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超奔 楊奔本 謝凌媚
摘 要: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安全是學校穩定和發展的前提。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學生安全教育機制難以適應當代學生,本文從技工院校學生安全教育的不足出發,分析學生安全隱患的成因,探討學生安全防范與應急教育機制。
關鍵詞:學生安全;安全隱患;教育機制
一、技工院校學生安全教育的現狀分析
當代大學已經是一個“小社會”,對于剛入校的學生來說,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新的成長階段都是一種新的挑戰。由于自我保護意識的薄弱,大學生安全事件頻發。例如2016年準大學生學費被騙死亡事件、2019年臺州市某技工院校學生網絡兼職被騙2萬元。可見,安全教育亟需加大力度。由于技工院校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使得學校在教育教學中,很大部分是對學生中小學德育的“補課”,其安全教育的不足主要體現如下。
(一)學生自身安全意識的缺乏
技工院校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個性和認知的局限性的特點,缺乏保護自身安全的意識,再加上中小學德育知識的掌握不足,導致學生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突發事件缺乏防范與應對的意識和能力。
(二)學生安全教育系統化的缺乏
傳統的安全教育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設備、講座、宣傳等方面,缺少對學生實際需求的了解和反思。學校對安全的教育不系統、不完善,安全知識的傳播不連續且單向,即使有些技工院校開設安全教育課程,也是流于形式,且較為單一。
(三)學生安全教育專業人才的缺乏
技工院校往往將學生安全教育的大任歸分到安全保衛部門,部分實訓教師會對學生的實習實訓安全進行教育,但針對學生日常安全教育方面的專職教師寥寥無幾,沒有專門的學生安全教育的師資團隊,學生就難以接受到專業化、專家化的安全知識的教育。
二、技工院校學生安全隱患
基于對技工院校學生日常安全的了解,筆者將常見的學生安全隱患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人身安全
在校園內,學生的人身安全主要包含食物中毒、火災、學生沖突、性騷擾、交通事故、學生自傷自殺等事件,近年來,校園中頻發人身安全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財產安全
財產安全是學生安全事件中最常見的問題,主要涉及盜竊、詐騙、搶劫。學生隨手亂放物品,沒有養成“人外出、關好門”的良好習慣,導致失竊;基于大學生想兼職、貪小便宜等心理且安全意識缺乏,大學生成了詐騙的主要群體之一;搶劫一般發生在校外人煙稀少的馬路上,如飛車搶劫。
(三)心理安全
技工院校的學生正處于心理成長的轉折階段,大多數學生安全問題是由學生心理原因造成的。進入大學,學生在長期的父母“看守”的壓抑中“解放”,面對新環境難以適應,對異性的渴望難以調節,對生活遇到的困境難以處理,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四)網絡安全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安全成為學生新型安全事件,網絡購物、上網交友、網貸、網絡兼職等都容易讓學生踏入陷進,其中,網絡兼職是最為頻繁的、常見的學生網絡安全事件。
三、技工院校學生安全隱患成因分析
(一)學生心理因素引起的安全隱患
心理安全是指在某種環境下心理狀態是否平穩,一旦心理狀態失衡,就可能會出現傷害他人或自己的不安全行為。技工院校學生正處于臨近成年或剛成年階段,心理尚不成熟,安全意識薄弱。又有對未知的好奇,可能會進行不計后果的嘗試,如對男女情感的渴望,再加上綜合素質較差難以自我調節,就容易引起安全隱患。
(二)學生家庭環境引起的安全隱患
大多數技工院校學生的家庭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甚至有些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自己不去關心孩子的成長。家庭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子女的行為,家庭的和睦、家長的肯定可以讓學生形成陽光、活潑、熱情的性格,家庭的不完整、家長否定的教育方式會使學生養成自卑、叛逆、孤獨的心理,家庭教育在學生的成長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外部不良環境引起的安全隱患
信息時代,大學生活相對自由,學校無法做到將所有不良信息屏蔽。由于自媒體信息傳播具有及時性和共享性,學生把握不當,就會造成安全隱患。另外,技工院校學生心理的不完全成熟,抗誘惑能力差,自我調解能力弱,容易走向極端。
四、技工院校學生安全教育機制
(一)發動家庭、社會力量,強化安全教育深度
傳統的安全教育中已經涉及家庭和社會,但深度仍不夠,尤其是技工院校學生家庭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極度缺乏。
1.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
