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師行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也在不斷提升。而在高校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可以說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色彩知識,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色彩感受力,色彩創造力,對培養學生美術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就目前教學狀況而言,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需要順應時代變更進行改革。本次研究主要對現階段高校色彩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具體改革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改革方法
現代美術基礎教學體系包括了色彩和素描兩大類,其中色彩創作較素描創作更能充分表達作品含義,給觀賞者更強烈的視覺沖擊。通過美術色彩教學,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另一方面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但是從當前部分高校美術教育實際情況來看,普遍缺乏對色彩教學的重視,導致色彩教學質量不高,學生整體色彩感知創作水平低下。由此可見,本文對高校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改革策略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學生方面
在當前高校美術教育中,大多數學生對美術并沒有全面的認知,無論是美術基礎還是專業性學習都只停留在表層,學生的認知和表現力并沒有獲得有效的發展和完善,究其原因,與我國高校美術教育狀況不佳有著密切的關系。從高校美術專業學生組成情況看,大多數學生在入校之前僅僅是在高考前學習一些目的性較強的美術知識和基本技法,多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通常只是針對高考模式進行專項的美術學習。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獲得一些基礎性美術知識,但卻并沒有進行過系統性的學習,尤其是在色彩方面,學生無法靈活掌握用色技巧、把握色彩規律。而還有部分學生在高考后,認為自身已經具備了美術技能和基礎性知識,所以缺乏對相關知識的系統性完善,以致無法充分理解和運用。
(二)教師方面
藝術創作從本質上講,都是通過“創造”這一過程,賦予藝術作品生命,通過創作作品,可以充分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創作者對作品進行全面的構思,能夠完美的將形態、色彩、含義匹配融合。但是從一些高校進行美術色彩教學的實際情況看,教學者缺乏對這方面的認識和研究,多數美術教師依舊沿用以往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來開展教學。這種單一、落后的教學方式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就不能滿足學生當前的學習需求,容易使學習變得枯燥,很難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對學生構建美術知識體系非常不利。從多數教師實踐教學情況看,主要將教學重點放在色彩理論知識的講解上,缺乏將色彩知識應用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更缺乏系統性的指導。導致多數學生面對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很難產生興趣,使學生在實踐方面無從下手,最終喪失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中,很少從學生角度思考和出發,由于學生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所以部分學生無法及時掌握教師教學的內容,久而久之,便逐步失去了學習色彩知識的興趣。千篇一律的授課內容不但使學生的個性無法發揮,更是埋沒了學生的創造力,最終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學生專業水平得不到提高。
(一)注重強化學生對色彩客觀原理的認知
在高校美術教學中,色彩教學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術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因此,加強學生對色彩客觀原理的認知,對提升學生美術認知以及提升教師美術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分析高校美術教育色彩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后,需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一系列改革,積極的改革可以很好地解決目前教學的實際問題,可以有效促進高校教學改革,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美術色彩知識體系。
在色彩教學以及學生學習中,認知色彩客觀原理可以說是最基本的方法。而加強學生對色彩的客觀原理的認知,則要求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色彩,通過豐富課堂內容:如,融入物理的光學實驗和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實踐的方式講授色彩的知識原理,加深印象。在學生觀察色彩時,可以培養學生細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對幫助學生把握描寫對象的內在本質非常有利,提高了學生具象寫生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更好地實現了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目標。加強學生對色彩的客觀原理的認知,最重要是讓學生從科學的角度了解色彩的原理,這不僅對提高學生寫實能力有幫助,還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二)實現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
從大多數高校美術教育相關教學課程看,學校更多的是注重教師在課堂中的集中講授,而忽略了教師對學生一對一的輔導環節,高校將重心放在定向考核教師的授課內容上,卻缺乏對教師進行學生個性化培養的方案支持,這就導致教師有時無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和平臺發揮自身的創造能力,而教師單一的授課方法會導致學生在美術創意方面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嚴重不足。因此,在高校的美術教學中,一方面,學校應當結合美術專業的特點,滿足任課教師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教師應當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實現對學生多樣性的培養。例如,在進行色彩教學時,會有學生對色彩材料的類型產生疑問,需要帶水粉還是水彩、馬克筆、彩鉛等材料?這就說明了學生已經對色彩繪畫形成了固有的思維定式,認為色彩繪畫必然是水粉、水彩、馬克筆、彩鉛等形式。此時,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向學生介紹色彩的來源,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認知,通過示范和引導其實踐創作,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工具,并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喜好傾向,鼓勵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用多元化的方式,如拼貼、肌理、綜合材料、數位繪制等進行創作。再如,當講到色彩聯想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觀摩電影,欣賞音樂的方式感知色彩,在安排作業時,制定參考的主題,但是不限定范圍,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想象和感知色彩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心理、情感等多方位的感覺,利用這種沒有約束的創作方式,夸大色彩表現范圍,強調個人風格特色,關注每一位學生心理的真實感受,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充分發揮學生的創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表現力,并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一對一的幫學生解決具體創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層層突破,不斷完善學生對色彩的把控力,提升色彩表現力。
而作為創作的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色彩的臨摹,通過對所臨摹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的了解和對畫面色彩的分析與歸納,提高學生臨摹能力,而后再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創作能力。如培養學生色彩運用能力時,美術教師可以莫奈的《睡蓮》為例,闡述其色彩運用的特色,提高對學生光影色感的運用能力,充分感受畫家在藝術創作中色彩運用藝術。從而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順利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三)立足實際,調整教學目標
從上文提到的高校美術教育教學情況看,需要立足實際情況,調整相應的教學目標,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調整色彩教學體系和模式,并進行積極創新課程。不可否認,傳統美術教學模式在美術教學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隨著社會和時代的演變,現有的美術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當前現今藝術發展需求,也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和藝術水平的提升。為此,高校美術教育需要調整教學目標,注重藝術的精神內涵熏陶。
針對高校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改革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有利于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完善,是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重要基礎。而美術教學的改革,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主要訓練學生美術基礎、色彩情感表現。其中的基礎訓練可以從單獨的色彩明度、純度、色相方面進行簡單的推移和配色的綜合訓練,而后轉換成九調訓練,通過此種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認清色彩的明度、純度、色相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整體把握。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色彩控制能力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從色彩效果出發,開展色調專題訓練。鞏固學生對色彩知識、深化色彩理論的掌握。另一方面,在教學中要注重色彩寫生和色彩創作的訓練,在基礎訓練的前提下,主張培養學生將知識理論運用到創作中,強調色彩運用實務訓練,通過這樣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色彩表現和運用能力。在這一階段,美術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色彩案例向學生展示,引導學生全面分析,發現案例中的不足,并要求學生針對缺陷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以此激發學生的創作欲,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色彩表現能力。通過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不斷增強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
(四)增強美術色彩寫生實踐
對于高校色彩教學而言,在帶領學生進行寫生創作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將所學的專業性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通過實踐增強學生自主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指引作用,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個性化創作。通過指導學生寫生,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觀察力、理解力,學會將視覺層面的色彩感受分析提煉成理論性的系統知識。并使學生通過觀察,學會將取材于生活的素材,以創作的形式演化成藝術作品,從現實生活中獲得創作靈感,攫取豐富的創作源泉,從而提升學生藝術作品的創作能力。
總而言之,對于高校美術教育的色彩教學改革,應當立足學生實際情況,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創作能力。積極改革我國高校美術教育中的色彩教學,可以更好地培養出符合當下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通過對課程和教學方式的改革,非常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也有利于我國美術事業的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