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萍
摘 要:隨著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素質教育將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作為教育的目的,不僅重視文化課知識的習得,而且更加重視音、體、美、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影響。我國小學階段美術課程的核心素養是培養學生的圖像識別、美術表現、審美意識、創新能力及文化理解,將培養學生的美術文化理解作為最高教育目的。文章通過分析基于“文化轉向”的小學美術信息化教學的作用,探究小學美術信息化教學的應用。
關鍵詞:美術;信息化;教學研究;文化轉向
美術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其具有較好的文化和教育功能,滿足素質教育的教育人、感化人的教育目的。“文化轉向”一詞來源于社會科學領域,是隨著大眾傳媒、視覺藝術的傳播,引起文化的變革和創新。因此,在“文化轉向”背景下,小學美術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及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小學階段美術的信息化教學既符合新課改對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提升文化理解的目的,同時也向學生傳達了多元的文化觀和藝術觀,將美術教育和創新融入了日常的教學中。
一、 基于“文化轉向”的小學美術信息化教學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興趣,活躍美術課堂
隨著信息化教學的到來,傳統的只依靠美術課本、教師口頭講述和粉筆構圖的美術創作教學模式已經被歷史淘汰,現在的美術教學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呈現美術作品,在圖文和音視頻的美術教學課件下,學生更能直觀地領悟美術內涵和文化底蘊。信息化的技術手段,更加適合小學中高階段學生的美術學習,通過趣味橫生的插畫、動漫電影等美術視覺沖擊,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一個活躍的美術課堂,提升美術課的課堂教學效率。
(二)直觀、生動的美術作品,拓寬學生視野
以往的美術教學主要依靠教師,通過美術課本的插畫,在教師的分析和講解下讓學生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容、形象、內涵等,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想象思維發展不足,無法在頭腦中形成美術作品的畫面,而且枯燥的課堂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課堂教學效率較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直觀、生動的美術作品沖擊著學生的視覺,讓學生仿若置身于作品中。在美術教師的帶領下,一起鑒賞美術作品,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三)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提升學生繪畫技能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除了帶領學生欣賞美術作品外,讓學生親手繪制一幅幅美術作品,掌握美術知識和繪畫技巧也是美術教育的目的。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師既可以為學生呈現一幅生動的美術作品,對美術作品進行文化講解,而且也可以直接進行范畫演示,還可以反復演示,讓學生熟練掌握美術的繪畫技巧,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另外,信息化教學還可以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繪圖的知識和技巧,鍛煉學生的計算機繪圖能力,將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四)信息化教學的開展,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小學階段是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小學美術課程的有效開展,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美的事物的探索欲望,從而提升審美能力。信息化美術教學借助多媒體技術,將美術作品搬到屏幕上,更好地讓學生欣賞和理解作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另外,信息化美術教學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二、 基于“文化轉向”的小學美術信息化教學的應用
(一)多媒體技術,改變美術教學模式
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美育的重要課程,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已經被素質教育替代。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美術教學也迎來了信息化時代,美術信息化教學擺脫了刻板、單調的教學方式,迎來了多元、生動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擺脫了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美術信息化教學主要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改變美術教學模式。一是通過視頻演示功能,為學生提供范畫指導,多次演示幫助學生掌握繪畫技巧。二是多媒體技術可以增加交互課堂的開展,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提供了更好的交互平臺,讓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討論問題,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如湘教版四年級美術上冊第一課《教室一角》教學時,教師在備課階段,要根據本節課教學目標,了解班隊活動角的設計、制作和布置,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美術設計和應用能力。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不同地域四年級班級的班隊文化建設,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考。然后進行分組,讓學生通過合作對一個對角進行設計、制作和布置,最后進行展評,評比出最能體現班級文化、最具特色的對角,給予表揚。
