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數字化發展的原因和動力
金融數字化,需要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再到金融層面來看此發展方向背后的原因和動力。當前全球經濟金融處于重要的歷史轉折點,遭遇了更多的挑戰。IMF總裁3月23日聲明,對于下一步全球經濟衰退的程度有更加不好的預期。國際金融協會近期報告, 也進一步調低了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
從國內來看,在這次疫情沖擊之前,我國實際上已經面臨潛在的增長率下行壓力。 眾所周知,經濟增長的源泉包括要素積累和技術進步。過去支撐經濟高增長的要素環境已經發生了一些逆轉。所以當前面臨的問題既有疫情對需求層面的影響和沖擊,也有對供給層面的影響。疫情期間并沒有出現2009年那樣嚴重的通貨緊縮, 說明物價水平的變化給供給側也帶來了沖擊和影響,當前既有短期影響,又有中長期影響,實際上已經出現長期停滯的跡象。在人口老齡化、負利率等一系列現象的背景下,如果按照連續兩個季度出現經濟負增長來衡量經濟衰退, 那么現在衰退的概率是很高的,可能到2020年第三季度末或第四季度,才慢慢走出低谷。但是,多數人認為這一輪從衰退走向所謂大蕭條應該不會出現1929年或2008年左右那樣的情況。那么對于趨向于蕭條的狀況, 要解決長期與短期壓力,能夠做些什么?近期大家探討得很多,但更多是從需求側來討論問題。 從長遠來看,應從以下幾個層面來著手。
第一,中國與全球其他經濟體相比,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巨國經濟體,它存在的要素結構、生產主體、 消費主體及交易環節的復雜性是前所未有的。以數字化為主線推動市場化改革,在這樣一個巨國經濟體中它仍然有巨大的活力,這種影響可以從微觀的產業組織層面、中觀的社會分工層面以及宏觀運行層面都充分體現出來。
第二, 貨幣金融政策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不僅僅是短期適度寬松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促進價格信號的均衡與穩定。除此之外還有企業部門的活力修復。 同樣以數字化的視角來看, 從近期ICT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可以看到,為企業端客戶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已經成為公司業績的重要增長點。所以企業部門整體上需要活力修復,數字化是其中一個切入點。
第三,內需得重振。無論是新基建還是新消費,都與數字化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新基建里面有大量數字化的基礎設施。 新消費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依靠消費金融的問題, 因為消費金融只是短期化的,更為重要的是要改善消費環境,增加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尤其是提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加其邊際消費傾向。未來的解決措施,在各個層面都可以找出數字化在其中的線索。
二、金融體系的數字化變革趨勢
從產業的角度來講,金融數字化有三大路徑值得關注:一是新興的數字經濟模式,從過去的互聯網電商到現在各種各樣的基于非接觸時代線上化的數字經濟模式,它是全新的;二是傳統的第一、第二產業,也需要進行數字化的改造;三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數字化機遇帶給我們的展望方向。
金融談數字化,談非接觸,談金融科技,不僅僅是應對短期疫情挑戰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面臨的經濟發展環境在發生變化,過去高增長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而未來要應對經濟下行的挑戰,所以從金融的角度來講就要適應這種變化。那么適應經濟數字化,從過去的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一直延續過來,這樣的變革,供給端有來自于技術、市場、競爭、監管等一系列的促進要素;需求側方面,產業與分工模式、企業與消費者偏好也都在發生種種變化。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的金融科技規劃,已經確定了新的金融科技發展的頂層設計,避免互聯網金融時代的一哄而上。此時發展金融科技,主要有10個方面的要點,即人才、技術、數據、場景、資本、產業、監管、政策、硬件和文化,每一個領域都可以做一個重要的主題,進行深入分析。特別是人才,從經濟到金融,在本次疫情中可以看到金融科技的應用能力及數字化的程度是不斷提升的。籠統地講疫情對于金融體系的沖擊,其或許會呈現三方面的變革趨勢。
