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萍
標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下面所指的標題特指英語文本的標題,屬于狹義標題的范疇。標題是一個完整語篇不可分割的部分,全文都是圍繞標題謀篇布局的。假如把語篇比作一條龍,標題則是龍的眼睛。因此,給語篇加標題就是“畫龍點睛”。標題有其特有類型、模式和旨趣。從內容上分,標題可分為兩大類,即描述性標題和懸念性標題。描述性標題一般以陳述句形式表達,如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2 Section A閱讀文本的題目From Shy Girl to Pop Star。懸念性標題則通常以疑問句的形式來呈現,如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1 Section B閱讀文本的題目How Can You Become a Successful Learner。從標題入手,所有教學活動緊緊圍繞標題展開,有助于學生整體理解和把握文本內容,優化他們的思維模式,提高其獲取知識的能力及閱讀能力。但在平時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對標題的處理還存在一些問題。
在英語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無視標題的存在,對其置之不理,直接從文本正文部分開始進行閱讀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必然會嚴重影響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效能,更談不上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當然,在日常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教師忽視文本標題,對標題進行“蜻蜓點水”式解讀。如有位教師對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Section B的閱讀文本標題 Who’s Got Talent? 的解讀為:“Who’s”here is short for“who has”.So“Who has Got Talent?”means“Who has Talent?”就其實質而言,只能算是讀標題或對標題進行簡單的解釋而已,這種所謂的標題解讀其實只是走過場,形式主義而已。
隨著教研活動的深入開展,部分教師對標題解讀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實踐,但大多還停留在“字面層次”,屬于表層解讀,對利用標題進一步探究寫作意圖方面還有待加強。如上文提到的文本標題Who’s Got Talent?,在讀后階段,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質疑標題: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達人?是文本中提到的那些“編造事實,博得同情”而獲得“達人”稱號的人嗎?
那么,如何避免以上問題,更好地利用標題開啟學生的閱讀思維之門呢?
為了充分展現標題在閱讀教學中的魅力,教師可以通過“問”標題、“解”標題、“選”標題、“擬”標題和“改”標題等策略,開啟學生的閱讀思維之門,提高其英語閱讀的有效性。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里所謂的提問標題即對所讀的英語文本標題或標題中的關鍵詞進行提問。在備課時,教師要進行有目的、多角度的設問,或引導學生自己設問。通過設問,不僅能教授部分新詞,還能達到透過標題預測文本內容的目的。
1.巧用標題,教師設問——培養“整體”思維
在中考閱卷中不難發現,選擇合適的標題和主旨大意是正確率較低的題型。究其原因,學生沒有準確把握文章的脈絡和主旨。標題往往最能體現文本的主旨。指導學生充分挖掘標題內涵有助于他們預測文本內容,理清文本結構,深刻理解主題,從而培養其整體思維。教師可針對標題設疑置問,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其關注閱讀內容,以便進行有效的閱讀。
2.圍繞標題,學生自問——提高“質疑”思維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要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例如,在講授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12 Section B的閱讀文本A Weekend to Remember時,教師嘗試讓學生圍繞文本標題,小組合作提出問題。以下問題是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最后達成共識的問題鏈(見圖1、2):

圖1

圖2
對文本標題進行提問,不僅體現了文本與內容的關系,而且體現了學生與標題間的質疑關系,使學生自問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也更貼近文本內容,有助于他們理解文本,激活潛在的問題意識和“質疑”思維,從而提高文本閱讀的有效性。
文本標題有“描述性”和“懸念性”之分,所以在解讀標題時,也可以這兩方面作為切入點:一是從描述性內容入手,解讀文本標題中的“顯性”內容;二是從懸念性內容入手,解讀文本標題中的“隱性”內涵(高蓓莉 2017)。
1.關注內容,巧解標題——培養“靈敏”思維
描述性標題里一般包含 who,when,where,what,how等顯性內容。因此,在提問標題的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速讀有關細節,通過解答標題活動全面理解文本內容。如在講授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6 Section A An Accidental Invention的閱讀文本時,教師引領學生帶著問題What was the invention?When was it invented?Whom was it invented by?How was it invented by accident?Where was it spread to?搜索細節,使學生在尋求答案的同時全面、細致地理解了整篇文本的要點和重點,培養思維的靈敏性。
2.抓關鍵詞,妙解標題——培養“發散”思維
關鍵詞指能集中表達作者寫作意圖的重點詞匯。對關鍵詞進行必要的探究,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文本脈絡,掌握文本整體內容和文本特征。所以,教師要善抓標題中的“中心詞”或“修飾詞”,達到便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目的。如在講授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5 Section B Beauty in Common Things的閱讀文本時,可將標題作為切入口,以文本內容為依托,圍繞標題中的beauty和common兩個修飾詞展開。閱讀本標題,即可讓讀者產生眾多的聯想(見圖3、4):

