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效率,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多樣性。數學屬于小學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并不會孤立于生活之外,也無法在教材和課堂之外與日常生活發生聯系,所以必須要深入解讀數學新課程標準,使學生認識到要想提高數學能力,必須要結合生活進行思考。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如何將數學學習過程還到生活之中呢?文章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探索,提出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對策。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一、 引言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數學教學應當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豐富多樣,從而產生數學學習親近感。由于數學是抽象性學科,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教師應當將數學教學變得生活化,使學生選取生活環境結合生活經驗入手,在日常生活案例中學習并理解數學,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多樣,既能夠增強學生學習信心,也能夠發現數學學習的真諦。將數學知識融合于生活之中,借助自然材料作為數學素材,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參與實踐,例如在學習立體圖形時,便可以鼓勵學生動手拆分立方體,然后以小組的方式組織起來,所以教師必須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找到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立體圖形,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
二、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部分數學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仍然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存在根深蒂固的教育意識,習慣在數學符號中帶領學生思考問題,導致學生難以實踐應用。在選取生活化案例中,并沒有重視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對于一些生活化情景存在生拉硬拽的情況,知識點與生活情境結合度不大,只是體現出教學特征,卻無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并沒有對日常生活中的長方體與正方體進行舉例比較,而是選用不恰當的比喻進行口頭講解此種教學方法,無法取得生活化教育效果,也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對策
(一)深入挖掘生活化內容,有效整合數學資源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應當實現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效聯系,數學教學應當選取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體現出數學學習的學以致用理念,所以要遵循這一理念,教師必須要保障數學教學的科學性,科學合理的對數學素材進行有效整改,既要保障學生數學學習內容的生活性,也應當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例如:引導學生學習《千克的認識》這節內容,教師可以拿出兩個同樣規格的盒子,然后提問學生“同學們這兩個盒子外形一樣,但是你們猜一下哪個重呢?”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到:“我認為這兩個盒子一樣,但是一個新和一個舊,所以我認為新的可能輕,所以舊的可能會重一些。”也有的學生認為“我認為小紅說的這種方法不對,我們不能用眼睛去看,必須要用手去掂一下。”學生熱情地探討起來,教師將枯燥的內容選取生活化知識點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融合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從而取得良好的課堂互動效果。
教師必須要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具有一定數學思想的數學問題,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從報紙雜志以及電視等各項新聞媒體上了解到信息,甚至學生的游戲中也會存在數學資料,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小數的認識”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在報紙和電視中尋找一些小數,引導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匯報交流。通過布置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索,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無處不在,從而增強數學理解能力。
同時也應當深入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家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學生會在家庭環境中無意的進行學習。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進行認真思考,善于分析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在整理書包時便可以對書本進行分類,引導學生與家長共同收拾家中的物品,這一內容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分類,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多樣性,給日常生活帶來便捷,也能夠提高生活質量。
(二)營造趣味性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具有一定聯系的,所以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接受數學知識,在數學知識當中探究生活的奧秘,就要在實踐教學活動當中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將教材知識與生活細節相互結合,通過設計猜想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深入到內心中學會思考和探究。教師在教學當中將數學知識生活化,既能夠發揮學生主導性優勢,又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思路。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加減法當中:495+25=?由于當前學生剛接觸到數字加減法的知識,所以在學習復雜性加減法時,思維不夠靈活很難迅速的掌握數學學習的技巧,所以教師就可以通過變換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500-5+25=?通過換算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將大數字轉化為整數來進行計算,既能夠減輕學生計算時的壓力,又能夠讓學生通過此種技巧來把握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把握能力。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從現實生活當中來掌握大數字加減法的計算技巧,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爸爸在買家用電器時花了495元,又給自己買了一套文具,花了25元,那么一共花了多少錢?教師通過讓學生將數學計算直接轉化為與現實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數學案例進行數學知識的思考,既能夠方便學生的認知,又能夠提高學生在計算當中的熱情和動力。
(三)借助工具開拓學生思維,進行教學導入
教材與大綱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在教育實踐當中,不能夠將教材等同于教學的全部,而是通過提高教材使用率來充分的挖掘教材當中的潛在內容,將教材與現實生活相互結合,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和活潑。教師在小學教材使用過程當中,引導學生學習單位克與千克的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列舉教材內容,通過利用參照物的形式向學生列舉生活當中學生常見的物體,通過上課講述,布置課堂任務,讓學生來進行實地性的測量和觀察,并且得出相應的數據來提高學生對于克與千克的認知,既能夠豐富學生在觀察當中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學習思維,又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一個雞蛋是多少克,一個板凳是多少千克?讓學生通過預先猜測和探索,在家庭實踐當中來進行測量,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既能夠提高自身的學習熱情,又能夠豐富自身的學習思路和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當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以主體性教學的優勢,通過摒棄以往復雜性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的思維來進行教學的切入點,通過積極的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引導來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教師也要根據當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來進行教育的引導,使學生能夠養成合理的數據學習思維,并且在此教學階段利用聯想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靈活性,為學生的生活化探究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也可以豐富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培養學生多元化學習數學習慣,以學生思維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既能夠了解學生在日常學習當中所用,又能夠整合學生的困難,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深入學生的內心思想,讓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感來進行積極的探究和提升。教師也可以在新課程教學標準下,堅持培養學生生活化的學習思想。教師也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學會分析學生當前數學學習的思維,通過有所側重來灌輸特殊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想,積極的轉化學生的學習思路,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認知觀念。
(四)利用生活化課堂進行知識傳遞,構建數學課堂形式
教師在生活化的教學情景當中,要注重借助生活化的元素優化教學方式,通過課堂導入的形式引導學生,對于復雜的數學知識點進行積極的學習和探究。教師也要注重導入方式,以及導入特點,根據當前小學生年齡特點來結合趣味性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激發小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注意力和學習熱情,在后續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導入探究當中,針對生活化來進行知識的入手和探究,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元素相互結合,在此過程當中能夠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科學性。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方向與位置”這一節教學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學校食堂、圖書館、辦公樓、教室的位置,讓學生通過繪畫的形式來進行標注,使學生能夠了解上北下南的方位,在繪畫過程當中既能夠方便學生的思考,又能夠提高學生在探索當中的學習熱情。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時,要根據學生日常生活當中所常見的內容和知識來進行教學的引導,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在情景當中幫助學生搭建數學學習的橋梁,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背景的題材來進行問題的延伸和拓展,通過這種方法既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思路,又能夠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趣味性。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工的形式,來制作不同面積的紙板,通過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制作的紙板,計算紙箱的表面積。既能夠提高學生在動手實踐當中的熱情,又能夠讓學生在計算過程當中,對于教師所講解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的掌握程度,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效率。
四、 結束語
結合上述內容,我們能夠了解到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進行認真思考與探索,能夠選取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分析探究,使學生善于應用生活視角去思考問題,切實聯系生活,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教師自身也應當從教學實際入手,深入研究教材資源,能夠選取有關數學內容的知識點進行合理講解,對于原有教材進行適當處理,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探索,使學生有較多的機會展示自我,才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林玉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6(3):57-59.
[2]羅海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趨勢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3):107-108.
[3]馬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之探討[J].科教文匯,2018(2):143-144.
[4]吳先美.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
作者簡介:蘇效平,甘肅省天水市,甘肅省甘谷縣金山鎮蘇家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