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小桉
摘要:ARCS動機模式是美國約翰·凱勒教授(John Keller)創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他認為注意、關聯、信心和滿足,是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在初中英語單元復習教學中正確運用ARCS動機模式來科學構建課堂教學,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復習課變得生動有趣,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有效學習。
關鍵詞:ARCS動機模式;初中英語;單元復習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26-0131-02
2011年《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要求:英語課程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優化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一定的文化意識,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心理學認為:學習者的動機水平是學習的重要因素,學生能否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美國約翰·凱勒(John Keller)教授于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一種新型教學模式——ARCS學習動機模式。該模式由注意、關聯、信心和滿足四個層面構成。圍繞這四個層面,通過一系列教學設計就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習者的有效學習。
1.ARCS動機模式的內涵
“ARCS”是Attention、Relevance、Confidence、Satisfaction這個四個單詞的首字母。Attention是注意,指教師通過教學設計來吸引并維持學生注意力,喚起注意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前提和首要因素;Relevance是關聯,指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知識背景,個人需求和生活經驗之間產生聯系,進而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活動能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Confidence是信心,指幫助學生建立明確的目標和可接受的成就榜樣,增強其學習信心,維持他們對成功的渴望;Satisfaction是滿足,即讓學生對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和成就感到滿意。滿足感是維持學習者持久動機的重要條件。“ARCS”四個因素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2.ARCS模式在初中英語復習教學中的運用
英語單元復習課程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一環。它通過概括、歸納等方式幫助學生整理知識,查漏補缺、加強記憶、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楊劍梅2018)。傳統復習課以教師講解和習題操練為主,比較枯燥,學生容易厭倦。如果把ARCS動機模式運用于單元復習教學,那么教學效果會得改觀,復習課也能變得精彩有趣。本文將以初中英語7BUnit4的單元復習課為例,對ARCS動機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及實效進行具體闡述。
2.1 注意策略的運用。注意策略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設計出新穎的課件,來為喚起學生的注意做準備。它包括三個方面:知覺喚醒、探究激活和多變性。
知覺喚醒最先應在上課導入階段進行。根據課文特點,我采用了視頻導入:播放電影“爸爸去哪兒之動物園”的片花,并配以英文版歌曲“Dad,where are you going?”通過歡快活潑的音樂和生動有趣的畫面對視、聽覺的產生刺激,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又重新聚焦到課堂,引起對學習內容的關注,產生了參與課堂學習的意識。
探究激活要以教材為主要內容,參照實際生活和周圍環境,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使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在導入后,我問了三個與學生真實的興趣和經歷相關的問題:“Do you like visiting the zoo?”“Which animals do you like to see in the zoo?Why?”和“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animals in Sunshine Zoo?”讓學生采用頭腦風暴法來展開回答。這些問題,打開了學生的記憶之門,激活了他們的知識體系,啟發誘導學生對后面的學習內容產生探究的欲望。
教學持續一段時間后會產生知覺疲勞。此時,應選擇一些新穎的材料并對教學形式作相應的變化來繼續保持學生的注意。在本課中,我使用了多種教學材料,如:電影、聲音、圖片、實物等;教學形式有:看圖填空、實景模擬、聽力訓練、對話問答、寫邀請信等,還設計了“捉迷藏”等游戲來滿足學生感官需求,維持對學習的興趣。
2.2 關聯性策略的運用。關聯性策略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為學生確定適合的目標,然后創設較真實的情景,提供相關素材要與學生的舊知識、個人需求和生活經驗相匹配。它包括三個方面:熟悉化、目標定向、動機匹配。
