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民 范朝燕
摘要:學習是建構知識的過程,同時又伴隨學習能力的提升。實現對課程知識的深刻理解與整體把握,是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大學生用已有的學習認知與學習經驗進行課程學習,普遍存在學習淺層化的問題,需要更新學習認知,掌握課程知識建構的基本方法。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主動教給學生有結構的知識,還要幫助學生完善學習思維方式,提高課程知識建構的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 課程學習 知識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5-0153-02
形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課程知識的整體把握,是建構性學習的基本目標,也是深層次學習和問題研究的需要。課程知識學習淺層化,是大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實問題。從學習實踐來看,許多大學生甚至是考試成績很好的學生,也沒有達到課程學習要求,原因是大學生已有的學習認知、經驗與方法,還不能適應大學的課程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建構課程知識,另一方面還要幫助學生完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認知,不斷提高課程知識建構的能力。建構性學習理論生動地揭示了人們獲取知識的內化與生成過程,用這種理論指導大學生課程學習,對學生更新課程學習認知、提高學習與問題研究能力、完善思維方式與改進學習評價,都會帶來良好的效果。
一、課程知識建構的認識基礎
如何建構課程知識,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大學生學習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如果大學生沿用中學階段的學習認知與學習經驗開始大學課程的學習,學習中難免會遇到認識困惑與方法不當的問題。建構課程知識,既要熟悉建構性學習的基本特征,還要了解知識獲取和生成的基本過程。
(一)課程知識建構的知識背景
課程學習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既包括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知識,也包括相關領域的知識及一般的經驗背景。學習是通過新舊知識與經驗之間雙向和反復的相互作用實現的,是一個不斷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知識體系,并不斷形成新的認知與經驗的過程。面對新的課程知識,大學生憑借已有的學習經驗,通過思維和判斷,形成某種理解、解釋和記憶,知識掌握的準確性會受到限制,因此,那些學習基礎差、相關知識缺乏的學生,學習新課程就更加吃力。一些相對生疏的課程,由于知識建構的基礎薄弱,雖然有教師的講解與幫助,學習起來同樣困難。作為知識背景的原有的知識面和學習觀,會影響學習者對知識的加工與理解程度;因此,大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一定要注重完善自己的知識背景,拓展學習知識面,學會知識鏈接,以適應掌握新知識的需要。
(二)建構性學習的學習特征
1.為理解而學習
建構性學習認為,深刻理解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思維和探究能力。一般意義上的學習可能是記住了一些概念、原理與結論,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雖然能夠進行簡單運用或者應付考試,但由于缺乏深刻理解,知識獲得的層次會受到限制。建構性學習則強調對知識形成深刻理解,學習者要切入某個知識主題或者課程核心思想,并對這些內容做出明確的辨別、合理的推論,以及自己的解釋與判斷,并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具有一定復雜性的問題,這種要求無疑加大了課程學習難度。因此,學習者要養成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促成問題深層次理解,善于利用學習資源,發現新的學習知識點,誘導學習向深層次發展。
2.整體把握課程知識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習者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或探究實際問題,真正的問題往往不能憑借一個或幾個知識點就能夠解決,這就要求學習者必須首先做到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知識。在課程學習中,大學生不能滿足于對概念、原理、結論等內容的機械掌握,孤立、零散地學習知識,而應以基本概念與原理為核心,將所學知識的不同章節聯系起來,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經驗鏈接起來,促成知識的結構化,實現知識掌握的系統化與整體化,最終培養起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問題解決中學習
傳統教學包括學和做兩個過程,首先是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知識,再就是通過練習讓學生去嘗試解決問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強調“在問題解決中學習”,注重教學情境的設計,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有思考價值和有意義的問題,通過教學引導和與學生交流互動,在探究中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尋求和利用更多的學習資源,將學習問題拓寬拓深。學生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分析思考、查閱資料、討論交流等活動,形成自己的假設與解決方案,就可以構建起相應的知識經驗與技能。通過問題解決,學生還可以深刻地理解相應概念、原理,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結構。
(三)課程知識建構的基本過程
