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彥
關鍵詞:政治制度;國家體制;對比
政治制度是一國政體、國體、政權形式等多方面內容的集中體現,政治制度的形成絕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單一影響因素,而是一國在長期實踐中通過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設置、不斷調整優化而形成的,一國政治制度和其歷史因素、文化因素、地域因素等都有很大關系。中國作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典型代表國家,也是經歷了一個很長發展周期,克服了很多艱難險阻才最終找到適合國情和民情以及社會發展趨勢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兩種主流形式,二者各具優勢和不足,通過對其進行分析和對比,可以進一步認識兩種政治制度,可以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一些借鑒意義。
政治制度的含義。政治制度則是一定歷史條件下一個國家所形成的包括國家政權性質、政權組織形式、國家結構形式、國家權力分配與實際運作方面的各種規范的總和。從定義來看政治制度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概念上的“政治制度”指的是統治階層維護統治的制度工具,體現為統治者設置政治權力機構,制定法律法規,按照特定形式對國家進行管理,對社會進行治理,通常包括階級性質、政權組織結構形式、公民身份性質等內容。而狹義的政治制度主要指的是一個國家的政體,也就是國家的政治權力組織結構,體現的是統治階層的性質。
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政治制度具有歷史性、合法性、穩定性、強制性四大主要特征,這幾個特征是對整個政治制度而言的,無論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還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都滿足這個條件。
政治制度的歷史性,是指政治制度從萌芽、生成、發展、演變、最終確立所經歷的歷史過程,這與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歷史相同步,以我國為例不同的歷史時期存在的政治及政權形式是不一樣,自然政治制度也不一樣。
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是指政治制度與國家的法律相一致,通常是由一個憲法來決定,是以國家最高法律形式來確定的制度。同時這個合法性也體現在其享有的權威性上,即是凡是政治制度所在國的全體公民都必須遵守這一規定,必須按照最高法所確立的制度來遵守和執行,任何行為人或組織機構不具有單獨改變這一政治體制的權力。
政治制度的強制性,是指這種制度具有強制遵從性和執行性,它以國家權力機關為后盾,實行統一標準的管理,任何超出政治制度范圍或與政治制度相背離的行為及制度都將依法受到制裁。強制性以合法性為前提,是合法基礎上的強制力。
政治制度的穩定性,是指政治制度一旦形成便很難發生根本性改變,除非這種政治制度經長期實踐驗證已經與當前或未來的社會經濟、人民生存及發展的根本利益產生了不可逆轉的沖突,迫切需要改變的時候才會發生變化,或者現有的政治制度受到內部及外部的強力作用而發生改變,如一國內部的政治運動、大革命,國外敵對勢力的侵略、政治干預等。[1]
政治思想是政權建立,政治制度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指導,要先有政治意識和理論才可能產生和建立政權形式,才能形成完整意義上的國家。政治制度的萌芽也源于人們政治意識的覺醒,有了進行社會治理和管理的觀念。中外政治制度的萌芽有共通性也有差異性,無論中外政治制度都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來,從無組織的原始形式逐步過渡到有組織、有制度約束的形式,這一發展變化和人類的進化及私有制的產生有很大關系。中國政治制度的完整形成期是在封建社會,但起源于夏商等奴隸社會時代,這兩個時期的政治制度圍繞奴隸制和封建帝制,前者還未形成完整的政權體制,國家意志還不強,后者歷經數千年發展在朝代更替的推動下一步步系統化,在政治形態、國家意志、民族概念、政權組織結構等方面都更加清晰,封建政權制度在我國存在很長時期,從諸侯割據勢力到統一王朝,從秦漢到明清,最終在辛亥革命的推動下走向終結,從萌發到發展歷經了數千年之久,但事實證明這些都不是中國社會最終需要的政治制度,這也為之后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萌發及發展奠定基礎。與中國相比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的從奴隸制過渡以來即進入了最初形式的國家形態城邦制,這種政權形式形成于公元前8-6世紀的古希臘社會,城邦是一個個分散的政權形式每一個城邦之間存在多種利益交叉,經常發生各種戰爭和合作,在彼此攻伐合作溝通下多個小而分散的城邦逐漸發展為統一的大政權,在此城邦制結束進入正式的國家政權形式,為隨后的資本主義產生以及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創造條件。
中外國體上的差別。簡單而言國體就是國家的主體結構形式,指一國的政權構成類型和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與作用。首先從西方國家來分析,其國家的主體形式是以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中心,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權力機構,雖然資本主義政權建立的理論指導是人權、民主、獨立等也將民主政治作為其內在核心。在西方國家中人民群眾雖具有一定的民主參與權,國家尊重和保護個人私有財產,宣揚人權和平等,但實質上以資產為階層劃分,以資產為民主政治參與基礎的資本主義國家,普通群眾幾乎只有形式上的民主權,其根本利益始終無法真正得到滿足。而中國實行的是單一制結構形式,這種國家結構下中央政府具有對地方政府的絕對管理權,地方政府必須完全服從中央政府的政策要求,只有規定限度內的執行權而無超越中央政府政策的權力,地方和中央構成一個整體,成為一個統一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國家以人民為中心,每一個合法公民都是國家的主人,享有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權。
中外政體上的差別。政體是國家的政治體制,是國家治理的主要制度形式。中外政體上存在較大差別,按大類來分包括共和制和君主制兩種,具體而言共和制又可分為以中國代表的社會主義共和制,以及以歐美國家為代表的總統共和制議會共和制。就中外政體的具體差別來說,主要體現在議會形式上,學習法國家多采用代議制而我國采用的是人民代表制,西方代議制是以資產階級組成的議會、參議院為主體參與國家及社會管理和發展建設相關事項討論,從根本上講其代議制代表的是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而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中國的人民代表制度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最高形式,由人民推選出人民代表,從人民切身利益出發來參政議政。[2]
中外具體政治制度上的差別。首先,選舉制度上,實行分區選舉,通過候選人提名,參與議會成員、地方首腦及國家總統的選擇,西方選舉具有極大競爭性,往往由不同政黨進行操縱,各政黨提名候選人公開發布和宣揚自己的施政綱領,政治主張,爭取選民的投票支持,但實際上絕大多數民眾只有形式上的參與權,自身基本沒有被選權,各政黨的候選人自身就是資本家,代表資產階級的意志,民眾意愿很難得以實現。而中國統一實行人民民主選舉,凡中國合法公民都具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選舉過程和選舉結果處于公共監督之下,依法受到國家法律法規的保護。其次,中外政黨制度上,西方國家實行多黨輪流執政或一黨多元執政模式,國內多黨派并存且相互競爭,政黨建立以資本主義經濟為基礎,政黨服務主體為資產階級。中國實行一黨專政多黨參政的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作為唯一執政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是平等互助的關系,接受民主黨派的建言建策,提供平等的參政議政機會。
政治制度是實現國家管理、社會治理、人民權利義務的基礎,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經過反復實踐驗證最終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中外政治制度都是適應自身國家及民族發展建設而確立的,具有國體、政體、制度層面的諸多差別,分析對比中外政治制度具有支持本國政治建設的重要意義。(身份證號碼:452***19890720047X)
參考文獻
[1]華學子.《中外政治制度比較叢書》簡介[J]社會主義研究,2000(10):10
[2]吳迎君.論我國政治文化發展與政治制度文明建設的良性互動[D]長沙:湘潭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