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園園
摘 要:高空拋物問題一直是社區治理的一個難題?!睹穹ǖ淝謾嘭熑尉帲ú莅福罚ㄈ螌徸h稿)規定了高空拋物中物業服務企業的安全保障義務及對應的侵權責任,這一規定有利于高空拋物問題的制度性、根本性解決。本文在肯定該制度意義的前提下,對制度的內容及相應責任進行討論,以明確該制度的具體適用。
關鍵詞:高空拋物;物業服務企業;侵權責任;制度
一、制度概述
近年來,以廣東深圳“好來居案”為代表的一系列高空拋物案件嚴重危害了公共安全,并引起了社會的密切關注,其中無法確定拋物人時物業服務企業的責任承擔問題引發了廣泛討論。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边@一規定明確了在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時的責任承擔主體為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但對爭議頗大的物業服務企業的責任問題并未涉及,立法的缺失使得這一問題在司法實踐的爭議愈發嚴重。
值得慶幸的是,最新公布的《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三次審議稿)第1030條第2款明確了高空拋物問題物業服務企業責任的相關規定,“建筑物管理人應當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規定情形的發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這一規定明確了高空拋物案件中物業服務企業的安全保障義務,解決了司法實踐中物業服務企業是否應承擔相應責任的爭議,對解決城市高空拋物問題具有深刻意義。
二、制度意義
(一)強化對受害人的救濟
高空墜物會對受害人身體造成嚴重損害,導致其殘疾甚至失去生命。同時,受害人需要承擔高昂的手術費、醫療費等,對于大多數受害人而言,這份重壓是難以承受的。在無法確定直接侵權人的情況下,法院對可能加害人承擔補償責任的判決往往因為得不到可能加害人的認可而難以執行。例如,“濟南菜板案”可能加害的15家建筑物使用人一直沒有執行法院的終審判決,受害人的損失遲遲無法得到救濟。即使可以確定加害人,不少加害人無法承受數額巨大的損害賠償的情況也經常發生。此時,物業服務企業作為明確的第三方,相對于個人而言,具有更強的經濟實力,由其支付一定賠償,有助于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強化對受害人的救濟。結合我國商業保險制度不夠發達的現狀,引入物業服務企業的安全保障義務,有利于解決這一兩難現狀,并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提供方法。
(二)倒逼物業加強管理,尋找侵權人,維護公共安全
“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如此規定會倒逼物業服務企業,加強小區管理。為避免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物業服務企業會采取相應措施避免高空拋物情況的發生,即使發生高空拋物案件,物業服務企業也會積極配合,尋找侵權人。這一制度規定,可以敦促物業服務企業重視高空拋物問題,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避免高空拋物的發生,最終維護公共安全與社會穩定。
(三)推進高空拋物問題的社會化、保險化進程
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學界對該問題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解決高空拋物的最佳辦法是將其納入社會立法、保險制度。刑事責任與商業保險的結合,有助于落實對侵權人的懲罰與對受害人的賠償。明確物業服務企業的責任,有利于推動其購買高空拋物險、創設專項基金、完善社會保障等多項措施的開展,以便在出現相關問題后,有效補償受害人的損失,從根本上解決高空拋物問題。
三、制度構建
(一)安全保障義務的性質
關于物業服務業企業的安全保障義務,來源有二:一為法定義務,即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7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7條以及《物業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等,物業服務企業承擔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安全保障義務;二為約定義務,即依據業主與物業服務企業簽訂的物業服務合同,約定的物業服務企業的相關義務。王利明教授認為,物業服務企業的安全保障義務應屬于法定義務。也有學者認為,安全保障義務的合同性質不應忽略。對于業主來說,兩種義務并存,二者之間的關系為:法律規定的安全保障義務是法律對物業公司提出的最低行為要求,但并不排除合同雙方通過物業服務合同作出一些特別的、高于法律法規的標準的約定。在高空拋物造成業主損害的情形下,無論是約定還是法定義務,均可以提供相應的請求權基礎;但在造成非業主損害的情形下,僅能依據《侵權責任法》第37條請求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筆者認為,在《侵權責任法》的框架內,應將侵權保障義務理解為物業服務企業的法定義務,這更有利于實現對業主之外的受害者的全面保護。
