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青
反思對小發長期的心理輔導過程,我深有感觸:教育轉化“問題學生”,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只有感化才能轉化。

學校教育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建設班級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每一位班主任都關心的問題。面對幾十個個性不同的學生,作為教育者要全面科學地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研究其心理特征。特別是針對“問題學生”,盡管他們有很多的表象,如無心向學、懶做作業、成績差、思想散漫、調皮搗蛋愛鬧事、對老師或家長的教育聽不進去等,但并不是不可救藥。如果選準角度,傾心注情,將心血化為春雨,便會催開桃李滿庭芳。
14歲的小發是初一學生,應該說,未見其人,先聞其名。上一任班主任將新生名單交給我時特意囑咐:這孩子頭腦聰明,有影響力,可惜沒用在學習上,受其父影響,特別講哥們兒義氣、不懂規矩、目中無人。第一次見面小發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個子不高,消瘦但很健壯,配上一身檔次不低的休閑服,可以說眼前的男孩還蠻帥氣的,只是那大大咧咧的樣子,尤其額前那綹染黃的頭發讓人覺得他不像個求學的孩子。
開學后,短短幾天發生的事就證實了我的擔心:小發愛動、散漫、沒有規矩,課上45分鐘很難安靜下來,時常在課堂上故意搞笑,值日不參加,還不許同學告訴老師。打飯即使最后一個去,也能霸道地插隊,搶在別的同學前面最先吃上。最糟的是一次課間,因為聽到外班的同學在背后議論他,不問青紅皂白地沖上去就給了人家兩拳……
小發的行為明顯地表現出了一個不良少年的特征:以自我為中心、武斷霸氣、做事不計后果。在他的頭腦中,是非曲直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唯我獨尊,而且特別相信拳頭的力量。對老師和同學存在逆反心理,很多時候,為了保護自己而時刻處于“備戰”狀態。
小發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他任性、易沖動,這種心理特征的形成是受家庭教育、社會不良風氣等因素的影響。走近小發的家庭,接觸他昔日的同學和老師,我發現,形成這種心理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家庭教育粗暴不當。通過了解得知,小發的父親初中沒畢業就回家務農,因為能打架在當地小有名氣,成了別人不敢惹的“地頭蛇”。由于拆遷,家里一夜之間成了暴發戶。在父親不良行為的耳濡目染下,小發相信拳頭的力量,從而導致幼小的心靈逐漸扭曲。
學校教育軟弱無力。據同班同學說,小發小學一至三年級時成績還不錯,光榮榜上時常有他的小紅花,可是隨著他身上毛病的增多和成績的下降,班主任跟家長聯系,母親無力管教,父親又經常不在身邊,老師的說教在小發看來都是耳旁風。尤其是有一次與外班的同學發生口角,小發吃了虧,他父親趕到后不問青紅皂白就先教訓了人家的孩子,那場面讓老師也瞠目結舌。此后,害怕管教導致家長報復的老師便對小發失去了信心,放任不管后的小發很快就成了“雙差生”。
面對小發,我腦中回響著上任班主任的話:“他將是你工作中的一大障礙。”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于是,懷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愿望.我開始了對小發的“拯救”計劃。
用愛心喚起真我。從心理學角度講,很多事情小發自己都不知道怎樣做是對的,幫他指明人生正確的方向是拯救他的首要工作。開學第一周的周末,我們師生便進行了長達2小時的談話。我首先肯定他的聰明、活潑、有悟性,并列舉了日常生活中他根本不在意的小事,如大課間跑步最快、籃球打得特別好等,讓他了解自己是個很有潛力的孩子,明白打架、罵人等行為跟守紀、文明相比是丑陋的。那次談話對他來說,我相信是最長也是最真誠的一次。從他的臉上,我感到以前那種頑劣不羈的表情黯淡了,我的說教他也用心聽了。以后只要有機會,我就跟他聊天,并有意在其他同學面前夸他的優點和進步。在他對自己有了一定認識之后,我又幫他自檢自查存在的不足,使他逐步認識到了自己的毛病,真正明白了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
用期望代替批評。每次談話,我都反復強調這樣一句話:“你的潛力非常大,相信你一定能成為咱班優秀的一員。”一次,他又因一件小事與同學爭吵起來并動了拳頭。當他來到我面前時,還像斗架的公雞一樣,我只好讓他站在一旁冷靜一下,想一想事情的前因后果及自己的所作所為。十分鐘過去了,看到他漸漸平靜下來,我說:“其實,你能保持四天沒與同學打架,老師覺得你有很大進步。如果今天這件事沒發生,你就創造了一周不違紀的最好紀錄了。”接著我用商量的口吻,讓他把打架這件事寫下來,并寫出自己的內心感受,然后再對他指明切實可行的改正錯誤的做法。對于小發來說,他非常愿意接受這種“三明治”式的批評方式。漸漸地,我對他的期望在提高,他也在我的期待中改變了許多,進步很快。
家校聯手共努力。通過進一步家訪,我了解到小發的父母也為兒子的現狀著急,為未來擔憂,表示愿意積極配合學校和老師的工作。我告訴家長,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不懂得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就培養不出好孩子。為了讓夫妻倆能夠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我專門給他們推薦了幾本家庭教育的書籍。通過一系列溝通和說教,我跟家長達成共識:一定要改變以往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除了家訪,我們還經常電話溝通,我時不時地在微信中給小發的媽媽發喜報,把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告知家長,讓家長與老師一起激勵孩子進步。
“問題學生”更需三個“多一點”
反思對小發長期的心理輔導過程,我深有感觸:教育轉化“問題學生”,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只有感化才能轉化。以下是輔導小發過程中得到的幾點啟示。
給“問題學生”多一點關愛。“問題學生”比其他學生更渴望獲得關心和愛撫。他們所表現出的自卑、戒備、逆反等,說明他們的心理比一般學生更脆弱。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應多站在“問題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使他們愿意敞開心扉,向老師和家長傾訴心事,只有這樣才能啟發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才能鼓勵他們告別昨天,面向未來。
給“問題學生”多一點尊重。尊重學生是新型師生關系的體現。“問題學生”也有極強的自尊心,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如果老師能從內心尊重他們,便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要維護“問題學生”的人格,語言忌諷刺,態度忌粗暴。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情感、要求和意見,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和閃光點,就能增強“問題學生”不斷進步的信心和勇氣。
給“問題學生”多一點機會。發現問題不要急于求成,要多一些“冷處理”,讓“問題學生”多一些自我反省的機會;多設一些臺階,多一些循序漸進的機會;要多開一些通道,多一些另辟蹊徑的機會;要多搭一些舞臺,給他們多一些展示自我和才華的機會。
現在的小發,雖說不守紀律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但事后都能較自覺地承認錯誤并改正,整個人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可以說,我憑愛心找到了小發心中的“琴弦”,并彈奏出一曲優美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