在復習了問路路和指路表達法后,我設計了2個任務:一是根據本市地圖,2人一組討論設計“旅游后從動物園回家”的路線。這個教學目標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提升,學生要脫離書本、展開想象,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形成新思維。二是實景游戲:把教室當作城市,劃分成多個街區,以走廊為街道、馬路或河流、橋梁,標上名字,設置紅綠燈。學生分別扮演問路和指路的角色,找到藏在教室某處的兩個“寶盒”。這個實景游戲讓學生的視線不再局限于前方平面,而是從屏幕移下來進入到了現實生活,以“身臨其境”的視角去學習和體驗立體空間的方位感。在活動中,學生們把舊知識變為自己新經驗來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又獲得新知識,再到實踐中檢驗、消化和吸收,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效果非常好。
復習Task版塊時,我設計的活動是:學校舉行開放日,學生要寫一封邀請信邀請外校老師來參觀并提供出行線路和交通方式。在這個環節,學生要在頭腦中想象真實的生活場景,并依靠經驗,把抽象的知識變成具體可行的措施來指導別人的活動,這對他們來講是一個挑戰,但也激發起了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寫完邀請信后,再請學生上臺對照地圖進行解說,把習得的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結,獲得共鳴,生成新知識。
2.3 自信心策略。自信來自有意義的成功,有意義的成功來自戰勝困難后的心理感受。維果茨基認為:在學生實際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有一個最近發展區。教師要在這個發展區,通過設置多元的成就水平,小梯度地引導學生掌握所學的新知識,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完成學習任務,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信心包括三個方面:期待成功、挑戰情景、歸因方式。
在復習語法時,我采用點—線—面—塊的方法,從簡到繁,從易到難,逐級提高任務難度,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需求,幫助學生獲得自信。
首先是“點”。先復習最基本的單詞,然后是較容易的方位短語和同義詞組。目的是給學生提供簡單任務,使其能容易地完成,獲得一定的成功體驗,建立自信。
其次是“線”。先是遣詞造句,再就課文內容問答。這個環節對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所以采用雙人合作的形式來開展學習,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培養自信。
然后是“面”。此處學習的難度再次提高。要求學生多人合作,完成“從動物園到家”的路線設計。多人合作可以集思廣益、優勢互補,更容易完成挑戰,發展自信。
最后是“塊”。這是難度最高的挑戰性任務,需要把知識綜合運用起來,調動全方位感官去完成任務。在“奪寶奇兵”的游戲和“寫邀請信”環節中,學生不僅需要看、聽、說,還需要走動、觸摸、打聽、尋找、思考和判斷。這樣,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被調動起來,當他們戰勝困難,完成的那一刻,成功的喜悅達到高潮,強化了自信。
此外,我還總結了Think more,ask more,try more的學習方法來告訴學生:成功在歸因善思、勤問、多練,要求他們在今后要堅持做到“知行合一”。
2.4 滿足策略。滿足感是學習者獲得了與期望效果相符合的學習成果后產生的積極的心理感受。獲得滿足感可以增強學習信心,持續激發學習動機滿足包括強化反饋、內外獎勵、認知評價。
在教學中,我采用“及時鼓勵、合理表揚、適當獎勵、婉轉建議”的激勵方式來強化積極的學習結果,生成形成性評價,使學生獲得外在滿足感。對于答對問題的學生,我提高聲調、以贊許的語氣進行表揚:Great!Good!Wonderful!Excellent!Clever!;對于沒有答對的學生,我以降低聲調、以委婉語氣說“Try again!”“Never mind.”進行鼓勵;對于完成任務的小組,要全班給予掌聲鼓勵;對于參與比賽獲勝的學生,評優積分榜上予以加分。
在布置家作時,我貫徹“學以致用”的理念、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則,設計靈活性題目,要求學生按實際能力來完成。如:以“邀請同學去家里做客”為內容錄制英語視頻,展示英文路線圖并對于路線、交通方式和標志性建筑進行解說。布置這種作業的好處是:沒有統一標準,完全因人而異,可以靈活把握;而且人人都可以“上鏡頭”來展現自我,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的機會,體現了公平的原則。這種作業不僅幫助學生把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于實際生活,還兼顧到各層次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滿足他們完成學習任務的愿望,幫助他們維持學習興趣、保護學習信心,獲得了內在滿足感。
在完成單元復習內容后,我依照“滿足策略”中認知評價的要求設計了一份自我評估表,讓學生對這節課自己的學習活動和結果做出評價,生成終結性評價。幫助學生了解學習中取得的進步,反思存在的不足,進一步獲得學習的動力。
實踐證明,“ARCS動機模式”為初中英語單元復習教學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新路。它操作性強,使用起來靈活方便,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探究知識的欲望,建立自信,激發了學習動機,增強了復習教學的效果。注意、關聯、信心、滿足這四個因素是“四位一體”的,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共同推進有效學習,最終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德俊,汪玲,李玲.ARCS動機設計模式[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5).
[2] 夏群.如何指導學生學好英語[J].基礎教育論壇,2012(22).
[3] 郭淑英.初中英語教學的幾點策略[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