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與知識積累,是通過新舊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同化與順應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發生變化的兩種方式。所謂同化,就是學習者將接收的信息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實現認知結構量的擴充與積累。正是因為同化作用的發生,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不僅得到豐富與擴展,還得以更新、改造與重建,認知結構這種質的改變就是順應,這才是體現學習目的的關鍵。順應以同化為前提,離開順應同化也難以最終完成。同化與順應的統一,實現了知識的外部輸入與內部生成,學習者最終才有了新的認識、觀點與方法。傳統學習觀念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取前人總結出來的知識經驗,只關心知識如何被同化,即怎樣去理解,以及怎樣記憶和運用,很少關注通過順應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知識經驗,也就出現了學習淺層化的問題。由于順應被忽視,學習也就變成了“半拉子”工程,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被扼殺,學習局限于接受知識,難以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知識遷移能力與問題研究能力較弱。
二、課程知識建構的方法選擇
大學生同時學習多門課程,而且每一門課程都存在大量的概念與相應的結論,對接受和建構新知識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轉變學習認知,采用建構主義的學習策略,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以分類的方式建構基本知識點體系
學習總是從掌握基本知識點開始,基本知識點又是新知識建構的基礎。新的課程知識在記憶中的狀態不是無序和孤立的,而是彼此聯系的,因此,學習中我們必須學會對學習材料進行加工,使之建立起某種聯系,以促進理解,記憶起來也更加容易。分類是知識加工的基本方法,它可以將那些零散孤立的知識,綜合歸納到一起,使之建立起一定的聯系,這種加工過的知識同化速度快,而且能夠促成最有效的記憶。知識點的學習存有漏洞和掌握上的不準確,也容易導致考試中的失分。分類的方式與反復的理解,是知識掌握準確的有效方法。具體的做法是,以章節為單位將那些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集中起來或在教材中標記出來,然后集中識記,在反復的學習中再通過不斷地過濾與篩選,對那些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進行重點學習,這樣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
(二)以結構化的方式構建課程知識體系
結構化學習,是指在學習過程和目標上有明確的結構,即有高度組織和學習目標的學習,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習效率與系統掌握所學知識。學習存在盲目性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弱點。學習的主動性來自學習策劃,也就是學習方法的選擇。每一位學習者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將學習或復習的內容很好地組織起來,學習就會變得更為容易——這就是結構化學習。結構化學習可以從兩個方面把握。首先,結構化的學習時間,就是定出課程學習的時間表,將學習的內容合理地分配到一定的時間表中,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實現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計劃可以使整個學習過程變得緊張而有序。其次,結構化的學習內容,就是將所學知識按照一定方式組織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有一定內在聯系的系統整體。每一門課程的各個章節之間都有其內在的聯系,我們就要利用這種聯系組織學習。結構化的學習提綱在學習中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容易從一種知識找到與其相關聯的知識,學習目標十分清晰,也能較快地實現知識整體把握。在課程學習的最后階段,還可以列出由概念、結論、原理、現象等組成的知識提綱,把學習內容轉變為這種概要性的知識點,也會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三)局部建構與整體建構相結合
所謂局部建構,就是以章節為單位建構課程知識,這種選擇主要是由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學習特點決定的。在課堂學習中,教師通過介紹知識背景、創設問題情境和解讀知識形成過程,來幫助我們理解、接受和同化新知識,然后再通過階段性的學習總結和復習,加快知識同化速度,提升知識掌握水平。如果沒有教師的幫助,受到個人理解能力的限制,知識接受和同化的速度與程度都會下降。因此,為促成知識聯系和更有效的理解,我們有必要以章編為單位組織學習,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一章的知識點并列出學習提綱,從章節局部建構再到課程整體建構,就能達到“書越讀越薄”的目的。知識的掌握與內化是一個漸進的反復提高的過程。我們所講的熟能生巧,就是強調重復學習在深化知識掌握與知識建構中的作用。所謂整體建構,就是指一門課程知識的建構。整體建構建立在局部建構的基礎上,不是局部建構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實現一個更高的學習目標與層次,把握概念、理論之間更復雜的聯系,將所學知識與一定的情境和問題解決相結合,深化學習效果,促進能力形成與學習遷移,形成學科觀點與方法,就是整體建構的學習要求。
(四)充分發揮具體學習方法在課程知識建構中的積極作用
提高學習能力,大學生要養成兩種好的學習習慣。首先,善于思考。思考是學習的根本方法,也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它可以有效地促進理解與輔助記憶,貫通知識聯系,也是知識同化與順應的有效手段。其次,學會加工學習材料。對學習材料進行加工,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需要,通過整合將學習內容有序化、系統化與結構化,使所學知識容易被記憶、保持和提取。
參考文獻:
[1]李琦,陳廣宇,李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知識觀[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9).
[2]張海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實踐反思[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