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揚學 宋雪姣

〔內容提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問題,著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本文結合遼寧城鎮居民收入的特點,對制約遼寧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城鎮居民 就業 財產性收入
一、遼寧城鎮居民收入特點
2019年,遼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77元,比上年增長6.5%,低于全國1.4個百分點,低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4個百分點。遼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國居第11位,居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天津、福建、山東、內蒙古和湖南之后,排名比上年下降一位,被湖南趕超。從與經濟發展同步情況來看,2019年遼寧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速為4.0,低于同期經濟增速1.5個百分點。
1.城鎮居民收入與全國差距逐漸拉大。2005年以來,遼寧城鎮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平均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與全國的相對差距逐步縮小。2014年,遼寧更是突破了長期積累的較大絕對差距的瓶頸,城鎮居民收入首次超過全國,但從2015年開始,遼寧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又再次低于全國,且差距逐年擴大,2019年遼寧與全國的絕對差距達到2582元。
2.城鎮收入來源多元化,工資收入是增長主力。2018年,遼寧城鎮居民收入結構有如下特點:工資性收入依然是遼寧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且是拉動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最重要的力量;經營凈收入增速放緩,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的主因;轉移凈收入增長平穩;財產凈收入由上年的正增長轉變為負增長。與全國各省相比,遼寧工資性收入處于中下游水平,經營凈收入處于全國各地的中上游水平,財產凈收入居于全國各地的下游水平,轉移凈收入僅次于上海和北京,居于全國第三位。這說明,遼寧的社會保障水平相對其他地區已經處于較高的水平,但工資收入相對較低。
3.城鎮居民不同收入群體收入特點。一是遼寧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呈現下降趨勢。2018年,遼寧各收入群體的收入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和中等收入戶收入出現負增長,增速相比上年分別回落14.5個百分點、7.9個百分點和6.2個百分點,只有高收入戶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增速高于上年13.2個百分點。二是不同收入群體的收入差距主要體現在工資差距。從收入來源看,遼寧高收入戶和中低收入群體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工資性收入和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由于基數較小,差距基本上可以忽略;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與高收入戶之間的轉移凈收入差距較小,這說明遼寧社會保障程度較好,對中間收入群體收入增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擴中”的政策重點應該落在提升中間收入群體的工資。
4.遼寧城鎮就業人員工資情況。2018年,遼寧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67324元,低于全國15089元。在19個細分行業中,工資水平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平均工資分別為99280元、87377元和86988元。平均工資最低的三個行業分別是農、林、牧、漁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住宿和餐飲業,平均工資分別為17745元、42023元和47145元。2018年,遼寧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38269元,低于全國11306元。
二、制約遼寧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因素
1.產業結構導致高工資崗位相對較少。相對于制造業,服務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強度較高,人力成本也是其總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資水平往往更高。很多高工資的行業如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都集中在第三產業。遼寧是重工業大省,第三產業如金融業等相對較為不發達,制造業一直是遼寧的傳統產業,2018年遼寧制造業在崗職工人數為108.7萬,占在崗職工總人數的23.2%,但是傳統產業附加值不高,經濟效率比較低,低附加值產業較多,產業升級緩慢導致產業的盈利空間相對較小,職工的工資也就難以大幅提高。
2.民營企業相對較少,創業行為不活躍。民營經濟活力增強能夠擴大就業,提高了城鎮居民收入水平。2019年,遼寧有11家民營企業進入全國民企500強,占500強總量的2.2%。與東南沿海發達省份相比,遼寧創業行為不活躍,民營經濟仍不發達,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產業結構層次較低,能帶動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較少,因此工資水平相對較低,高新崗位較少。
3.金融市場不發達,財產性收入來源較為單一。遼寧城鎮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在收入結構中占比較低,2018年我國城鎮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0.3%,遼寧的比重只有4.9%。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主要來源為房屋土地出租收入、利息等,與城鎮居民收入較高的地區相比,遼寧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來源比較單一,這與遼寧金融市場不發達、金融服務不均衡、居民投資意識和理財能力欠缺有關系。
三、提高遼寧城鎮居民收入的對策建議
1.積極促進城鎮居民工資不斷增長。工資是遼寧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2018年遼寧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55.3%。因此,只有穩定就業、著力促進工資增長,才能實現經濟增長、收入分配格局改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一是要適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積極探索工資增長與消費價格指數掛鉤、與企業效益掛鉤等工資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全面治理拖欠工資行為,促進各類從業人員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保證勞動者報酬占比維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上,努力實現穩中有升。二是完善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體系。技能人才、科研人員等重點群體是勞動者中的關鍵增收動力,對于各類重點群體,政府應該分類施策,完善激勵機制,擴寬職業發展通道,降低就業和創業障礙。
2.拓展就業空間,積極推動大眾創業。遼寧應努力拓展就業空間,積極落實國家關于創業創新方面的政策舉措,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機制。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不斷規范和健全市場機制,發展和完善市場體系建設,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市場條件。鼓勵和扶持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和小微企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切實做好勞動者權益保護工作,保障勞動所得。
3.多舉措增加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應多渠道增加城鎮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產品,重視規范金融、資本市場秩序和完善相關制度建設,拓展金融產品投資、實業投資及租賃服務等增收空間,切實增加居民在儲蓄、債券、保險、外匯等方面的理財收入。同時,應綜合考慮遼寧城鎮居民的資產規模、風險承受力以及理財知識水平,鼓勵市場發展易于接受的大眾金融理財,降低百姓獲得財產性收入的門檻,為居民創造更多的財產性收入。此外,還要加強法制建設,依法加強對公民財產權的保護。
(作者單位:遼寧省信息中心)
責任編輯: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