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蔓均

摘 要:開創高校學生管理方法新模式,合理運用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干部隊伍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提高學生干部隊伍的管理效率,可以從權力激勵、目標激勵、參與激勵、情感激勵、榜樣激勵、挫折激勵和競爭激勵幾個激勵機制模式下進行,激勵機制對于有效開展學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學生干部;激勵;思想引領
高校大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材,如何讓他們在短暫的四年時光中既掌握好專業技術知識,又能提高工作水平、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如何合理運用激勵機制開發學生們的自身潛力,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參與各級、各類活動的主觀能動性?需要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發揮好“領頭雁”的引領作用。面對高校各學院內學生數量多,而輔導員這一學生事務最直接的管理者職數較少的情況下,運用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干部隊伍的工作熱情及其創新工作方法的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將對學生管理工作者的壓力進行合理減負,并對學生管理工作的效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一切內心想要爭取的條件、期望、愿景、動力等因素構成了對人的激勵”是美國管理學家貝雷爾森和斯坦尼爾對激勵定義的描述。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首先提出對符合組織目標的行為進行獎勵是正強化,正強化的刺激物不僅包括實物、津貼等物質獎勵,還包括鼓勵、提拔、改善工作關系等精神層面的獎勵。[1]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創立了從低級到高級的五種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求取決于他已經得到了什么、還缺少什么,強調只有尚未滿足的需求才能影響需求主體的行為。
我國在高校擴招后設置的輔導員師生比例為1:200,以南陽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為例,目前外國語學院在校生人數共825人,輔導員共4人,每個輔導員管理學生的人數平均為207人。面對日常繁雜的瑣事,輔導員們在很多事情上難以做到親力親為,從而導致了不能與所有同學進行有效溝通,存在溝通不足、學生管理制度尚待完善、舉辦學生活動的時間與上課時間沖突需要多方協調等普遍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延遲了工作進度,阻礙了學院學生工作的良性發展。
在日常生活中,假若我們對兒童的某一個興趣點進行正面鼓勵和引導,受到表揚的孩子可能會越發對這個興趣點產生求知欲和探索欲。成年人在受到激勵后,也同樣會提高工作熱情,并且更有動力去提升自己的業務技能。筆者根據上述激勵理論,通過與輔導員、學生會主席團成員、班長及學生的多次訪談,結合學院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執行效果進行分析與調研,就如何科學有效的管理好學生、“簡政放權”學生干部隊伍,提出相應激勵機制的模式、實施原則和方法,以期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減輕輔導員的負擔,使學院學生管理工作越做越好、學生干部隊伍越來越成熟、學生越來越有成就感。
一、構建激勵機制的模式
(一)權力激勵
構建由幾名學生督促、多數學生負責執行、個別學生反饋、相對獨立、沒有利益關系的的院系學生會部門組織框架。本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輔導員負責各專業、各年級、各班學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指導和監督,適度授權給學生干部,而不再過多干預和插手具體事務。
授權能給學生干部帶來信任感和自身期望值,從而增強學生干部“以身作則”的責任感、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不惜縮減娛樂時間,在各項工作中積極主動、踏實肯干。
正因如此,輔導員要適時激發學生干部的內在潛力,使其滿懷動力地努力開展工作,培養其應對工作中各種挑戰的能力。
(二)目標激勵
按慣例,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期末考核是對學生最主要的測評方式,以考試成績的績點評判學生是否優異,但這種教育模式不利于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有效地滿足社會環境需求,甚至培養出來的人才可能會有悖于社會需要。尤其是對外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一入學輔導員就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按其興趣特長來引導學生制定在校四年的規劃,明晰學習目標。以目標為動力,結合外語角等社團活動來培育學生學習外語的行為習慣,避免學生只為了應付考試,缺乏開口鍛煉的勇氣而學成“啞巴外語”,或者存在只會閱讀翻譯,不會做現場口譯等尷尬情形出現。
學生在學業導師的指導下參加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會因不斷地實現小目標而獲得滿足感,從而激發其不斷追求進步、更上一層樓的動力,對挑戰終極目標信心倍增,最終實現目標。
(三)參與激勵
在選拔學生干部時,靈活自信的學生渴望得到歷練,追求個人成就感和責任感,他們可能會直接向輔導員毛遂自薦參與學生會或班級管理。通過競聘或朋輩推薦的方式,實行全班學生民主投票制,可以讓學生干部充分發揚其個性特點,在合適的崗位履職。輔導員還要鼓勵班級其它成員積極參與管理,注重思想引領,賦予其參與“全員管理”的使命感,深入了解班級所有成員的特長優勢,為建設“一班一品”集思廣益、出謀劃策。
(四)情感激勵
輔導員在校不僅扮演著“家長”的身份,同時亦是學生的良師益友。要換位思考、尊重學生,工作中時刻銘記黨的群眾路線,把上級黨委、團委的正確主張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將思想引領、正面管教落實、落細到具體工作中去。如何培養學生能夠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律自覺,把老師要求做的被動行為轉變成學生主動去執行的行為,是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點難點。
外語專業男女學生的比例差異大,女生普遍情感細膩、心思敏感、心理問題多。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群體教育,還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2]輔導員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對每一位學生一視同仁的關懷關愛,通過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心理測評及疏導、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排憂解難并對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每學期對貧困生家庭走訪等方式給予學生情感激勵,以真心、耐心、細心教化引導學生,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受溫暖,推動學生自覺地積極上進。
