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清華

摘要:推進精準扶貧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農業職業教育作為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機構,要全力參與地方政府的扶貧攻堅戰,并利用其特有的技術優勢和傳輸渠道,力爭在這一場偉大的戰役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該文從農業職業教育扶貧實踐出發,通過送技術到田間地頭、對貧困相關群體開展針對性專業技能培訓、招收貧困農民子女、試點農民中職教育等措施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等舉措,實行技術、培訓、教育、素質水平的精準扶貧,為農業職業教育推動精準扶貧的實踐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農民;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實踐效果
呂清華. 武漢市農業職業教育推動農村“精準扶貧”實踐效果[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0):2-3.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并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聚焦精準扶貧,緊鑼密鼓地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落實市委市政府“精準扶貧”政策,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結合農業職業教育特點,決定開展農業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社會實踐。實踐工作組分析武漢市貧困人群現狀,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扶貧實踐活動,并對實踐效果進行分析總結,形成相應的研究成果,為市委市政府的“精準扶貧”戰略實施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送技術到田間地頭,實行“技術精準扶貧”
1、上門找原因
根據初步調查結果,學校選派了相應的專業教師上門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存在以下技術問題:一是養殖技術落后導致生豬出欄時間長;二是疾病防控水平差,生豬死亡率高;三是沒有成本管理意識,導致利潤少。其他貧困學生家庭也安排了相應人員上門調查,最后工作組對所有調查對象進行歸納整理,根據整理資料成立了畜禽養殖、園藝蔬菜、營銷管理三個技術服務小組[1]。
2、上門送技術
三個技術小組根據貧困家庭的生產項目確定幫扶對象,采取定期送技術上門的方式進行技術精準扶貧。如園藝蔬菜組專業教師每周安排半天時間赴東西湖區慈惠農場劉某家進行蔬菜種植技術指導,手把手教他進行新品種的種植。營銷管理組的教師也定期到貧困家庭講授相應的營銷知識,并協助制定農產品的營銷方案。
為檢驗實踐效果,2019年底對部分技術扶貧對象進行了回訪,表1是調查資料:
分析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收入增長顯著,最低的是黃陂區胡某,由于提高了大田作物的栽培技術,產量顯著提高,收入增長了20%。增長最高的是東西湖區的劉某,因為地處漢口近郊,蔬菜品種適銷對路,收入增長了80%。收入增長與上門提供的技術服務及服務次數有關。農戶生產項目與學校距離遠近會影響上門服務次數,如劉某家離學校很近,并且蔬菜品種多、周期短,所以對技術輔導的需求更多。
二、請農民進學校,實行“培訓精準扶貧”
為讓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學校采取效率更高的“培訓精準扶貧”,主要實踐舉措如下:
1、對全市扶貧攻堅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選派干部駐村扶貧攻堅是市委、市政府完善扶貧攻堅思路、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加大扶貧幫困力度的重要舉措,是實施精準扶貧的現實需要。從2016年開始,由武漢市扶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市派駐村扶貧攻堅工作隊隊員培訓班每年都舉辦一次,全市駐村扶貧攻堅工作隊140余人參加培訓。經過培訓學習,扶貧工作組員提升了工作技能,增強了工作素質,為完成全市“精準扶貧”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2]。
2、針對貧困家庭婦女,開辦“巾幗巧娘”培訓班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和獨生子女的增多,護理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多,對技能和專業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職業心態、職業操守、家政服務、育嬰、老人護理、法律常識等方面的培訓以及基地現場教學,把貧困婦女培養成為有文化、有技能、高素質的護理服務人才,深受市場歡迎,薪酬待遇高,能做到用自己的雙手快速脫貧致富。
3、聯合市老促會開辦老區扶貧技能培訓
