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冰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外語服務成為社會的新需求,以英語為主、俄語、馬來語等多種語言為輔的語言服務,對于小語種需求量越來越大。作為四川省內唯一一所語言類高校,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更應發揮學校優勢,為“一帶一路”培養出更多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一帶一路”;語言服務;策略
一、研究背景、目的、意義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語言服務應該抓住機會,借“一帶一路”的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更上一層樓[1]。
本課題研究將有助于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以下簡稱“川外成院”)語言服務的發展,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抓住發展的機會,以語言服務為基礎積極地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助力“一帶一路”。本課題研究提出“一帶一路”背景下川外成院語言服務問題研究,這將為川外成院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二、語言服務的內涵和定義
語言科技主要是翻譯管理系統、計算機輔助翻譯、本地化技術、機器翻譯、內容創造與出版等[2]。李現樂從微觀層面強調語言的媒介作用,認為語言服務是“以語言(含方言、文字)為主要媒介手段或產品內容的服務行為”[3]。
屈哨兵《語言服務引論》一書對國際語言服務的定義是“為那些需要繼續國際交往的個人和組織提供的外語服務,屬于跨國、跨境語言服務,所使用的服務語言既包括像英語這樣的國際通用語言,也包括非通用語言。服務內容包括外語教育和培訓、語言翻譯(口譯和筆譯)、語言咨詢、語言本地化、針對對象國的外語廣播、外語電視、外語報刊宣傳、翻譯技術工具開發等”[4]。
語言服務得到了推廣,作為四川省內唯一一所語言學校,川外成院更應緊跟時代步伐,為社會提供語言服務人才。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培養外語人才的必要性
川外成院是四川省內唯一一所語言類高校,其培養外語人才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點。其一,“一帶一路”的提出,促進了語言服務的發展,沿線國家語種眾多,語言作為最為普遍使用的交流方式,川外成院應大力培養“一帶一路”所需人才,隨時為“一帶一路”作貢獻。其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愈發明顯,外國友人隨處可見,作為四川省內唯一一所語言類高校,川外成院更應為社會、為四川省內以及西部地區提供復合型更多外語復合型人才。其三,為了響應國家政府要求,適應市場經濟,川成積極推動小語種的建設,為社會以及國家提供優良的人才輸出,隨時為“一帶一路”政策做出貢獻。
四、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語言服務現狀
本課題分析采用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川外成院學生。后續針對問卷調查反映出的問題,提出可行性解決方案。
(一)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語言服務需求
1.“一帶一路”語言服務的發展需求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促使大部分人學習小語種,通過提供語言服務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小語種和英語翻譯行業的發展,同時方便了解各國豐富的文化底蘊。
2.教學課程需求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語言豐富,學院開設的語種課程只能滿足部分沿線國家,政治主體異同,面對龐雜的知識,學校需要更完善的教學系統、增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的語種課程[5]。“一帶一路”的目的是實現合作共贏和平發展,學生需要通曉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成為跨文化交際的專業人才,學校更應偏培養創新、應用、復合型人才,川外成院應該更加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語言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是學生普遍依賴三方軟件進行翻譯。智能時代到來,各種翻譯軟件五花八門,網易有道翻譯、百度翻譯等翻譯軟件是學生在生活、工作中最大的競爭對手,這使學生失去思考、辨別能力,太容易滿足翻譯軟件帶來的方便快捷,這對于以后人才塑造造成很大困難,導致學生沒有競爭力。二是學生缺乏社會實踐能力以及個人專業訓練能力不夠。除了大四以外,學生沒有專門進行專業實踐,學生只接受了學校傳統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知識、實踐能力的培養都僅限于課堂。三是缺乏復合型人才。學院大多數專業為小語種,學生語言服務單一,沒有競爭力,綜合能力弱等。四是教材陳舊。學院教師主要是年輕教師,他們大多數是以文學為基礎,缺乏商科背景知識。
五、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語言服務策略
高校作為人才輸送的重要渠道,更是語言服務人才的主要來源,因而需要不斷進行教學改革,為“一帶一路”培養出更多人才。針對川外成院這所以語言為主的高校,筆者提出四點建議:
(一)明確培養目標,打造專屬人才
“一帶一路”建設中需要的是能交流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性、創業型四位一體的語言服務人才,學生除了具備扎實的外語基本功,還應具備專業的商務知識和跨學科的語言服務能力。川外成院開設的商務英語專業,在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今后,更應該大力實施“外語+商科知識”為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為“一帶一路”提供更多語言和能力相匹配的人才,提高商業知識。
(二)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為優秀學子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平臺
國內傳統的教學理念都是課堂教學,缺乏實際訓練,很少有學生真正能夠站在工作的角度進行語言服務,這使學生缺少實戰經驗。學院應采取“學校導師+企業導師”的雙導師教學模式,促使學校和企業有更好的聯系,提高學校整體形象。
(三)完善健全的語言人才培養體系
目前,川外成院開設了英語、日語、德語、西班牙語、法語、俄語、朝鮮語、泰語、越南語、意大利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波蘭語等13門外語語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種眾多,各國還有各類民族語言,況且培養外語類人才至少需要4年緩沖期,針對這一現狀,川外成院應建立語言服務人才需求應急機制,培養一批學生先去滿足當前“一帶一路”的語言服務需求,為之后學院發展鋪路。
(四)加大支持和鼓勵外語教師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訪學和調研
加深外語教師對海外語言服務的環境和文化的理解,同時鼓勵教師多學習商科知識,更新教學觀念,促使教師完善課程體系,提升教學質量,為“一帶一路”提供更多實用性語言服務人才。除此之外,對于現有教師集體培訓相關的商業知識,以后應招募多方面復合型人才的教師。
六、結語
作為四川省唯一一所語言類、語種最齊全的高校,川外成院作為獨立學院很難引起公眾的重視,因而更應該抓住機遇。學生學好除了母語以外的其他語種,更應該學習商科知識,成為復合型人才,為自己、為社會、為國家貢獻語言知識。
參考文獻:
[1]王奇.田一鳴全球恐怖活動的GTD數據分析與我國應對之策[J].犯罪研究,2018,(2):87-96.
[2]王玲.語林翻譯公司發展戰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3]李現樂.語言服務的價值與效益——以南京語言服務調查為例[J].制度經濟學研究,2012,(2):172-186.
[4]崔璨,王立非.面向“一帶一路”語言服務,推動外語專業教育改革[J].語言教育,2018,(1):2-6.
[5]湯柯鑫.一帶一路政策對小語種發展的影響[J].北方文學,2018,(33):2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