(二)美術信息化教學,豐富教學內容
與以往美術教學過度重視美術的技能提升相比,美術信息化教學擺脫了課本的限制,借助多媒體的便捷性,可以搜集與美術課程相關的國內外作品,突顯課程的主題,通過直觀的視覺沖擊,幫助學生理解美術知識,并扎實掌握美術的基礎知識,為高年級的繼續學習打下基礎。另外,美術信息化能夠獲取大量教學資料和信息,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美術知識面,讓理論與作品充分結合,培養學生的知識素養和藝術能力。如湘教版五年級美術下冊第三課《聰明的機器人》教學時,機器人是新時代的產物,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機器人這節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設計制作機械手和機器人模型,學習立體圖形的畫法,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展現現代機器人的特殊功能,讓學生了解機器人具備與人相似的智能水平和思維能力,吸引學生探索的目光,調度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在驚訝于機器人的聰明程度時,讓學生觀察不同種類的機器人,如特種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探索不同類型機器人是如何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工業和軍事領域。然后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觀察機械手的外形,自由討論和發言,這時教師還可通過多媒體展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開發的“多指靈巧手”,幫助學生理解、設計并制作機械手模型。
(三)營造美術教學氛圍,體現美術的文化底蘊
小學階段美術的教學要讓學生學習欣賞美術作品,體會美術的文化內涵,氛圍的營造十分關鍵,尤其在課程導入階段,重構視聽覺的多種感官沖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環節借助多媒體技術突破空間維度,為學生展現一個多彩的世界,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如湘教版六年級美術上冊第三課《科幻畫》教學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營造一個科幻的課堂氛圍,通過畫面將學生的科學想象繪畫出來,如太空、宇宙等,培養學生的科學幻想意識,也體現了本節課的主題,讓學生掌握科幻畫的繪畫技巧。
(四)信息化美術教學,多元評價機制
素質教育的推行,要求評價機制多元化,不再用單一的成績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美術信息化教學通過搭建一個網絡平臺,讓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的課堂實況,分析每節課的不足,做好反思,調整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斷優化教學設計,讓學生學得更好。如湘教版六年級美術下冊第十一課《給文章配畫》教學時,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大膽想象,用掌握的繪畫技巧給文章配畫。教師的評價多元,一是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二是評價學生對所給文章的理解,三是評價學生的繪畫作品,根據貼合文章的程度,評出高低分,對學生進行打分。
(五)情境化教學,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想象思維非常活躍,教師在美術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徜徉在想象的海洋中,深化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認知,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作品。另外,通過信息化教學技術,可以開展情境化教學,將學生帶到每幅作品的情境中,通過針對性的指導,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如湘教版五年級美術下冊第八課《星光燦爛》教學時,通過多媒體或者VR技術讓學生體驗星空的美好,帶領學生遨游天空,領略夜空的美。本節課主要是學習制作紙浮雕,讓學生了解紙浮雕的成型原理,制作紙浮雕作品。通過情境化教學,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綜上所述,美術教師承擔著文化傳承和文化踐行的責任,通過美術教育引導學生學習美術中的文化特征,根據小學中高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美術的審美文化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對美感的領悟力,從而健全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基本素養,促使其全面發展。在“文化轉向”的視角下,讓文化擴展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人人都能參與的文化,推動我國美術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李福全.新媒體時代高校美術教育信息化探究:評《美術信息化教學設計》[J].科技管理研究,2020(10):255.
[2]徐順畢.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研究:評《美術信息化教學設計》[J].教育發展研究,2020(5):86.
[3]鐘艷,李立.多媒體技術在美術信息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電氣傳動,2020(1):16.
[4]張園園.小學美術學習“無邊界”策略研究[J].中國教師,2019(12):81-82.
[5]焦淑華.多媒體技術在美術基礎教學中的巧妙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23):116-117.
[6]烏日汗.文化視角下的美術教學實踐:評《美術教育的文化轉向》[J].中國教育學刊,2019(10):144.
[7]李蘭.文化轉向視角下的美術教育實踐探究:評《美術教育的文化轉向》[J].中國教育學刊,2019(5):125.
[8]梅金星.視覺文化的轉型與學校美術教育的發展:評《美術教育的文化轉向》[J].新聞愛好者,2018(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