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紹琍 宋雪 黎曉



[摘要]目的 探討“互聯網+”微信平臺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居家照護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9月我院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5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7例。對照組實施常規健康教育和電話隨訪,觀察組實施“互聯網+”微信平臺居家照護護理。比較兩組髖關節術后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髖關節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遵醫行為評分。結果 觀察組出院后1周,出院后1、3個月的髖關節術后相關知識掌握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1周,出院后1、3個月的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1周,出院后1、3個月的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遵醫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互聯網+”微信平臺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居家照護方面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改善患者的髖關節術后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提高髖關節功能評分和Barthel指數評分,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評分,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互聯網+”微信平臺;髖關節置換術;居家照護;Barthel指數;髖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73.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20)8(b)-024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ternet+″ WeChat platform in home care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8 to September 2019, 54 patients underwent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27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provided with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and telephone follow-up, an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rticipants were provided with ″Internet+″ WeChat platform home care. The patient′s understanding of relevant knowledge after hip surgery, hip function score, Barthel index score, and compliance behavior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relevant knowledge scores after hip surgery 1 week, 1 and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hip joint function scores 1 week, 1 and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Barthel index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 week, 1 and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ternet+″ WeChat platform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home care for patients performed with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which can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about relevant knowledge after hip surgery, increase the hip function score and Barthel index score, and improve patient compliance behavior score,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Internet+″ WeChat platform; Hip replacement; Home care; Barthel index; Hip function
髖關節置換術是骨科常見術式之一,主要通過手術將受損關節置換為關節假體,從而恢復關節的原有功能[1]。髖關節置換術已成為國內治療各種疾病造成髖關節毀損病變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手術治療需配合全面的術后護理以提高患者預后。調查研究也顯示,患者在手術出院后要配合功能鍛煉并預防并發癥的發生[2]。專家指出,患者術后通過患肢等長收縮訓練、持續被動活動練習、關節活動度訓練提高預后、減少并發癥、促進步行能力恢復。而患者因相關的康復訓練知識和技能掌握不足,使關節功能恢復受到影響[3]。院外延伸護理對患者出院后所實施有效護理,作為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得到較好的認可。本研究開展“互聯網+”微信平臺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居家照護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9月我院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5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7例。對照組中,男9例,女18例;年齡52~84歲,平均(66.88±7.64)歲;文化程度:中學及以下7例,大專及中專13例,本科及以上7例;置換位置:左側17例,右側10例。觀察組中,男9例,女18例;年齡51~78歲,平均(67.33±7.95)歲;文化程度:中學及以下8例,大專及中專12例,本科及以上7例;置換位置:左側18例,右側9例。兩組的性別、年齡、置換位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由各種原因導致關節功能障礙擬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②思維正常,能進行語言溝通,自愿參加本研究;③出院后能電話聯系,患者或照護者能使用微信,并可及時將微信內容傳達和接收。排除標準:①嚴重的慢性疾病及精神疾病且無法語言溝通者;②經檢查無法手術者;③曾經接觸過類似的研究者。
1.3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健康教育和電話隨訪,觀察組實施“互聯網+”微信平臺居家照護護理。
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指導管理,出院時發放科室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健康教育手冊》,分別于患者出院后1周、1個月、3個月進行電話、門診隨訪。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利用互聯網+微信平臺的居家照護,成立居家照護管理小組,由1名護士長和康復醫師、護士組成。每名組員均具5年以上骨科護理經驗,專業知識過硬、護理經驗豐富、溝通能力良好,具體方法如下。①住院期加強微信平臺居家照護重要性宣傳,取得患者及家屬理解與配合。②建立患者微信群,對患者及照護者進行微信相關知識培訓,保證出院前掌握微信使用方法,具備在微信群內接發文字、語言、圖片及視頻的能力。③定時更新微信平臺上髖關節置換術護理相關知識,搭建護患間溝通橋梁,對患者或照護者提出問題和咨詢互動答疑,并通過微信對患者個性化指導。健康教育包括。a.術后2~4周進行肌力訓練、關節活動范圍訓練、起床活動、上次活動、坐位、立位、步行、上下樓等練習。b.術后5~8周進行肌力抗阻力訓練、關節活動范圍訓練、負重與行走訓練、穿鞋襪訓練。c.并發癥的預防。出院后每周根據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在互聯網微信平臺上傳輸視頻和康復圖片內容。
1.4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觀察術后髖關節相關知識掌握情況;②觀察髖關節功能評分;③觀察Barthel指數評分;④觀察遵醫行為評分。
術后髖關節相關知識掌握情況[4]:根據患者基本情況,設置調查問卷,了解患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分值滿分為5分,全部掌握為5分,部分掌握為4分,不太了解為3分。髖關節功能評分[5]:采取Harris髖關節評分量表進行評分,包括疼痛、關節功能、活動度、畸形等,分值滿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
