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掌握物理研究方法,需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小實驗。文章主要就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進行了研究分析,小實驗在物理課堂中的應用能夠培養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果、小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小實驗自身具有較多的優點,在初中物理教學能夠得到有效應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小實驗;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對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式進行探究,這個過程是物理學習必須經歷的過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實驗環節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并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物理現象的本質。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必須重視小實驗的應用,進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初中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 小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中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物體都可以漂浮在水面,老師可以帶領學生思考這個問題,作為物理課堂教學活動的導入環節。在初中物理“浮力”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現象,然后帶著問題學習相關的物理知識。老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帶領學生進行小實驗,老師可以事先準備相關的實驗材料,如水、水杯、雞蛋、硬幣等,然后可以邀請學生參與到具體的實驗過程中,將雞蛋放入裝有水的水杯中,可以發現雞蛋并不會沉底,而硬幣會沉入杯底,對于該現象,物理老師需要引入浮力的相關知識。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小實驗的應用,而小實驗是物理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再如,在初中物理“靜電現象”的學習中,老師也可以應用小實驗,在課堂實驗中,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準備一些小紙片,然后對塑料尺子進行摩擦,就可以發現小紙片能夠吸附在塑料尺上,將該實驗作為靜電現象相關知識學習的依據。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較多的靜電現象,例如,脫毛衣時會有一定的閃光效應和噼里啪啦的聲音。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需要充分發揮小實驗的作用,合理設置實驗環節,物理小實驗必須與教學內容保持一致,只有兩者緊密結合,才能實現物理知識的直觀化,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物理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二、 小實驗可以突破初中物理知識中的重點和難點,提高教學效果
在初中物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一些物理知識具有較大的難度,并且學生也沒有準確認知這些物理知識,在物理知識理解過程中比較困難,這時,老師可以借助物理小實驗,有效解決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而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學習過程中,相關知識比較抽象,老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在實驗進行之前,物理老師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和要求,在實驗完成之后,必須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的作用來維持,而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老師還需要提前準備好相關的實驗材料,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老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指導,然后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需要對不同的情況進行比較,如,木塊在不同材質的表面運動狀態也是不同的,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初步了解牛頓第一定律,接著,老師還需要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的講解,在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相關內容,進而有效突破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小實驗,學生可以對牛頓第一定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該實驗是由學生親自參與的,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這對相關知識的應用是非常有幫助的。初中物理教學不僅能夠傳授相關知識和技能,重視相關理論成果對人類發展的影響,而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實踐,實現初中物理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初中物理“物質的密度”的學習過程中,會涉及很多計算問題,并且這些問題比較復雜,學生很難理解,也無法準確計算出正確答案,這就需要老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小實驗,在實驗完成之后,每個學生必須明確不同的物質密度是不同的,對于質量相同的兩種物質,密度小的體積大,而密度大的體積小,這在解決密度問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密度實驗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密度相關的內容,并且將其應用到計算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使密度問題的解決具有較高的效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
三、 小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師生互動
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發揮著質疑和激發興趣的作用,能夠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向學生演示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實驗,激發學生對相關物理知識的興趣,使后續物理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在進行新課講解時,學生往往不能準確地認識這些物理知識,也很難理解相關的知識,這時,就需要在課堂的導入環節中應用小實驗,有效解決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在小實驗的演示過程中,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將學生帶入到物理環境中,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新課導入的效果。例如,在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準備一個杯子,在里面裝滿濕潤的沙子,然后將一根木棒插入其中,壓實杯中的沙子,接著拉出木棒,學生可以發現沙子和杯子會一起上升,通過這種簡單的演示,可以將摩擦力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從一開始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以良好的狀態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再如,老師還可以為學生演示“紙鍋燒水”的實驗,一般情況下,學生都認為紙杯會被燒壞,但是,根據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紙杯并不會被燒壞,這與學生的認知存在較大的差異,學生對此會有很多的疑問,為了能夠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學生更加認真地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而對實驗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在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中,老師需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狀況,這主要是通過學生互動進行的,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合理設置課堂教學環節。這就需要在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相關的小實驗,減小學生緊張感,改變對物理的刻板印象。例如,在初中物理“大氣壓強”的教學過程,老師可以向學生演示覆杯實驗和易拉罐變癟的小實驗,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主要注意的是,在覆杯實驗中,必須確保杯子內沒有空氣,這樣才能使杯子裝滿水后形成氣壓差,能夠完全托住水,避免水流出。在易拉罐變癟實驗中,主要受到溫度的影響,溫度降低會使得易拉罐內氣壓降低,內外氣壓不平衡使得易拉罐變癟。這些小實驗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師生互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課堂教學能夠擁有良好的氛圍。老師還是要鼓勵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在提高學生操作能力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確保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物理知識。
四、 小實驗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在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思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對客觀事物進行概括,而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利用一些物理小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現思維和物理知識的有效聯結,進而更好地掌握和應用物理知識。例如,在初中物理“走進分子世界”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習完分子間的作用力后,學生會對微觀世界產生較大的興趣,學生也會有能否利用宏觀物體反映微觀物理現象的疑問,這時,老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學生可以在思考之后設計出相應的模型,對分子間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進行模擬,主要會用到彈簧和乒乓球,在彈簧沒有發生變形時,兩個乒乓球之間的距離是一定的,也是平衡距離,當拉長彈簧時,兩個乒乓球間的距離會大于平衡距離,兩個乒乓球都會受到彈簧向內的拉力,與分子間的吸引力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收縮彈簧時,兩個乒乓球之間的距離會小于平衡距離,乒乓球受到彈簧的推力,與分子的排斥力比較相似。這樣可以將微觀現象從宏觀角度展示出來,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相關的物理知識,并且可以更好地掌握微觀世界中的物理知識。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將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改變學習方法作為主要教學任務,要想改變學習方法,就必須重視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挖掘學生的潛能,利用物理小實驗為物理教學提供服務。例如,在初中物理“大氣壓強”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物理小實驗,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用一張紙蓋在杯口,倒轉杯子,杯中的水不會流出,這時,學生會有很多的疑問,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自我檢驗解答自己的疑問,接著,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托起水的力量是什么?學生需要根據老師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然后確定答案,是大氣壓托起了水,一些學生還會存在一定的疑問,這時就需要進行再次的證明,解開所有學生心中的疑惑。之后,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礦泉水瓶進行實驗,然后在瓶子上鑿一個小洞,進行反復實驗,這樣可以得出,水會流出來,通過學生的多次驗證,最終可以學習大氣壓的相關內容,并且整堂課的氛圍比較輕松,老師通過小實驗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就說明了學生自身已經具備一定的創造性思維,所以,老師必須加強學生思維的培養力度,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逐漸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 結語
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豐富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環節,也能夠使初中物理知識更加直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初中物理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初中物理老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總結,利用小實驗進行物理現象的講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初中物理老師需要注重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小實驗進行合理安排,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時恒.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及應用研究[J].求知導刊,2020(2):52-53.
[2]黃周桂.初中物理教學中小實驗的應用方法[J].科普童話,2019(39):77.
作者簡介:趙正恒,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宿遷市泗洪育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