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瑞 郭曉蓓
摘 要:大學生的社會閱歷相對淺薄,在面對物質誘惑時往往不知該如何正確取舍,從而導致了部分學生在樹立正確幸福觀的過程中出現偏差。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伊壁鳩魯在其快樂主義倫理學中對幸福的闡述頗具代表性,其思想亦可被“古為今用”,對當今大學生追求幸福、樹立正確的幸福觀發揮深遠影響。
關鍵詞:伊壁鳩魯;快樂主義;大學生;幸福觀
何為幸福?這個話題亙古以來都為人們津津樂道。但由于人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各有不同,其對于幸福的理解也是大相徑庭。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就是人類生存的最終目的,取決于人們自己;而尼采卻說幸福與人們想要的息息相關。作為著名的倫理學家,伊壁鳩魯對幸福的闡述頗具代表性,其思想亦可被“古為今用”,對當今大學生追求幸福、樹立正確的幸福觀發揮深遠影響。
一、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要旨
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是在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學說和昔勒尼學派的快樂主義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伊壁鳩魯利用原子的偶然性傾斜運動取代了德謨克里特的原子是做垂直運動的這一原理,并根據此,闡述了自己的幸福觀——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他通過“原子論”說明了世界的本性,是由原子和虛空組成的。快樂是人的天性,人就應該遵照自己的天性去生活。那么,他是如何利用“原子論”消除人對神和死亡的恐懼從而去獲得快樂呢?
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是把快樂分成了動態的快樂和靜態的快樂,伊壁鳩魯視靈魂的無紛擾和身體的無痛苦是一種最高的快樂,是最高的善,而動態的快樂則是肉體欲望的滿足。在這動態快樂和靜態快樂之間,伊壁鳩魯更注重靜態的快樂,他認為靜態的快樂高于動態的快樂。動態的快樂是原子產生劇烈運動時所感受的快樂,只是肉體欲望的滿足和實現。人們在享受動態快樂的過程中只能得到短暫的、簡單的快樂,是不能夠長久的。他認為人是貪婪的,肉體對欲望的產生和渴求是永無止境的。假設現在你的身體欲望得到了滿足,你將一個接一個地產生下一個欲望,下一個欲望得到滿足之后,又會出現下下一個欲望,久而久之,人便會在欲望與欲望的過程中穿梭循環。同樣,如果一個人的一種欲望得不到滿足,那么人就會受苦,就會繼續追求這種欲望,最終成為欲望的俘虜。靜態的快樂是原子在感官中有序運動所產生的快樂,是靈魂的無紛擾和身體的無痛苦,是追求心靈寧靜、身體健康的一種狀態。
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因為我們認為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舍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目的乃是得到快樂。”他認為的幸福并不是人們所說的享樂主義,他是將人的欲望分為三類:一是自然而必要的,指的是人生存條件的滿足,即衣食住行等。這種欲望是人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是必須滿足的一類欲望,它可以幫助人維持生命,擺脫痛苦,產生幸福。二是自然非必須的,指的是人在達到生存條件下,所不必要的,即奢侈的飲食等;這種欲望就是人在簡單依靠面包和水就能達到飽腹的情況下,卻想著追求山珍海味,魚翅鮑魚等,其帶給人的快樂也只是短暫的,即瞬時的快樂,過度的去追求享受,在快樂的同時也就產生了痛苦,因為在失去山珍海味,魚翅鮑魚后,人是難以再去接受面包和水的,因此就會產生失落和痛苦。三是非自然而非必須的,指的是人所追求的極度的欲望,即權利、金錢、名譽等;這種欲望就是人生活所不必要,是與靜態快樂相違背的。人內心充滿著對權財名譽的追逐而導致不斷地焦慮恐懼,這便無法讓人達到心靈上的寧靜,使人面臨一種不快樂的狀態。基于此,伊壁鳩魯提出審慎的概念,告訴人們要懂得理性,學會控制欲望,幫助人分辨什么是快樂,以達到幸福。他所認為的,人應該具備自然而必要的欲望,理性思考,去選擇面包和水,以得到心靈上的滿足,精神上的快樂幸福。
二、大學生幸福觀建構的誤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行為受到了多元化的影響;與此同時,作為學生群體,大學生對社會的閱歷相對淺薄,在面對社會中各色各樣的欲望誘惑下,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去選擇,不懂得如何取舍,從而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在追求幸福,樹立正確幸福觀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向,以至于走進誤區。
(一)追求物質享受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以金錢為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以財富為快樂的依據。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一個學校與社會相銜接的階段,其受教育水平有限且社會經驗缺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對幸福的認知走向偏差,過度追求物質利益。伊壁鳩魯快樂主義強調,過度追求物質享受,而滿足欲望,并不是幸福的,而是痛苦的,在欲望與不斷滿足欲望的過程中,會造成無止境的循環,從而欲望得不到滿足,以至于痛苦加倍。部分大學生就以物質利益為幸福的標準,從而拋棄了真正的幸福,嚴重影響到大學生在身心發展的過程中對幸福的真正定義。
