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哲明



摘 要:基于東北大學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獲得的相關數據,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參與環保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顯示,較高的環保態度、環保意識和豐富的環保知識將對大學生的環保行為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另外,所在城市規模對大學生的環保行為也會產生間接影響,它主要是通過影響大學生的環保知識,進而影響環保行為。本文最后為培養大學生良好環保行為提出了三點建議。
關鍵詞:環保;影響因素;路徑分析;大學生
一、引言
目前,環保問題已然成為全世界的一個重要問題。政府越來越關注環境問題,大學生參與環保也開始成為時代的潮流。國內學者從大學生環保教育路徑[1]、大學生環境價值觀對環保行為的影響[2]、大學生環境行為特征及影響因素[3]、大學生環保意識現狀[4]、大學生生態環保行為特點及提升對策[5]等方面對大學生的參與環保行為進行研究。有很多研究者進行過公眾環保行為方面的調查研究,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公眾環境意識和環保行為等方面的狀況,但是少有具體的解決措施和方法。基于前人研究基礎上,本文對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研究,將分析居住城市規模、環保知識、環保態度、環保意識等方面因素對大學生環保行為的影響和影響的強弱程度,并提出提高大學生環保行為的解決方案,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目前,對于環保行為的影響因素較為常見也被廣泛認可的是環保態度。根據Fishben & Ajzen[6]提出的合理行動理論,意圖是影響人的行為的重要因素,而態度又是影響意圖的兩個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態度對人的行為有重要影響。而佩因羅德[7]認為,態度影響行為,具體的態度會預言具體的行為。此外,根據認知方面的理論,人對于環保的認知和意識,以及對環保相關知識的了解,也會對環保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基于以上心理學分析,可以認為環保方面的知識、環保意識及環保態度是影響環保行為的重要因素。
除了以上源于心理學的分析,有一些學者也將一些社會學的理論知識引入環保行為的研究中。例如Hines等人[8]通過對128篇環境行為相關文獻的元分析,將影響環保行為的因素分為三類,并指出人口學因素也是影響環保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居住地、城市規模等。基于對之前有關文獻的閱讀,本研究認為,城市規模也可能對于環保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本文嘗試對我國大學生參與環保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希望從多個角度深入挖掘出影響因素,在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參與環保行為方面提出實用的參考建議。
三、研究假設與研究模型
(一)研究假設
依據大學生環保行為概念模型中的研究變量及其路徑關系,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假設如下:
1.環保態度與環保行為關系假設
根據Fishben & Ajzen[6]提出的合理行動理論,人的行為由其意圖決定,而意圖的兩個決定因素中包括態度,因此,人的態度與主觀性是一致的。而佩因羅德[7]認為,態度影響行為,具體的態度會預言具體的行為,即環保態度會直接影響環保行為。此外,認知方面的理論表明,環保意識對于環保行為也有著一定影響。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設1、假設2:
H1:環保態度對環保行為有顯著影響。大學生環保態度越強,則其環保行為越頻繁。
H2:環保意識對環保行為有顯著影響。大學生環保意識越強,則其環保行為越頻繁。
2.人口學因素與環保行為關系假設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環保行為與多個人口學因素和社會學因素都有關系。而基于常識,城市規模通常對于環保知識的了解有一定影響。例如,久住上海的大學生熟悉垃圾分類的知識大概率會高于其他地區的學生。而根據心理學的認知理論,環保知識對于環保行為顯然會產生影響。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設3及其子假設:
H3:環保知識對于大學生環保行為具有顯著影響。
H3a:城市規模對于大學生環保知識具有顯著影響。
(二)研究模型
基于對于文獻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城市規模、環保知識、環保態度、環保意識四個作為影響大學生環保行為的變量。其中,環保意識、環保態度作為影響大學生環保行為的自變量,城市規模作為影響環保知識的自變量,環保知識作為城市規模和環保行為之間的插入變量。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四、數據來源和分析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次研究通過線上的方式,向東北大學在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共發放294份,實際回收290份,回收率為98.6%。其中有效問卷共277份,有效回收94.2%。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比例統計如下:
性別比例:男生為98人,占樣本的35.4%,女生為179人,占樣本的64.6%。
在校大學生的年級比例:大一學生為48人,占樣本的17.3%;大二學生為92人,占樣本的33.2%;大三學生為110人,占樣本的39.7%,大四學生為27人,占樣本的9.8%。
區域分布比例:華東地區為65人,占23.5%;華北及東北地區為67人,占24.2%。華中及華南為81人,占29.2%;西北地區為21人,占7.6%;西南地區為43人,占15.5%。
居住城市規模比例:住在一線城市的占12%,住在二線城市的占36%,住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占52%。
(二)分析方法
1.可靠性分析
本文采用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檢驗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一般情況下,Cronbach值大于0.7時,可認為數據可靠性較高,Cronbach值小于0.5時,則認為數據可靠性不足,數據測量表應調整甚至重新設計。
