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嫻
小組群內的“聲討”
“萱萱,鄧老師明明說的是聽寫,你怎么還在抽查昨天的課文?你不認識字嗎?”
“是啊,萱萱,你還是我們的組長呢!連晨讀任務都分不清。”
“就是,怎么當的組長啊!”
晨讀任務發布后,我照常進入各小組學習群檢查,不料,在翻閱聊天記錄時看見了這一幕。面對組員的“聲討”,萱萱遲遲沒有回復,我也察覺到了萱萱在遭受質疑后的不悅,便在群內扮起了“黑臉”:
“晨讀任務都完成了?誰再浪費時間,就單獨來鄧老師這里重新聽寫一遍!”
于是,萱萱小組的成員不再發言,學生家長也開始出來給萱萱圓場。我忙著檢查其他小組,便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午后走廊的哭訴
“鄧老師,鄧老師……”
餐后清潔工作結束不久,學生陸續進入了夢鄉,而正在小憩的我,被一雙小手推醒,抬眼一看,是萱萱。
剛準備開口,萱萱先開口了:“鄧老師,我想回家,我不想待在學校了。”
幾個睡眠淺的學生把頭輕輕一歪,悄悄地注視著我們。我安排值日班長維持午睡秩序,帶著萱萱來到教室外。
“萱萱,你怎么啦?”
她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只是低著頭重復自己的想法:“鄧老師,我想回家。”
這讓我十分意外。入學以來,萱萱十分乖巧懂事,不僅學習態度端正,待人接物也禮貌大方。此刻,她極力壓低的聲音和想要隱藏的哭腔讓我有些慌亂。
“萱萱,你不是說過鄧老師是你最好的朋友嗎,看你這么難過,鄧老師也很難過。可不可以讓鄧老師幫你分擔呢?”我整理了一下她額角的碎發,為她抹去臉頰的汗珠。她抬起頭,眼淚在眼眶中打轉。
“鄧老師,同學們都不喜歡我了,我在學校一點兒也不開心……”
聽到這個回答,我很是驚訝:平日里聰穎可愛的萱萱可是咱們班的“大紅人”,怎么會被大家討厭呢?我心疼又不解地抱住了她,再追問,她依舊不肯松口,我便繼續安慰。等她心情平靜,我以“天氣炎熱,爸爸媽媽會很辛苦”為借口,讓她堅持到放學。
觀察溝通后的答案
回到教室,哭累了的萱萱很快就趴著睡著了,我的心卻無法平靜,一邊反思,一邊決定下午好好觀察一下萱萱與同學們的相處情況。
我發現,作業小組長收作業時,會直接忽略萱萱捧起的作業本,其他同學都交完了作業后,萱萱才默默地把自己的作業放在講臺上。體育老師提出分組游戲時,與萱萱一組的同學都嘟囔著要換組。課間休息,同學們也不再像往常那樣圍著萱萱有說有笑,而是對她不理不睬……看著趴在座位上一言不發的萱萱,我又自責又心疼。
我撥通了萱萱家長的電話,想了解得更多。
在簡單介紹了萱萱最近在家的狀態之后,萱萱媽媽道出了實情:“還是上次學習小組群里的事情啊,考慮到您工作忙,再加上萱萱不愿意讓老師操心,就一直沒跟您說……”
萱萱媽媽告訴我,那天的“聲討”事件并沒有結束。齊齊把萱萱的錯誤和小組群內的聊天記錄截了圖,發到朋友圈,還配文“萱萱沒有資格當組長,我才最適合”。小組同學紛紛轉發,導致班里很多同學都誤會了萱萱。
一通電話下來,我百感交集,為解決這一問題,我決定給齊齊及全班同學進行一次關于網絡暴力的專題教育。
角色扮演后的感受
第二天的道德與法治課,我和往常一樣提前幾分鐘走進了教室。但我除了帶課本以外,還拿了2個不同顏色的貓咪頭飾和一沓便利貼走上了講臺。學生發現我的“異樣”后,一邊回到座位,一邊好奇地打量著講臺。
“同學們,請大家先把課本收起來放在桌子的左上角,今天這節班會課,我們來玩一個角色扮演的小游戲!老師這里有兩個不同的動物頭飾,一個是受歡迎的黃色小貓,另一個是被排擠的黑色小貓,這兩個角色只需要一位同學扮演,誰想來?請舉手。”
話音剛落,同學們就齊刷刷地舉起了小手,我請齊齊上臺表演。
齊齊走上講臺后,我給他戴上黃色小貓頭飾,并把“文明”“禮貌”“誠信”“聰明”“大方”“整潔”6個標簽隨機分發給臺下的6名同學。
“這只小貓這么受歡迎,那么,它會有什么優點呢?請拿到標簽的6名同學把你認為小貓可能具有的優點貼在黃色小貓身上吧!”