(二)安全保障義務的內容
物業服務企業的責任認定關鍵在于,明確物業服務企業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對此,學界存在不同觀點。張新寶教授認為,安全保障義務的內容有硬件方面的義務和軟件方面的義務兩方面,硬件包括相應設施和管理人員,軟件包括相應的告示、措施和環境營造等。楊立新教授則將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行為分為四種具體類型,從設施設備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服務管理違反安全保障義務、兒童違反安全保障義務、防范制止侵權行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構建安全保障義務的具體內容。王利明教授認為,物業服務企業的義務內容包括保護、警示和防護三方面,而對于其是否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判定,應綜合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損害的來源、侵害的強度以及損害預防的能力等多種因素,綜合加以判斷。
筆者認為,安全保障義務內容的確定應在不同案件中具體討論。法律只能框架性地規定大致的安全保障措施,如設置安保設施、警示告知等,具體操作方式要在不同案件中予以認定,不同地區、不同小區以及不同的物業費所對應的安全保障措施應有不同。
(三)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
物業服務企業未履行必要的安全保障義務而造成他人損害,且主觀具有過錯的,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肚謾嘭熑畏ā返?7條第2款規定:“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p>
高空拋物案件大部分情況下屬于上述第2款規定的情形,即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但高空拋物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很多案件無法確定具體加害的第三人。針對這一現象,法律規定由可能加害人承擔補償義務,以對受害人損失進行填補。在這種情形下,高空拋物案件中物業服務企業的責任是否適用第2款的規定承擔補充責任,存在爭議。
筆者認為,無法確定拋物人的高空拋物案件中物業服務企業不應承擔補充責任,理由有二:其一,承擔補充責任的前提是可以確定造成損害的第三人,并確定由其承擔侵權責任,但在高空拋物案件中,無法確定直接侵權的第三人,可能加害人承擔的是補償義務而不是侵權責任;其二,適用補充責任意味著,沒有過錯的可能加害人要承擔第一順位的補償義務,而具有過錯的安全保障義務人則承擔第二順位的補充責任,且補充責任人還可向補償義務人追償,這一安排明顯不符合社會公眾的樸素認知與正義觀。故在高空拋物案件中,有過錯的物業服務企業不應適用補充責任的規定。
如果認為物業服務企業不應承擔補充責任,那么對高空拋物案件中物業服務企業責任性質的分擔應回歸一般的侵權責任分析。高空拋物問題符合按份責任的適用情形,即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第三人與物業服務企業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損害,且按份責任中任一責任主體在承擔了自己份額的賠償責任后,即從損害賠償等侵權責任關系中解脫出來,不會對其他主體產生連帶關系或追償權。故第三人無法確定亦不影響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的承擔,安全保障義務人僅需承擔其過錯范圍內的侵權責任。
參考文獻:
[1]王利明.論高樓拋物致人損害責任的完善[J].法學雜志,2020(1):1-9,17.
[2]周仲生.從物業公司義務性質視角論物業公司安全保障義務[J].法制與社會,2019(15):50-51.
[3]陳長福.物業公司安全保障義務研究——以第三人侵害業主權利為切入點[J].法治論叢(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8(6):46-51.
[4]張新寶,唐青林.經營者對服務場所的安全保障義務[J].法學研究,2003(3):79-92.
[5]楊立新.論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及其責任[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24-35.
[6]賈韶琦.高空拋物致人損害侵權責任規則的設計——對侵權責任編(草案三審稿)第一千零三十條的審視[J].法治社會,2019(6):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