2.因子分析
本文以因子分析的方法作為檢驗量表及數據的基礎,使用巴特利球形檢驗以及KMO值對各量表數據進行檢驗,以因子分析驗證各量表的結構效度。
3.路徑分析
基于環保知識這一插入變量,本文通過路徑分析,分析城市規模,環保知識以及環保行為之間的關系。
五、實證結果
(一)大學生環保行為量表的效度分析
本文使用SPSS24.0統計軟件對大學生環保行為量表使用Bartlett值和球形檢驗。一般認為統計值大于0.9為顯著,非常適合因子分析。0.7以上為適中,0.5以下為不合格。大學生環保行為量表的數據驗證結果如表1所示。
表1的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環保行為態度量表的值為0.857,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1115.20,自由度為91,顯著性水平為0.000,小于0.05,達到了顯著水平,該量表適合做因子分析。
本文基于SPSS軟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大學生環保行為量表進行因子分析,經過最大方差法的旋轉,將所有數據提取出四個公因子,符合本研究設置的環保知識、環保意識、環保態度和環保行為四個維度。總方差解釋圖及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如表2、表3所示。
從表2和表3的結果可以知道,經過旋轉后得到了四個因子,即環保知識、環保態度、環保行為和環保意識。可見,這四個維度14道題組成的大學生環保行為量表的結構效度較好。
(二)大學生環保行為量表的信度分析
本文基于SPSS軟件,對大學生環保行為量表開展內部一致性系數信度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各個量表的信度均在0.5以上,總體信度為0.740,可認為大學生環保行為量表的可信度良好。
(三)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使用SPSS軟件,對環保行為量表的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環保知識整體平均值為3.469 3,可見大學生對環保知識有一定了解:環保態度整體平均值為4.040 6,由此可知大學生在態度上對環保還是比較認可的:環保行為的平均值為3.176 9,可以認為大學生的環保行為并不顯著:環保意識的平均值為3.711 1,由此可知大學生有較好的環保意識。
(四)路徑分析
在提出假設時,本研究認為,影響大學生環保行為的可能因素包括環保態度、環保意識、環保知識以及居住城市。其中,大學生所居住的城市規模可以通過影響環保知識,進而影響環保行為。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構造了相關模型,對四個因素分別進行了路徑分析。
1.環保態度與環保行為
構造相關結構模型,對環保態度對環保行為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
通過對P值的檢驗,很容易得出環保態度與環保行為之間的顯著路徑成立。由圖2的路徑系數可知,環保態度對于環保行為的總體影響為0.32。具體結果如表6所示。
由路徑分析的結果得知,城市規模既可以直接影響環保行為,也可以以影響環保知識的方式間接影響環保行為。其中,城市規模對于研究環保行為的直接影響并不顯著,其通過環境知識間接影響環保行為,因此可以認為假設3和假設3a均是成立的。
六、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在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基于大學生的環保行為量表以及收集的數據分析了環保態度、環保意識、城市規模、環保知識等因素對環保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環保態度對于環保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兩者呈正相關關系:環保意識的強弱對于環保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城市規模可以通過對環保知識的影響,間接影響環保行為。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本文得到如下提升大學生環保行為的方法。首先,加大對大學生環保知識的普及力度。環保知識也是影響環保行為的基本因素,因此,了解環保相關知識是極為有必要的。學校可以定期開辦與環保有關講座或是課程,向學生普及環保知識,以幫助他們提高環保行為的頻率。其次,加強對大學生的環保意識的培養。有時大學生也許了解環保,也愿意為環保出一份力,但由于環保意識不足,常常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已經不環保了。因此,學校可以通過貼標語、開講座等宣傳方式,不斷強化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此,重視引導大學生環保的態度。既然環保態度會直接影響他們的環保行為,那就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引導他們,培養大學生對于環保的積極態度。例如,學校可以開展一些類似植樹的志愿活動,將環保與榮譽掛鉤,如參加幾次植樹等志愿者活動可以得到某個榮譽稱號等,來激勵大學生的環保態度。
參考文獻:
[1]石慶會,董國文.高等院校環保教育路徑的探究與分析[J].環境教育,2019(6):50-52.
[2]瞿思嘉.大學生參與網絡環保游戲對環保行為的影響:環境價值觀及環保自我擔當的中介作用[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
[3]鐘順清,葉小倩,申秀英.大學生環境行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6):70-74.
[4]李玉蓉,金永春,崔耀陽.徐州大學生環保意識現狀及創新性傳播方式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12):22-23.
[5]李瀅三南,閆國東,吳英德,等.上海市大學生生態環保行為特點及提升對策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6(6):197-199.
[6]Fishbein M, AjzenI.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Reading, MA,USA:Addison-Wesley,1975.
[7]佩因羅德.社會心理學[M].1981,35-38.
[8]Hines J M, Hungerford H R,Tomera 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Pro -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 Analysi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