(二)追求感官快樂
“就一般含義而言,幸福是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到或意識到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而產生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伊壁鳩魯的幸福觀也并不是人們所說的享樂主義,而更多的是強調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但部分大學生不注重對精神世界的自我滿足,而是過度強調感官上的快樂,追求動態的、當下的快樂。例如在生活中沉迷于網絡游戲,不去和他人交流學習,上課也喜歡選擇教室后排的座位,幾乎整節課低頭看手機玩游戲,過于享受大學較為寬松的生活氛圍。
(三)以自我快樂為中心
當今經濟全球化造成了文化的多元發展,這也導致部分大學生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個人主義意識過于強烈,繼而在許多方面不去考慮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喜歡一意孤行。例如一些大學生在集體團隊活動中,過于想要展示自我,不愿同團隊他人溝通,忽略他人的感受,只顧自己當下的心情;認為自己的開心快樂最重要,以自我快樂為幸福的標準,永遠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對集體利益置若罔聞,認為和自己無關,責任心缺乏。要知道個人的利益是建立在集體利益之上的,這就說明個人的幸福是以集體的幸福為基礎的,沒有集體的幸福,個人的快樂和幸福就難以得到實現。如果過于將個人利益的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就會造成了部分大學生利欲熏心,凡事以自我為準則,罔顧他人,更嚴重的會造成為了一己私利,損害他人的情況。
三、伊壁鳩魯主義對大學生建構幸福觀的有益啟示
(一)追求心靈寧靜,降低物質欲望
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階段,面對社會上紛紛擾擾的誘惑難以抗拒,這就導致了大學生在追求快樂的途中會走向偏離。片面追求物質利益,滿足自身的欲望,沉迷于物質需求,過度追求了一種非自然而不必要的欲望。因此探索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幸福觀對幫助大學生追求幸福有重要啟示。在當代社會中,以追求欲望為主,增加動態快樂,使得人越來越偏離真正意義上的幸福。人們對欲望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伊壁鳩魯也談到,在欲望與欲望之間來回穿梭循環,人就會失去本真,為了滿足欲望從而變得心神不寧,這就無法達到一種快樂幸福的境地。當代大學生要正確看待幸福,根據自身的需要來選擇對幸福快樂的追求,切不能過于追逐物質利益,始終保持一顆自足的心和簡樸的優良品質。
(二)學會審慎選擇,理性看待問題
“最大的善是明智”。伊壁鳩魯認為幸福是好的,但并非所有的幸福都是可取的。當一些快樂會帶來更大的痛苦時,我們應該放棄。如果痛苦一段時間能帶給自己更大的幸福,那么我們應該認為這些痛苦是好的。我們可以看到,在當代社會的一些高校中,許多大學生缺乏主見,使得自己總是漫無目的的忙碌,讓自己也產生了焦慮煩惱的心情。簡而言之,就是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在面對困惑問題時,不懂得如何取舍和選擇。因此,這就要求大學生看待問題應該要學會審慎。審慎選擇,理性看待,這能很好地提高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幸福質量。學會審慎,幫助大學生在面對一些問題選擇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懂得取舍,抓住主要矛盾,放棄非必要的欲望。理性看待問題,懂得是非對錯,對自我負責,這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有重要意義。
(三)待人溫和友善,弘揚優良傳統
社會學中講到,人是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所以人們在生活和生活的過程中,是需要和他人交往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與人溝通交往的途中,要友善待人、合作共贏。自古以來,我們國家就強調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所以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面前,我們應該注重全社會的集體利益,不能因為小我而選擇放棄大我。建立人與人和諧相處關系,重視集體團隊利益,以大我成就小我,這能幫助大學生更好的提高學習效率。“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在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取其之長,補己之短。這才可以更好地幫助大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實現幸福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03.
[2]唐凱麟.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伊壁鳩魯,盧科萊修.自然與快樂--伊壁鳩魯的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