楚自己的錯誤點,同時還能夠提升小學生對百分數意義的正確認識。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切不可一味地進行職責,也不要過于批評,這樣會適得其反。應借助巧妙的追問方式來將學生思維引入到正確的學習軌道中,同時這樣的教學模式還可以保護小學生們幼小的自尊心,使學生快速認識和掌握數學知識。
四、 結束語
結合全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追問可以說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種教學藝術。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科學設計課堂追問,針對小學生認知規律與課程教學目標來設計各個教學環節,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思考,同時還可以使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最佳,進而促進小學生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靈勇.“有的放矢”,讓數學課堂追問更有效:以“小數加減法”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9(4):39-42.
[2]林兆華.學“問”:讓追問的芬芳演繹小學數學精彩課堂[J].教師,2018(36):59-60.
[3]陳靈.問題進行時的課堂:小學數學新授課問題化學習策略探究[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8(4):39-40.
[4]陶華.培養反思意識提升思維品質: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2):41-42.
[5]索云旺.引導高中學生自主發展數學概括能力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報告[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8):1-7,9.
[6]杜漢菊.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性問題設計策略[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9(2):75.
[7]隆雯,楊學軍.巧用思維導圖教學提升高中數學復習課效率與實踐[J].讀與寫,2018(1):185.
[8]王薇.巧用游戲聚焦有效教學:以《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教學為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8(9):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