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凡 向丹丹* 鄭穎欣 高明慧 陳施敏 李 強
(1.湖北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湖北黃石 435002;2.湖北省監利縣周老嘴鎮周溝學校 湖北荊州 433305)
近幾年來,國家教育部陸續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多個文件,其中都提到了教育改革與信息化教學之間的關系。順應當前教育信息化的大方向,我國正依托信息技術改革教學模式,使其逐漸從傳統的教師課堂授課模式轉變為具有時代特征的信息化教學模式。
通過對不同學校、年級和專業的455名大學生從學習方式、“雨課堂”的使用情況、“雨課堂”的學習效果、信息化教學效果等多維度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作為已經形成個人學習風格的學習者,更偏向于自主學習而不是以往傳統的教師授課式學習,如圖1所示。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度降低,大多以應付考試為學習目的,導致他們在課堂上的存在感不強、與教師的互動性較弱。為此,本文開展基于“雨課堂”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特點分析,將兩者有效融合,構建基于“雨課堂”的信息化教學模式。

圖1 學習方式比例
1.“雨課堂”平臺的優點。
(2)學習內容定制化,能提高學習效率。“雨課堂”為師生打造了一個線上智慧教室,班級里的學習內容是教師針對授課對象的普遍性學習、認知風格,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制作、發布的。學生可在課前觀看課件,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從而更好地投入課堂學習。教師發布的學習內容,學生能隨時隨地重復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在課前,教師可以查看學生利用“不懂”功能選擇的對課件內容存在疑惑的地方,鼓勵學生通過“投稿”功能具體描述不懂的內容,適當修改教學計劃,更合理、有側重地對知識點進行講解。
(3)提高學生出勤率,增加課堂活躍度。調查發現,有68.32%的學生認為“雨課堂”教學能提高出勤率,有50.5%的學生對“雨課堂”掃碼簽到這一技術表示肯定。掃描二維碼簽到能減少班級上課的點名時間,雖然可能會出現由于外界干擾而錯過簽到或代簽的現象,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有效解決考勤數據的統計問題。同時,教師在課件中添加隨堂練習題,讓學生課上答題,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習趣味,從而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4)彈幕式教學,能增強師生互動。調查發現,有55.45%的學生對“雨課堂”彈幕交流表示肯定,認為其增強了師生互動。彈幕交流能讓學生及時把自己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分享給教師和同學。同時,彈幕交流這一功能增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學生可以通過彈幕相互分享自己對當前學習內容的第一感受;教師也能從學生發布的彈幕中體會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整講課的節奏。
(5)線上學習,能及時反饋數據。在傳統的教師課堂授課模式中,課前預習、課后練習這兩大板塊所需的反饋周期較長、耗時耗力,不能讓教師快速、有效地了解班級的整體學習情況。“雨課堂”能智能化統計學生的預習、復習情況及習題錯誤情況,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學生可及時了解未能掌握的知識點,回顧學習內容,查缺補漏,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習效率,節省學習時間。
2.“雨課堂”平臺的不足。調查發現,“雨課堂”在目前的教學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
(1)受網絡影響大,卡頓現象嚴重。“雨課堂”這一平臺要求在教室有網絡的條件下使用,網絡的穩定性對課堂教學效果影響極大。學生在電腦上只能通過網頁參與“雨課堂”,沒有客戶端,容易造成觀看信號不穩定。如果在課堂上播放課件出現卡頓、延遲等問題,學生就必須自行翻動。因此,后臺服務器需要進一步優化,減少延遲、卡頓現象。
(2)習題不方便作答,答案判斷不夠準確。在完成題目時,部分學生認為主觀題不好作答,就不做。且教師提供的解析不夠清楚。有時,學生答填空題會因為標點符號的問題,被判為錯誤。因此,填空題的答案設置應更有彈性。
(3)學習資源建設不充分。在現有功能的基礎上,教師應當建立學生自己的素材庫。同時,現有的學習資源形式太過單一,只能提供課件供學生線上學習,而不能下載。因此,教師在現有的討論區外還應開設一個大型論壇,供學習此類課程或更大范圍的學生互相交流、討論學習心得。學生通過與班級以外的學生互動,將擴大接觸范圍,拓寬學習視角。
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帶給高職院校學生新的就業機會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挑戰,新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人才競爭更加激烈,各行各業要求更加精細化,如在網上購買一臺電腦,需要技術人員維護平臺、客服溝通、廠家發貨、物流運輸、快遞員精準送貨、售后服務等一系列人才,隨著電商的發展崗位也日新月異,社會對人才的培育需要有較強的業務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較強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嚴謹的工作作風等。
1.定義。信息化教學模式在許多學者眼中不盡相同。苑永波[1]主要強調依靠外界的技術手段支持。南國農[2]先生則強調在現代教學理論和教學思想指導下開展教學活動。鐘志賢[3]將信息技術和理論思想結合起來定義信息化教學模式。
對當前的信息化環境,馬竹根[4]提出了一種基于移動終端支持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金靜[5]提出了基于“雨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王秀珍[6]提出了基于“雨課堂”的智慧教學模式。這些觀點都表明,在信息化環境中,新的教學模式出現了。
2.特點。通過對以上不同的觀點、不同信息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建構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信息化教學模式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師生角色關系的轉變。傳統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及主體都是教師。隨著社會對學生能力要求的改變,現在的教學活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掌舵人、學生學習的助力器,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能自主建構知識框架,而不只是接受外界刺激,被動地學習知識。