圖3

圖4
為了考查學生對整篇閱讀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各類英語試卷中往往會設置以下問題: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Which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學生普遍反映此類題型失分較多。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教材的一些閱讀文本沒有標題,個別需要選擇標題。以七年級(下)和九年級SectionA閱讀文本為例,作如下對比(見表1):

表1
1.熟悉內容,巧選標題——培養“概括”思維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5 Section B的閱讀文本為例,學生通過插圖就能猜測出“Maybe the passage is about the elephants.”(見圖5),再通過快速閱讀,找到每段的中心句,熟悉文本的主要內容,培養概括思維。學生基本能快速、準確地選出標題——Let’s Save the Elephants!(見圖6)

圖5

圖6
2.感悟意圖,妙選標題——培養“深度”思維
在講授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5SectionB的閱讀文本時,教師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和作者寫作意圖的基礎上,擬一個恰當的標題。有一組學生經過討論給出了這樣一個標題 :Mickey Mouse,a famous symbol in American culture,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通過此活動,學生的深度思維被激發,也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內在涵義。
以八年級的閱讀文本為例,作如下對比(見表 2):

表2
針對無標題的閱讀文本,教師可引導學生以理解文本“主要內容”和領會作者“寫作意圖”為切入點,通過概括提煉,巧妙擬出恰當的標題。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深度解讀文本,而且能促進他們創新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1.理解內容,巧擬標題——培養“概括”思維
標題是文本之“眼”,是對文本的高度提煉、概括和濃縮。好的標題往往能折射出文本內容概要,使讀者從文“眼”中探究到整篇文本的精華部分(宋穎超 2016)。文本標題不能“以偏概全”,要充分體現標題所具有的特征。在講授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3 Section B的閱讀文本時,教師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擬一個恰當的標題。有學生擬出標題: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此標題具有一定的懸念性,能引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同時也體現了標題的其他三大特性,即概括性、針對性和醒目性。在深入研究文本內容后,學生對“文體相符”感悟頗深。
2.領會意圖,妙擬標題——培養“逆向”思維
有些文本無法根據內容擬出合適的標題,而要以文本作者的寫作意圖為切入口,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的深層內涵。如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10 Section B的閱讀文本是通過女孩兒勞拉(Laura)的故事,探討青少年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給出了相關專家羅伯特·亨特(Robert Hunt)的建議。教師要求學生在領會寫作意圖的基礎上,結合主題大意及篇章結構擬出一個合理的標題。有學生擬出標題:How can teenagers solve their problems?貼切且合理。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關注“自上而下”(即從“標題”到“文本”)的演繹發散過程,那么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逐漸滲透“自下而上”(即從“文本”到“標題”)的歸納概括的過程,自然也會讓學生慢慢領悟,甚至逐漸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修改標題就是在原文本標題的基礎上,運用“增刪、調序和替換”等手段形成新標題,達到挖掘標題中蘊含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為我所用的目的(雷成清 2017)。在讀后階段,通過修改標題,為學生搭建“支架”,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從而領悟文本寫法。根據標題的結構成分,可將標題的兩大要素(標題的中心詞和修飾詞)作為切入點,進行創造性修改標題。
1.換關鍵詞,巧改標題——培養“發散”思維
在大量輸入后,學生對標題內涵和文本框架結構等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此時,創設一定的條件讓其修改標題的部分要素,能夠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在講授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5 Section B的閱讀文本時,教師讓學生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選擇最佳標題——Let’s Save the Elephants!然后搭建框架,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梳理細節,深度理解文本,并以小組為單位復述文本。接著,教師挖空標題——Let’s Save the______!讓學生填空。于是,學生有了新的個性化創意標題:Let’s Save the Pandas!Let’s Save the Sharks!Let’s Save the Tigers!等。這樣,就實現了從閱讀到寫作的過渡,達到了以讀促寫的目標,還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換修飾詞,妙改標題——培養“靈敏”思維
通過替換“修飾詞”對文本標題進行修改,也是一種比較明智的做法。如對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6 Section A的閱讀文本中的標題An Accidental Invention作挖空處理后,呈現“_______Invention”。經過七、八年級的長期訓練,學生對做這種題型積累了充足的經驗,于是,他們發揮創新思維,脫口而出創意標題:An interesting Invention,A useful Invention,A meaningful Invention等。接著,要求學生利用框架結構,模仿原有的閱讀文本進行寫作輸出,實現以讀促寫。
由此可見,學生只有理解和熟悉文本的主要內涵,理解和體會文本的內在邏輯關系,對文本的表達方式有了基本認知后,才能創新、修改生成新標題,并緊扣新標題進行構思、選材和謀篇布局等,更好地圍繞新標題實現以讀促寫。
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重視標題對閱讀的吸引功能和指引功能,幫助學生養成從標題入手的閱讀習慣,做到從整體上把握全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要縮短標題與文本的間距,深度解讀標題,實現高效閱讀,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