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 要】中職教育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但部分學生由于受到家庭、學生、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各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引路人,中職教師應發揮教師的作用,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將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有效策略展開探究,以為提升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水平提供思路。
【關鍵詞】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策略
隨著社會的轉型,就業競爭與壓力的加劇,一些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普及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其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防范意識,幫助他們提高自我意識、人際溝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熟練的職業技能,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一、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首先,一些中職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部分學校雖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詢站,但并未設立專門的負責人,在班級中也沒有設立心理互助小組,這就表示學校、教師與班級之間的聯動機制不夠健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調節。其次,家庭在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沒有發揮作用,由于部分中職學生的叛逆心理與部分家長對學生的期望過高,導致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親子關系不和諧,雙方不懂得怎樣進行溝通,這對學生的性格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還有一部分家長過度溺愛學生,這也導致中職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更加放縱自己,從而引發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二、促進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
(一)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優化課堂教學
應重視中職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增強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有針對性地為中職學生滲透心理健康知識,優化課堂教學,并建立健全硬件設施,面向全體學生增加心理健康素質拓展等活動,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和調控自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吃透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同時深入了解班級學生身心實際狀況與發展需求,重視其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提升教學指向性。在心理教育課堂,應克服單純的“灌輸式”講解、“連環性”提問、“空洞化”說教和“無效式”例證,應創新教育教學手段,將心理健康知識寓于中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充分激發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自主思考“如何快速適應新環境和進行角色轉換”“如何提升處理危機的能力”等問題,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閃光點,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爭取用較少的時間取得最佳的效果,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收獲。
(二)完善學校工作體系,緩解心理問題
應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健全學校、教師與班級之間的聯動機制,幫助中職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在中職學習,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詢室,同時配齊專業心理導師,引導學生合理發泄和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并定期對全體學生進行普查,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實施輔導。還應經常組織多彩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與個性品質,例如,在新學年的開端開展以“愛,從這里起航”為主題的心育活動,在校內開展“夸夸我的好同伴”和“夸夸我的好同事”征文活動,鼓勵師生共同參與進來,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讓愛縈繞校園,凝聚全校師生的心。與此同時,還應在班級內設立心理互助小組,遵循自愿原則,由心理互助小組的學生及時關注全班同學的心理動態,輔導班主任或心理教師開展好本班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助學生成長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也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這就要求教師在了解中職學生心理的同時了解學生家長的心理,建立家校溝通機制,創建家長與任課教師之間、家長與心理輔導專家之間、家長與家長的溝通群,也可以利用網絡交流平臺公布學校心理健康活動,讓家長帶著問題尋找答案,積極配合、吐露心聲,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部分中職學生來自農村,與父母見面和溝通的機會較少,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應引導他們用平等的方式進行溝通,讓家長有效給予學生心理疏導和安慰,不斷提升家長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準,鼓勵換位思考,使他們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從而保證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還比如,就“升學與就業”問題,部分中職學生存在就業壓力,而這也是使其與父母無法有效溝通的重要因素,此時學校可以分別針對學生和家長進行“升學和就業輔導”與“職業講解”,讓學生正確處理升學與就業問題。
綜上所述,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配合與努力。作為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應努力促成學校、教師、家庭三方面的融合,通過有效的措施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用積極的態度和創新的精神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真正實現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巧.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與教育策略研究[J].才智,2019(27).
[2]莫曉冬.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