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杰 程明遠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肝硬化疾病診斷中生化檢驗的臨床價值。方法:病例樣本為2017年3月-2018年12月時間段我院收治的48例肝硬化患者,將其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我院健康體檢人員48例作為對照組,兩組均行生化檢驗,研究比較組間各項生化檢驗指標。結果:評估組間白蛋白、膽堿酯酶、直接膽紅素、γ-谷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總蛋白、丙氨酸轉氨酶等生化檢驗指標,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肝臟代謝異常是肝硬化患者主要病理特征,其生化指標與健康人群存在較大差異,可利用生化檢驗實現對肝硬化的有效診斷。
【關鍵詞】生化檢驗;肝硬化;診斷
【中圖分類號】R575.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065-01
肝硬化屬臨床發病率較高的慢性疾病,主要致病原因為肝臟細胞壞死或損傷,患者肝臟血液循環路徑發生變化,產生肝小葉結構,如未能及時有效治療可導致繼發性感染、肝腹水甚至肝癌[1]。肝硬化發病初期無典型臨床癥狀,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處于肝硬化晚期或合并肝癌,治療難度較大。早期開展肝細胞合成代謝功能指標及肝細胞損傷程度等生化項目的檢驗對肝硬化治療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1年時間內收治共計48例該疾病患者資料的研究分析,重點探討生化檢驗的實際臨床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7年3月為本次研究起始時間,2018年12月為本次研究終止時間,研究樣本數量共計48例,全部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臨床診斷標準,將其作為研究組,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范圍為40-68歲,年齡均值為(55.83±6.24)歲,病程時間最低為4個月,最高為5年,均值計算結果為(2.82±1.07)年,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6例,病毒性肝硬化患者22例。選取同期我院健康體檢人員48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范圍為44-69歲,年齡均值為(55.89±6.27)歲,基線資料組間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研究組患者及對照組健康體檢人員行肝功能、血常規、尿常規、免疫機能等常規項目檢驗,如患者伴有肝腹水,行穿刺腹水檢查,如患者伴有門脈高壓,行纖維內鏡或X線檢查。兩組人員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5ml靜脈血,妥善無菌保存,血液樣本離心3min,轉速為3000r/min,完成血清分離后利用我院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生化檢驗。
1.3評價標準
評估組間白蛋白、膽堿酯酶、直接膽紅素、γ-谷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總蛋白、丙氨酸轉氨酶等生化檢驗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計量資料為生化檢驗指標(-x±s),檢驗方法為t,為確保數據分析計算結果準確,采用SPSS23.0軟件計算各類數據,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2 結果
評估組間生化檢驗指標,研究組患者白蛋白為(21.1±2.6)g/L,膽堿酯酶為(2379.6±779.4)U/L,直接膽紅素為(37.2±9.1)μmol/L,γ-谷氨酰轉肽酶為(177.2±21.5)U/L,堿性磷酸酶為(181.5±23.4)U/L,谷草轉氨酶(96.2±13.1)U/L,總膽紅素(86.4±8.7)μmol/L,總蛋白為(59.1±7.7)μmol/L,丙氨酸轉氨酶為(57.1±10.4)U/L。
對照組患者白蛋白為(42.5±5.3)g/L,膽堿酯酶為(7241.8±2179.6)U/L,直接膽紅素為(3.5±0.7)μmol/L,γ-谷氨酰轉肽酶為(18.3±6.5)U/L,堿性磷酸酶為(75.2±10.4)U/L,谷草轉氨酶(15.6±2.1)U/L,總膽紅素(11.3±4.5)μmol/L,總蛋白為(73.9±9.2)μmol/L,丙氨酸轉氨酶為(15.1±2.6)U/L。研究組患者總蛋白、白蛋白、膽堿酯酶指標低于對照組,直接膽紅素、γ-谷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丙氨酸轉氨酶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肝硬化無特異性,臨床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主要包括酒精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硬化等類型,發病初期患者體內激素指標紊亂,可表現為腹脹、乏力、便秘等癥狀,無典型臨床表現,早期確診率較低,為此患者需在產生上述癥狀后及時至正規醫療機構行健康體檢,通過生化檢驗確定患病情況。
本次研究數據顯示,研究組患者各項生化檢驗指標與對照組差異顯著,提示生化檢驗在肝硬化診斷中價值突出。生化檢驗是臨床多種疾病的常規檢驗手段,主要是利用生物或化學的方法對人體進行檢驗。本次研究中總蛋白、白蛋白、膽堿酯酶可反映出人體肝細胞合成及代謝功能,肝硬化患者受病情影響,上述指標顯著降低。谷草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均屬于反映肝細胞受損程度的指標,肝硬化患者肝細胞壞死,谷草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含量顯著升高[2]。總膽紅素與直接膽紅素能夠反映肝臟解毒能力及排泄能力,可用于檢測肝硬化患者病情進展。γ-谷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可反映出人體膽汁淤積情況,肝硬化患者指標升高,可將其作為診斷肝硬化的主要指標。
由此可知,肝硬化行生化檢驗診斷臨床價值突出,值得全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清泉.前白蛋白、白蛋白、總膽紅素、總膽汁酸及膽堿酯酶在肝臟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7,12(12):120-122.
[2] 陳良云,朱躍紅,衣展華等.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中性粒細胞比值聯合檢測在肝硬化細菌性腹水診治中的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8,22(12):2114-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