由于教育文化水平的不同,多數家庭的父母自我安全意識不強,缺乏安全知識,無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因此,家長必須增強安全意識,以身作則。學校可開設安全知識講堂,供家長和學生共同學習。在對待“問題”學生上,學校應保持與家長聯系,與其同步進行,讓家長參與到學生安全教育上來。
2.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深度合作
學校必須尋求社會各單位的幫助,如公安、消防、街道、媒體等,借助他們的力量,可組織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安全防范與應急能力。進小區、街道分發安全宣傳單,邀請消防警官組織消防演練,請公安警察傳授學生防身技能等。
(二)立足于學生,發揮學生主體性
以往學生安全教育機制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這種被動接受對安全知識的吸收效果不明顯、掌握程度不深。學生既是被保護的主體,也是保護的主體,因此,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營造安全文化,增加學生安全意識
采用多種吸引學生的方式,將學生安全文化滲透到校園的各個角落。設置安全指示牌,張貼安全預防宣傳畫,布置班級安全宣傳墻,積極開展學生安全知識討論,使學生具備“關注安全”的安全意識。
2.調整組織框架,組建學生安全教育團隊
傳統的校園安全管理體系中,只是將學生作為安全的小分隊,以檢查、巡邏等方式為主來維護學生安全。這樣,只是發動了部分學生力量,無法將安全宣傳覆蓋到全體學生。因此,需要在安全教育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組建學生安全教育團隊,持續開展安全教育主題活動,了解學生需求。以學生帶動學生,以個別帶動群體,使學生自行養成安全行為習慣。
(三)改善教育模式,適應需求變更
傳統的學生安全教育機制一般是靜態模式,難以適用于不斷變更的時代。因此,需要破舊立新,建立動態的、鮮明的、與時俱進的學生安全防范與應急教育機制。
1.制定必修學分,開設安全課程
部分高校已經將安全教育課程列為大學生基礎必修課,主要分為課堂教學和安全實訓兩部分。雖有技工院校將安全教育納入課堂,但大多是請實訓教師講授實訓安全知識,很少開設專業的安全教學課程。為了更好、更全面地普及安全知識,學校需開設專業化的安全教學課堂,制定必修學分,聘請專業教師,科學普及安全知識。
2.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安全體驗空間”
每個學生的學習類型不同,一般分為“聽覺型”“視覺型”“動覺型”,現在的大多數學生是屬于“動覺型”,需要采用實踐活動來培養安全防范與應急能力。多數校園對于安全實踐演練都存在較大困難,普通的演練,如消防演練,尚且還能做到,但應對突發事件的演習就很少了。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3D技術,構建“安全體驗空間”,可分為盜搶騙空間、交通安全空間、消防安全空間、社會治安空間、科學防疫空間、自然災害空間等,每個空間又可分為多種模式,讓學生可直觀體驗各種安全空間,掌握安全行為知識。
3.借助互聯網,建立“互聯網+安全教育”機制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學校要將互聯網與學生安全教育進行深度融合,提高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效率,符合時代要求。首先,搭建“流行”平臺,促進自主學習。例如注冊抖音賬號或微信公眾號,學校可利用該平臺傳授系統化、全面化的學生安全知識體系,以短視頻的形式展示,緩解學生長時間學習的抵觸心理。其次,建立互動機制,實現“雙贏”局面。學生可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安全隱患、對學生安全管理的意見以及對安全知識的看法,通過平臺向有關部門反饋,有關部門可在平臺上予以答復,及時進行處理,形成師生互動氛圍。學生對安全教育的反饋可改善學生安全教育機制,學校也可觀察學生對安全知識的掌握情況,調整傳授形式、內容,使信息相互流通,促進了學生安全教育機制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技工院校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使得學生安全防范與應急教育工作更加困難,其教育機制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根本上排除安全隱患,確保學生安全,保障校園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志榮.高校大學生校園安全教育的路徑與實踐探索[J].教育探索,2018(9):55-56.
[2]徐世國.淺析大學校園安全隱患及對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0):130.
[3]江廷言.新形勢下高校安全工作探微[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27(4):94-96.
[4]楊婧.新形勢下中職學生安全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思考[J].職業教育,2018,17(23):59-61.
[5]覃紅.“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安全教育探析[J].新媒體思政,2019(600):73-75.
[6]韓芳.內蒙古中小學教育安全管理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