果然,6名同學都把標簽貼在了齊齊身上,被貼滿了“優點”標簽的齊齊此刻也滿臉自豪。
我接著說:“可是有一天,小貓不小心犯了一個小錯誤,還被別人傳到了網上,這下可不得了,大家都知道小貓犯錯啦!可是,沒有人去弄清真相,也沒有人安慰小貓,他們都疏遠和排擠小貓。就這樣,受歡迎的小貓變成了被排擠的小貓。這個時候,你們認為小貓身上還有這些優點嗎?如果沒有,請剛才貼標簽的同學上臺把標簽收回吧!”
在標簽被一張一張撕下來之后,我也將齊齊頭上的黃色小貓頭飾換成了黑色頭飾。
“看來,在大家眼里,小貓已經沒有優點了,大家都不愿意和它玩,受歡迎的黃色小貓也變成了被排擠的黑色小貓了。”
此時,齊齊臉上的表情由晴轉陰,他低下頭羞紅了臉,仿佛受排擠的就是他本人。
感受到齊齊在遭遇情緒突變時的不知所措,我伸出雙手示意同學們一起鼓掌,并引導學生一起總結:
“同學們,我們的游戲雖然結束了,但游戲背后的思考還未停止。請大家想一想,受歡迎的小貓為什么突然變成了被排擠的小貓?它只是犯了一個小錯誤,身上的優點就都沒有了嗎?小貓無心犯的錯在互聯網上被惡意放大,這導致不明真相的人對它的誤會越來越深,時間一長,自然就沒人愿意和小貓做朋友了。而小貓身上的優點并沒有消失,只是我們被偏見遮住了雙眼,看不見它的優點。所以,在面對朋友的錯誤時,我們應該先獨立思考、理性調查,而不是盲目批評、跟風嘲笑。更不應該在網絡上發表具有煽動性的不良言論,這會給我們的朋友帶來不可預知的傷害。”
這時,齊齊把頭埋得更深了……
下課后,我看見齊齊拿著黃色小貓頭飾走向萱萱,拿著“優點標簽”的同學也來到了萱萱周圍。雖然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么,但我終于看到了萱萱的笑臉。
風波平息后的思考
此次“聲討”風波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網絡暴力對學生的傷害。而如何運用教育手段來打破校園網絡暴力之網、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成為廣大中小學班主任必須思考的問題。作為小學班主任,我提出三點思考。
1. 德育健心智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和差異性,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既要做到分門別類、因材施教,又要做到結合實際、知行統一。小學生尚未形成道德與價值觀體系,對法律法規的了解也不夠透徹,學校要堅持德育認同,循循善誘。可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和主題班會,以及校園心理疏導室等引導學生健康發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 豐富課余釋壓力
小學生并不完全具備鑒別網絡信息的能力,常常模仿一些不文明用語或行為,并將此作為釋放現實壓力的出口。因此,班主任應注意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壓力,結合學校課程安排開展文體類活動或社團課程,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以現實滿足擺脫網絡依賴,以豐富的課余生活排除消極情緒。
3. 家校協育助成長
在網絡暴力面前,家校協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班主任不僅要善于觀察學生的“異樣”,更要在發現苗頭時及時、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以便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光谷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