第一,會更加重視數據的優化與標準化。利用大數據方法來解決信息不對稱,更重要的是為數字化時代奠定重要的生產要素積累。當然可以看到有不同的現象,一方面個人數據前所未有地被激發了出來,尤其是應對疫情的這種特殊條件,使前期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一些原則變得略有寬松。因為公共部門和企業部門為了應對疫情, 更深入地積累和運用了個人的信息數據。與此同時,企業端的數據還有非常大的不足之處。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過去積累了海量數據,但數據的優化、標準化和準確性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所以在新的條件下,數字化最重要的是先把數據生產要素做好。
第二,金融行業進一步擁抱這些新技術,推動線上化、移動化、智能化。這也是形成共識的。
第三,新技術難以單兵突進,無論是在經濟層面、社會治理層面,還是金融層面。除此之外,離不開制度規則的合理、透明、規范,僅僅靠技術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近期有很多相關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學數字金融中心一項研究認為數字信貸發展水平每增長1%,疫情對經營的沖擊將減少2.57%。如果越來越多的銀行突破技術瓶頸, 如數字信貸、線上業務、非接觸業務等,那么疫情對于企業經營的影響力將會有所降低。
三、金融機構的數字化業務創新
在抗疫過程中, 在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中,數字化業務發生了以下值得關注的地方。
(一)非接觸與零接觸服務
這次疫情所帶來的非接觸金融服務的理念與實踐,在未來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此影響其實來自于供給端和需求端。供給端方面,技術、市場、競爭、監管與政策都在推動。需求端特別需要注意兩類客戶:一類是過去存在一定程度的數字鴻溝的中老年客戶, 在疫情壓力下,這部分客戶對線上渠道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另一類是過去高度依賴線下的高凈值客戶,包括企業端的客戶,其對于線上數字化的接受程度也在提升。這種需求習慣性的改變,對未來倒逼金融機構業務轉型的影響是深遠的。
(二)支持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
大量的數字化、金融科技的創新都是支持和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對于改善中小微企業的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實際上它的作用仍然有限,因為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是經濟周期問題,是訂單、市場、財稅等問題,即便給它加了杠桿,也只是延續它退出市場的時間,所以要客觀認識這一點。
(三)金融服務供給的多渠道、多視角協同
1.過去沒有疫情沖擊時,大量機構在進行金融科技多渠道、多部門的布局,但是在不同渠道、不同部門之間缺乏協同,甚至存在內部競爭。而這次面對疫情突如其來的挑戰,越來越多的機構也開始面向客戶需求,反過來整合自己的不同渠道、不同部門,圍繞客戶的需求及時改進服務。
2.更重視B端業務,基于供應鏈、貿易鏈、產業鏈等的產融結合式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利用新技術來緩解原有的產業鏈金融的痛點,另一方面尋找平臺合作,尋找最佳場景。客觀來看也存在一些“新瓶裝舊酒”的現象,并沒有解決原有產業鏈金融問題,主要還是依靠核心企業授信這樣一個基礎性的業務模式。
3.存在全新的風控壓力,特別是對于那些沒有線上業務, 或者線上業務發展有限,金融科技積累有限的銀行來說,遭遇的這種非接觸金融服務時代的風控壓力就越來越突出。
4.金融機構自身的數字化能力需要提升,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簡單地開發線上產品,而是對其經營文化理念、運營能力、組織架構等全方位的再造。一些機構數字化接受程度非常高,但也有大量的中小機構,在數字化運營方面還有很多不足。
(四)非融資性服務
非融資性服務創新加速, 包括支付清算、風險管理、投資與財富管理等。這些變化有的是短期性的,有的在中長期內會進一步延續,需要關注的是監管因素。金融科技的創新,特別是銀行金融科技創新離不開監管。 在特殊的疫情情況下,政策支持力度有所加大, 比如對于線上對公開戶方面,給予了短期支持,中長期內是疫情條件下給予的所謂的壓力測試與監管沙箱。疫情結束之后,相關的一些探索可能還會有所演進。
四、金融數字化發展的重點與方向
(一)金融行業主體的數字化問題