近年來,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武漢市老區建設促進會依托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每年舉辦武漢市老區農民技能培訓班,包括設施蔬菜、水產養殖、茶葉種植加工、生態旅游、苗木花卉、食用菌、生豬養殖、農業機械等31個班次,培訓農民1578人,已成為武漢市革命老區“精準扶貧”的一支重要力量。貧困農民通過培訓學習掌握了專業生產技能,80%的學員產生了明顯的增收效果,涌現了一大批脫貧致富的典型,有的已成為武漢市的“致富明星”。如蔡甸區張灣鎮徐尹鄧村尹某,把培訓學習的新技術運用到生產中,從過去單一種植水稻和棉花,改為大棚種植蔬菜,采取“莧菜+苦瓜+萵苣或茄子”“辣椒+春萵苣”的種植模式,實現天天有優質新鮮蔬菜上市,年收入15-20萬元。新洲區舊街街石咀村胡某是茶葉班學員,當時遇到了技術難題,在培訓專家的幫助下,嚴格按有機茶施工建園,同時栽植國家名優白茶“白葉1號”,名優綠茶鄂茶1號、5號等優秀品種,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業績。
三、招收貧困農民子女,實行“教育精準扶貧”
為了讓貧困農民子女學到技術,到達“教育精準扶貧”的目的,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從2008年起在全國率先開始對農村學生實行免費職業教育。此舉吸引了大批農村貧困人員到校學技術,至2019年,全校中職學歷教育在校規模達1000多人,其中74.34%學生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為了讓這些學生在學校學到技術,畢業后能幫助家庭脫貧致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學校堅持走特色興校之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專業設置緊密結合市場需求,設置了以園藝園林、畜牧獸醫、食品生物工藝、管理服務為主干的專業體系,適應了現代農業快速發展需要,吸引了更多的農村貧困生到校學習,為農村新一代勞動力脫貧致富打下堅實基礎。
2、學校積極探索 “工匠型”人才培養模式
以實踐技能培養為核心,在提高綜合素質的基礎上,培養懂技術、會經營、能致富的農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學校建設有動物解剖標本室等28個實訓室,植物組織培養中心等三大實訓中心,實驗蛋雞場等六大生產實訓基地,在武漢市大中型農業企業建設了20多個校外實習(訓)基地。先進的教學模式與完善的實訓實習基地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造了良好條件,為了他們將來能科學致富做好了充分的技術儲備。
四、試點農民中職教育,通過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實行“精準扶貧”
調查中發現,農民致貧的原因很多,其中受教育程度低、綜合素質差是一個重要因素。很多農民身在農村,對現代農業技術敬而遠之,他們不是不想學,而是因為基礎差、底子薄而學不會。還有很多農民從來沒有學習過電子商務技術,產品銷售主要靠擺攤零售方式進行。
針對以上情況,學校認真貫徹國家《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案(試行)》文件精神,結合武漢市和自身實際情況,從2015年起,以“送教下鄉、農學結合、提高綜合素質”的培養模式,在武漢市試點區域招收400多名學員,實施新型職業農民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中優先照顧農村貧困人員[3]。
新型職業農民中等職業教育這一培養模式在省內尚屬首創,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本地主流媒體多次進行了深入報道。開班以來,為武漢市農村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具有較強農業生產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能力、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們中間,有些學員經過學習已成為當地的“脫貧致富”典型。
參照國家貧困線標準,學員中貧困家庭比重達到33.33%。經過兩年的中等職業教育,學員綜合素質大幅提高,特別是專業生產技術有了質的飛躍,能選用新品種、利用新科技進行農業生產,實現了產品銷售的電商營銷。2019年,這些學員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對照國家人均收入標準,這些學員已全部脫貧。對照武漢市2019年農村家庭人均年收入標準,學員在學習兩年后,66.66%超過武漢市平均線,真正做到了“脫貧致富”。
五、結語
實踐證明,農業職業教育是推動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舉措。各級各類農業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培訓手段,努力提高本區域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民的職業素質,從而提高其脫貧致富能力,為打贏扶貧攻堅戰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 衡思昱,徐元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扶貧問題研究[J]. 電子商務,2020(2):7-8.
[2] 張元潔. 精準扶貧視域下農村社會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J]. 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28(1):67-69.
[3] 潘曉燕. 我國科技扶貧的成效分析及對策建議[J]. 科技中國,2019(12):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