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紅
【摘 要】自《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以來,借助弘揚“工匠精神”的教育活動來為我國產業升級和創新提供了精神支持,已成為當務之急。有鑒于此,本文將在剖析對中職學生開展“工匠精神”教育之必要性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案例來提示培育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敘事策略。權作拋磚引玉,以期同仁指教。
【關鍵詞】中職學生;“工匠精神”;敘事;案例;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197-02
工匠,是對掌握一技專長的高素質從業者的統稱。一般來說,狹義上的工匠特指我國古代對于手工業及建筑業高素質從業人員的稱謂;而當前廣義上的工匠,則包括了社會各行各業(包括第一、二、三產業)的高素質從業人員,是對技能造詣深厚的社會勞動者群體的總稱。而在當前,以高級技工為代表的現代“工匠”正在成為我國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作為未來“工匠”主體的中職學生,對其強化開展以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中職學生開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全面推進我國成為制造業強國的建設設施文件《中國制造2025》,指明了下一個十年間我國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的總體方向,也為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升級的歷史進程做出了明確的階段性規劃。要完成《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目標,除了要在企業科技創新等方面加大投入之外,還需要數以億計的中國產業工人以昂揚向上的風貌給予精神方面的有力支持。所以,為了保障我國向制造業強國的歷史轉型獲得有效的精神支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部分指明了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方向:“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通過援引上述中央指導文件的相關論述可見,弘揚“工匠精神”是黨和國家根據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所提出的特定要求與全新工作部署。而中職學生作為未來我國制造業工人的中堅力量,在我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產業升級過程中必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強化面向中職學生開展的“工匠精神”教育活動,是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宏偉目標提供精神動力支持的必然要求,也可為深入推進我國產業升級進程提供精神智力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中職學生開展以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迫切的。
二、中職學生開展“工匠精神”教育的敘事策略
(一)遠征近引,彰顯“工匠精神”的榮譽感
長期以來,由于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觀念的影響,中國社會在其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對于“勞動者地位低下”的偏見。雖然當前在《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目標驅動之下,具備一技專長的產業工人已經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但數千年來形成的偏見仍然滲透在人們的思想意識當中,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僅靠一般的宣傳很難達到完全消除此類偏見的效果。因此,弘揚“工匠精神”首先就要著力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榮譽感。對此,筆者首先將視線投向了歷史,通過援引古代工匠的成功案例,來增強中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長期秉持“以農為本,工商為末”的指導思想,將社會成員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其中,工匠排在第三位,位居“士、農”之下,社會地位并不算高。然而即使如此,在古代也不乏因發揚工匠精神而榮膺獎諭、加官晉爵的成功案例。比如,元代初年河北省曲陽縣的石匠楊瓊,因其將元大都宮殿浮雕刻畫得栩栩如生,博得元世祖忽必烈“龍顏大悅”,被封為“弘農君伯侯”。楊瓊的成功案例說明,即使在工匠地位低下的封建社會,只要對技術精益求精,工匠仍然可因自身的專業、敬業而獲得崇高的榮譽。
在工匠精神宣講活動中,筆者將封建社會楊瓊的案例推介給中職學生,可謂“遠征事實”,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消解勞動者地位偏見的作用。而后,在這樣“遠征”的基礎上加以“近引”,援引當代“大國工匠”的出色案例,就能夠建立起一條貫穿古今的“工匠精神”榮譽案例線索,梳理出我國從古至今弘揚工匠精神的優良傳統,來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在實際教學宣講過程中,筆者援引了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高級技師胡雙錢、首都航天機械公司焊接班組組長高鳳林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發揚工匠精神的案例,以此向學生闡明:只有高素質的制造業人才,才能撐起“中國智造”的天空,才能挺起“中國制造”的脊梁。這樣,通過遠征近引,就將從歷史到現實我國“工匠精神”的發展脈絡清晰地展現在了學生眼前,促使其樹立對本職工作較高的認同感與榮譽感,從而收獲弘揚“工匠精神”之實效。
(二)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提示發揚“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在梳理了我國有史以來弘揚“工匠精神”的脈絡、激發學生職業榮譽感的基礎上,筆者還將視野投放到更為廣闊的世界范圍內,通過援引發達國家的相關案例來提示發揚“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援引德國產業工人的案例來加以佐證:在德國,一名普通技工的月工資在2000-3000歐元(14000-20000元人民幣)之間,而高級技工的月工資則可翻倍,達4000-6000歐元之多。所以在德國,技工的平均工資(35000歐元)要高于全國平均工資水平(30000歐元),這就是為何德國青年學生在中學畢業后熱衷于就讀職業院校的原因所在。較高的工資水平也有力地刺激了德國等西方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充實了這些國家的高級技工隊伍。據統計,在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產業工人比重達40%左右,這有力地保障了德國、日本作為制造業強國的地位。
雖然我國目前技工工資水平同德、日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但隨著產業升級的逐步推進,高級技工所占比重正在日益增長,而技工群體的工資水準也處于逐年上漲的態勢中。所以,未來我國技工特別是高級技工待遇達到德、日等發達國家同行水平并非遙不可及。通過援引發達國家技工待遇及其在本國制造業中所發揮基礎支撐作用的案例和數據,就可幫助中職學生樹立起成長為一名高級技工人才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其認識到弘揚“工匠精神”對于國家、對于企業、對于勞動者自身的現實意義,從而可以達到“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來深入弘揚“工匠精神”的良好宣傳效果。
(三)巧用新媒體平臺,鼓勵學生家長現身說法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像微信、抖音、快手等具備社交分享功能的新媒體平臺在職業院校的學生當中充分普及,新媒體已成為學生展開社交活動的必備工具之一。而這樣具備社交互動功能的新媒體平臺,也被筆者選作了開展“工匠精神”教育的一個切入點。由于中職學生熱衷于通過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工具同父母等親友保持日常的聯絡與互動,所以筆者適時地邀請了一些工作業績突出的學生家長(父母、兄、姐等),請他們以短視頻的形式展示自己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并通過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分享給廣大學生。這樣,就在學生群體中樹立了家長作為近親屬的榜樣,發揮了現身說法的生動效果,從而保障了“工匠精神”教育落到實處,有效地強化了學生培養“工匠精神”的自覺意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中職學生開展以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可為我國深入推進產業升級進程、實現《中國制造2025》宏偉目標提供重要的精神意志保障。而要在中職學生群體中深入推進“工匠精神”主題教育活動,就必須援引古今中外一切有關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事跡,以事實為論據,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及實際需求,才能將這項宣講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收獲最為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莊金品.“工匠精神”融入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的研究[J].內蒙古教育, 2019,(15).
[2]李珂.制度化培養大國工匠的實踐路徑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