金融行業主體在新情況下會遭遇眾多的挑戰。 以銀行業為例,它會遭遇經濟周期、產業周期、監管周期、銀行周期、技術周期等一系列挑戰。在多種挑戰影響下, 未來必然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主體退出市場。以美國為例,2019年末,FDIC下的機構數量是5193家,相比1985年,有1300家左右機構出現了問題,其中有20%是破產退出市場,其余的是被并購重組。所以在經濟周期、產業周期、金融周期波動中, 會有大量機構退出市場,中國也會面臨這種挑戰。為應對這種挑戰,數字化轉型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著眼點, 因為不管怎樣,它在某種程度上會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強客戶服務能力。所以首先是行業主體的數字化問題。
(二)金融功能與業務的數字化問題
眾所周知, 金融科技的業務活動包括支付清算、融通資金、風險管理等,所有這些業務現在在數字化基礎上都發生了快速的轉型。與此同時,金融市場機制、 金融市場結構也存在數字化的傾向,它包括金融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交易模式、風險、定價等, 這些已經在理論前沿層面逐漸有了一些新突破。而這些新突破反過來會對創新前沿的業務帶來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像普惠金融服務,也是當前迫切需要利用數字化來補短板的領域。所以功能和業務也是一個重要方向。
(三)金融合作模式與生態的數字化
如何進一步推動金融合作模式與生態的數字化變革,提升線上線下融合,服務于所有平臺和生態參與者的能力,是金融數字化的一個重要的著力點。
(四)金融監管與金融安全的數字化
這里包含不同層面,常規層面有監管、科技、合規科技的問題,一些重點環節有反洗錢、反恐等監管部門的關注點。特殊層面還有國家金融安全的問題,所有這些領域過去存在的監管力量不足、 監管成本過高、監管的精準性有限的難題,未來利用數字化與金融科技都可以緩解其中的一些矛盾。
(五)金融基礎設施的數字化
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委聯合印發的《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工作方案》對未來的影響深遠。因為現在經濟體系的新基建,談的是技術基礎設施,金融基礎設施也需要討論新基建的問題, 主要包含各種各樣的支付清算組織和系統以及基礎征信系統,金融基礎設施的數字化也是重中之重。
(六)技術市場設施的數字化
什么叫技術市場設施? 巴塞爾委員會將金融科技分為支付清算、存貸款與資本籌集、投資管理和市場設施。投資管理是金融業務活動。市場設施是指技術類的市場設施, 它不具有金融屬性,更多的是以第三方合作或外包的形式和持牌金融機構建立起相關的一些聯系。技術市場設施的數字化也是未來的重中之重。所有的機構都是推動技術市場設施數字化的重要參與者。近期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行業部門,都在積極推動數字化背景下的金融標準化建設。比如全球法人機構的識別編碼體系,這是當前中國人民銀行相關部門重點推進的一項工作。全球有各種各樣的金融市場參與者,但是無論是跨行業角度還是跨境角度,一個機構和另外一個機構進行交易, 或者監管部門對相關的機構進行識別,都缺乏單一準確的身份認證,而這樣一個編碼可能會促使未來所有金融市場的參與者都有一個更清晰的身份,從而更有效地進行身份識別、盡職調查、風險判斷,這些都是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七)金融文化、軟實力的數字化
近年來企業的ESG等指標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金融領域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 為什么要強調金融文化的數字化呢?因為文化如果在金融領域缺失,在數字化背景下有可能放大,形成金融文化陷阱,它導致技術向惡而不是技術向善。
總而言之,疫情正把過去面臨的大趨勢進一步加速,未來面對經濟社會方面的挑戰,應該說推動金融數字化的轉型與發展,既是適應我們所服務的實體經濟的一些變化,又是自身在未來更加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的著眼點。
(責任編輯:李丹;校對:盧艷茹)
DOI:10.16620/j.cnki.jrjy.2020.04.001
收稿日期:2020-07-16
作者簡介:楊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科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院長、金融科技50人論壇學術委員等。主要研究方向為宏觀金融與政策、金融市場、金融科技、支付清算等。
①本文為作者在“‘非接觸銀行服務的創新與發展——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在線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經作者認可和授權,本刊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