(2)營造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信息化教學要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展開,要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多重交互,提高教學效率。現在有以MOOC為代表的眾多開放的教育資源可供教師使用。教師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越性,營造合適的學習環境,方便教學者教學,幫助學習者學習。信息化教學將信息技術與課程相整合,在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進行情境創設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想、思考。在遇到問題時,學生能通過信息化平臺與網絡專家、教師、同學進行研究、探討,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在上述信息化教學模式中,各位學者的偏向各有不同,有的側重于技術的支持,有的側重于教學理論的應用。本文探討的信息化教學模式重點在于教學過程的全覆蓋,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一起。
基于“雨課堂”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在現代教學思想和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和實現教學目標,聯系“雨課堂”的教學實踐,利用“雨課堂”現有功能,將教與學過程中的各要點及教學活動進程結合,形成穩定的結構形式,實現課前設計、課堂參與、課后反饋三步走的新型信息化教學模型,如圖2所示。
教師應結合信息化教學工具,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調整教學形式。數據顯示,近42%的學生希望教學形式是師生互動討論式學習。這是當前信息化教學條件下的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
1.課前。學生課前通過教師推送的預習課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預習。教師除發布預習資料外,還應加入學習大綱和學習目標。預習的課件資料內容難度要偏低,內容不宜過多。教師通過發布課件資源,提醒學生學習,并通過查看學習數據,了解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調整教學設計中知識點講解的側重點。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應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問題環境,引導學生發現、思考、探索問題。

圖2 基于“雨課堂”的信息化教學模型
2.課內。課堂開始前,學生要通過掃碼簽到。教師要和學生討論創設的情境內容,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討論中穿插講授教學內容更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投影儀應和手機同步播放課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打開彈幕,讓學生積極交流。彈幕能即時、直觀地反映學生當前的想法,還可以讓學生的疑問及時獲得解答,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生學完一個或兩個小的知識點后,教師可以設置題目,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回答,了解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3.課后。在課后,學生可以通過反復查看“雨課堂”中的教學課件,鞏固學習不易理解的知識點,并復習回顧其他知識點。同時,學生可以在“雨課堂”的討論區與教師及同學針對有關課程學習的內容進行交流、討論,解答疑問;針對教學情況進行反饋,供教師進行調整。教師應當分層次、分難度布置課后習題,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自我檢測,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完成習題的情況調整教學內容,添加相應的習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及時調整下一次的教學設計。
在基于“雨課堂”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將更加多面化。教師將“雨課堂”中的學習數據加入評價指標,結合學生考勤情況、觀看學習資料情況、隨堂測試情況、參與討論情況、反饋問題情況等多個方面,擴大對學生的考核評價范圍。
問卷調查發現,基于“雨課堂”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成效表現在以下方面。
1.學生學習效率提高。調查發現,87.13%的學生對“雨課堂”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這一觀點表示贊同。在基于“雨課堂”的信息化教學中,學生充分利用信息化環境在線完成學習內容,能保證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高效率,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會更加深刻。
2.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加。調查發現,81.2%的學生表示使用“雨課堂”的信息化教學能使課堂氣氛更加積極、活躍。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通過彈幕交流、問題回答、課堂分組、隨機選人等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氣氛,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數據的反饋也能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動力。
本文提出了基于“雨課堂”的信息化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為當前的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實現了教學的數字化、智慧化[7-8]:一是在時空限制上,教師通過線上學習工具的使用,使學習資源更好地被學生利用;二是在教學形式上,教師不僅要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而且要通過創新教學設計,讓課堂更生動,讓學生在課堂上更積極、主動;三是在信息反饋上,教師可以通過把學生學習的各種數據都記錄下來,得到全景式的教學數據,也可以通過學生在平臺上提出的有關教學內容的疑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教學模式推動了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讓學生在提高學習主動性的同時,發展了各個方面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