(五)榜樣激勵
將榜樣的力量用于學生管理工作中,既可以利用典型事跡進行宣教,如近期組織學生收看《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及河南省委宣傳部特為疫情防控錄制的大型政論片《雄關》等正能量影視作品。又要善于發現學生身邊的榜樣或“朋輩榜樣”,學生從身邊熟悉的榜樣行為中與自身行為進行對比,更容易被感化、感佩,激發正能量、弘揚真善美,從而起到宣傳榜樣、培育榜樣的作用。
(六)挫折激勵
有的學生在校期間側重于理論學習成績或參加各項學科競賽、證書類考試等,而忽略了操作技能或聽力、口語能力的日常演練,在參加大型對外活動志愿者招募面試或臨近畢業面試時遭遇挫折。學生工作管理者應及時對受挫學生給予恰當的指導和鼓勵,以其挫折體驗反向激發學生的危機感和責任感,教育學生勇于直面挑戰,抓緊時間提升技能、把握機會,促進學生找準目標抓手,不斷進步、增強信心。
(七)競爭激勵
要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前提條件,在學生干部選拔中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學生活力,敦促其展示才華、為師所用。在就業指導中融入競爭機制,培育學生的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鼓勵學生及早地行動起來,夯實專業基礎、提高綜合素質、增加就業機會。
二、激勵機制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實時關注學生們的心理及思想動態,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個體獨立的思維方式,找到“共情”,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引導學生、鼓勵學生、感化學生。
(二)公開透明的原則
輔導員、各專業任課教師應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在學生評先評優、評定獎學金、任用學生干部等方面及時將政策條件等內容傳達至班級群,讓學生周知獎罰制度、明晰等級及條件要求,學生管理工作中不徇私情、公開透明。在評先評優及獎學金等確定名單后及時發布公告,明確公示期、異議聯系人及其聯系方式。
(三)全方位反饋的原則
輔導員每個月可在各個班級授權,隨機設置1-2名非學生干部隊伍中的“督察員”,督查員可以通過線上或線下的方式直接向輔導員反饋班級日常管理事務中的各種現象。輔導員對各年級、各班、各寢室信息調查工作越重視,越能發現學生的內在心理需求。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狀況,才能不斷地改進學生工作的管理方法,做到“知己知彼、萬事俱興”。
三、激勵機制的實施方法
在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的管理和引導方面,筆者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進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3]:
(一)重用和培養學生骨干
分配工作時要充分考慮學生骨干的愛好特長,安排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滿足其個人成長需要和成就感,激發學生們的內在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還需定期開展學生干部培訓及“傳、幫、帶”活動,即傳授經驗、幫扶新秀、帶動進步,形成人才使用——干部培養——提高效能的良性循環。
(二)明確目標,找準抓手
按照學校培養方案目標、外國語學院學生工作組織目標等這些明確的、可檢驗的、可衡量的目標體系,將學生個體成長中各階段的具體目標和班級團隊的共同目標逐層分解、細化落實,建立健全評價指標、績效掛鉤相結合的雙效激勵機制,在激勵機制中融合科學的績效考評制度,將績效與學生實際的獎懲相掛鉤,喚起學生內生動力,鼓勵全員參與目標管理。[4]
(三)人文關懷,暖心工程
輔導員要充分調查、分析研判學生的心理及精神需求,除不定期利用心理測評軟件給學生做測試之外,還要在學生學習、生活方面多走訪、多交流、多溝通,深入了解學生在校期間各方面的情況。在班級管理中,強調班長及學習委員的工作職責,班干部要帶領全班同學互幫互助,樹立團結協作、和諧友善、積極上進的班風班貌。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伸出援手,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都能讓學生體會到關愛,學生知道自己被老師們認可、關懷,積極性也會倍增。[5]
(四)活動豐富,張弛有度
引導學生們積極參與“我們的節日”一系列主題活動,以外語專業背景為依托,學生們既能從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又掌握了相關專有名詞的翻譯方法。例如,南陽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每年都如期舉辦“中外文化交流藝術節”等別開生面的文藝活動,學生們將經典的中華傳奇故事改編成英文話劇、歌唱中英文歌曲、誦讀中英文詩歌等,以舞臺表演的方式展示給師生觀眾。
在“中日文化交流節”上,學生們手把手地教日本外教包粽子、包餃子,將端午節和“冬至”的風俗、由來等用日語轉述給外教。外教老師們則用演示面授法教會學生們做壽司、飯團、櫻花茶等。在此類活動中,指導教師與學生全員參與,班級成員分組、分工進行,例如有的同學和面搟面皮、有的同學包粽子、有的同學包餃子、有的同學負責燒水煮熟......每個人都體驗了不一樣的課堂樂趣,既滿足又愉悅,師生共品茗、吃美食,好不愜意。
(五)適度的獎勵
運用精神和物質獎勵的方式提振士氣。例如用獎學金評定、學生干部選拔任用、操行分加分、免試和其它實物獎勵的方法,促使學生上進努力、積極工作。以授予學生各單項榮譽、評選優秀學生干部、院校兩級文明大學生、優秀畢業生、推薦優秀共青團員優先入黨等方式給予精神嘉獎。[6]
新時代背景下成長的每一批大學生,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需要學生工作人員共情投入、深入調研、把握細節、精準輔導。在工作中融會貫通激勵機制,研判學生個體需求和學院組織需求的利益聯結點和共振點,促使師生朝著正確的目標向前邁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更多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四版)[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513.
[2]隋延亭.增強外語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生動力的路徑研究[J].品牌研究,2018(6):233.
[3]劉志明.在高校學生骨干管理工作中引入激勵機制的淺析[J].常州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1(9):46.
[4]蔡奇軒.試析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J].江西社會科學,2012(3):248.
[5]常瑞.激勵機制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構建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9):76.
[6]蔡奇軒.試析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J].江西社會科學,2012(3):249.
[7]馮培.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從管束到激勵的模式再造[J].書記論壇,200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