Barthel指數評分[6]:評價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分值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主要評價內容包括進食、洗澡、穿衣、平地行走等。遵醫行為評分[7]:自擬評價量表,分為功能鍛煉、堅持正確體位、患肢不完全負重、飲食富含鈣劑4個方面,每項分值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遵醫行為越好。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髖關節相關知識掌握評分的比較
兩組出院后1周,出院后1、3個月髖關節相關知識掌握度評分高于同組出院前1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1周,出院后1、3個月髖關節術后相關知識掌握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髖關節功能評分的比較
兩組出院后1周,出院后1、3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同組出院前1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1周,出院后1、3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術后不同時間Barthel指數評分的比較
兩組出院后1周,出院后1、3個月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同組出院前1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1周,出院后1、3個月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2.4兩組遵醫行為評分的比較
3討論
隨著社會老年化骨關節病的發病率將導致人工關節置換患者數逐年上升。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等骨科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它可有效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緩解疼痛、提高生活質量[8-10]。但髖關節置換術后患髖并不能馬上恢復到理想的功能狀態,要進行循序漸進的康復運動,出院在家恢復時如若不注意站位、坐位及簡單的生活方式,很容易發生髖痛、大腿痛,甚至是置換關節脫位、松動、假體周圍骨折、異位骨化等嚴重并發癥,而脫位最容易發生在術后3個月內[11-12]。通常在患者的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尚未恢復前,將髖關節擺放于不當位置時突然發生脫位,而這些都可通過居家照護的正確指導避免。
“互聯網+”微信平臺是順應當代護理需求發展的一種模式,網絡的快速發展使微信成為大多數人手機必備社交軟件,其交流便捷、操作簡單,可隨時隨地查閱信息,基于微信平臺對出院患者實施居家照護,將護理從院內病房延伸至院外家庭,微信隨訪以文字、圖片、視頻等直觀形式,將出院后健康教育內容快速、準確的傳輸到患者及照護者手機上,在不同時期教會他們掌握康復知識,隨時解答提出問題,了解患者需求及缺陷,滿足患者個性化、專業化康復指導需求,使其功能鍛煉效果最大化[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院后1周、出院后1、3個月髖關節術后相關知識掌握評分高于對照組,髖關節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遵醫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微信平臺居家照護不僅拉近護患間距離,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更有利于優化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提高遵醫行為和生活自理能力,促進關節的康復。
權威數據顯示,至2018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2.49億,占總人口的17.9%,比上年度提高0.6%。預計本世紀中葉,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5億,將占總人口35%左右。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中國現階段乃至21世紀的重要國情[15-16]。隨著老年化趨勢的加重,很多老年人易發生骨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或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率也隨之升高,2018年中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439 324臺。術后配合有計劃康復訓練,能最大程度地改善關節功能,矯正畸形和緩解疼痛,可早期下地活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在護士的健康教育下正確進行康復運動。老年人由于自身年齡、文化程度、認知能力等問題,傳統的文字形式健康教育很難真正讓患者掌握并運用。目前我國常用延續護理方式有電話回訪、信函、電子郵件、登門造訪等,但效果不佳并存在局限性。近些年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微信的普遍使用,基于微信公眾平臺髖關節置換術康復指導成為一種新的有效的護理方法。
綜上所述,“互聯網+”微信平臺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居家照護方面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改善髖關節術后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提高髖關節功能評分和Barthel指數評分,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評分,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周海燕,葉愛琴,尹雪.微信平臺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功能鍛煉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7,24(6):44-45.
[2]郭曉雨,李雪云.Mako機器人系統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傳統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配合比較[J].齊魯護理雜志, 2019,25(22):64-66.
[3]李雪民,趙麗萍,安然.體位管理聯合針對性護理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 25(22):83-86.
[4]藍四鳳.MDT模式下1例高齡髖關節置換合并多處壓瘡患者的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32):117-119.
[5]許大為.穴位貼敷聯合中醫護理干預改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胃腸功能效果分析[J].四川中醫,2019,37(11): 195-197.
[6]吳冬梅,劉秀彩,鄭春燕.多元化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髖關節功能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9,26(11):1561-1562.
[7]趙君,林伊明,戴倩,等.模擬居家護理干預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9, 26(11):41-42.
[8]王惟,付少麗,郭歡.延續性護理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9,26(11):35-37.
[9]董曉婕,魏葉紅,段曉情,等.高齡患者半髖關節置換術后跟蹤護理訓練的臨床效果觀察[J].浙江醫學,2019,41(20):2235-2237.
[10]陳秀紅,李嘉妹,許桂鳳.快速康復聯合優質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睡眠影響分析[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9,6(10):1428-1429.
[11]李婕,丁曉飛,沈曉曉,等.護理干預對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9,57(30):155-158.
[12]徐春香,黃菲菲,吳偉偉,等.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對髖關節置換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9, 34(20):1915-1917.
[13]程慧,徐琳,羅秀群.綜合護理干預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8):238-240.
[14]王寶映,黃梅花,馮煥芳.優質護理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6):214-216.
[15]杜愛萍.微信平臺結合電話隨訪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11):72-74.
[16]楊玲.骨關節俱樂部結合微信平臺在髖關節置換術出院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7,15(29):3697-3699.
(收稿日期: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