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適應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智慧旅游的概念應運而生。智慧旅游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運用云技術、物聯網、互聯網等新技術,以移動上網終端為硬件開展的旅游業模式。智慧旅游的模式能夠滿足個性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在智慧旅游發展的全新趨勢下,保障智慧旅游的人才隊伍供應是確保我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手段需要從高校開始發生改變,要培養出能夠適應智慧旅游新形勢的創造性、應變能力強、適應旅游行業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 智慧旅游;人才培養;旅游專業
引言
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對旅游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旅游團式的旅游方法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智慧旅游理念是隨著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個性化旅游方案定制理念。智慧旅游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知識廣度提出了更廣的要求,如何培養符合智慧旅游標準的專業型人才成為旅游專業教育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目前,各高職院校的旅游專業普遍存在對口就業率偏低,失業率偏高的問題,因此,如何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改變目前不利現狀應當引起高校的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是一個設計范圍極為廣闊的課題,需要投入極大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由于旅游專業的實踐性質遠強于理論性質,因此高職院校的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出的學生不僅要接受理論教學,還要接受嚴格的專業培訓,同時鼓勵學生擴寬知識層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目前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短板
1.1 旅游專業學生所學專業與就業情況不相符
我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育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人們物質生活逐漸豐富,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旅游業也得到了躍進式的發展。巨大的經濟效益促使各高校均開辦了旅游專業,我國的旅游人才教育也形成了階梯形旅游人才培養體系,而這套人才培養體系也在不斷為我國輸送旅游人才。根據我國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我國大多數旅游專業就讀人員的未來工作領域并非旅游業,如此之低的就業率和旅游業的高失業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1]。這種情況的誕生是因為旅游專業的學生面臨著一個非常之尷尬的局面:從事旅游行業工作,自己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實用性較差,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旅游專業畢業的學生工作能力不一定強于半路出家者。而且旅游專業畢業學生具有就業范圍窄、理論性強的特點,因此他們也很難選擇其他職業就業。
1.2 旅游專業學生的實際能力不能滿足旅游用人單位的要求
按照正常的行業發展規律,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應該會越來越受歡迎。但是現象反而恰恰相反,旅游業在我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旅游專業的學生就業情況反而越來越艱難。一方面,旅游業的用人單位發現旅游專業的學生用人成本更高,但是實際能力與其需求不相符合。并且,旅游專業學生不具備不可替代的能力,他們的工作,其他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勝任。例如,市場營銷的營銷策劃專業,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勝任;一些宣傳類的工作,中文專業和傳媒專業的學生可以勝任;國際旅游接待活動上,外語類的學生可以勝任等等[2]。這些因素導致了旅游專業的學生嚴重缺乏核心競爭能力。另一方面,旅游企業員工存在流動性大,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等特點,新畢業的旅游專業學生在進入這一工作環境時易產生不適應感,并且難以實現個人進步的需求,因此旅游專業學生三個月內的跳槽概率很大,旅游企業更加不想讓自己的培訓費用白白流失。經過對比研究,我們發現在目前的旅游業人才市場專科生或者研究生受歡迎程度要遠高于本科生,這是因為本科旅游專業缺乏實踐性的學習,理論學習也只是照貓畫虎,不能做到結合實際,而專科生在實踐經歷,工作經驗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優勢。這種情況的形成,和旅游管理專業教育與人才市場需求脫節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旅游專業的教育人員亟須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結合旅游業的發展趨勢,把握行業需求,從而培養出綜合能力更強的專業型人才。
2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未來智慧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新型的旅游專業人才,而且智慧旅游對人才的標準也越來越高。高職院校教育作為我國的主要人才培養體系之一,大部分的旅游專業人才都是應用型人才。目前,旅游專業在我國高職院校開辦的比例較高,為我國的旅游業輸送了大批人才。但是目前的實際情況證明了,現有的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教育內容與實踐脫節、教學效率落后等誤區[3],需要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這種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人才的評定標準、培養方法、教學內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優化升級,并且還要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結構性調整。
2.1 確立培養目標,轉變培養理念
首先我們要確定我們為什么要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改變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是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能夠拉動地方旅游經濟發展的人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也要從這一方面入手,加強實踐學習在旅游業教學中的占比,培養出基礎知識、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均衡發展的人才。目前的旅游專業培養的人才主要是管理型、理論型及應用型,這與目前大多數旅游企業的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4],目前,我國的旅游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特點:①綜合性、②涉外性、③創新性、④實踐性。旅游專業的教學管理者應當結合這一特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適應市場的專業能力,要盡可能規避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人才發展方向單一的缺點,將學習方向與教學內容進行細分,讓學生能夠接受多樣化的教育,符合智慧旅游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并且,教學老師和學院管理者要根據旅游市場的行情變化,對行業的未來發展做出精確的把控,并且要和用人企業進行深度交流,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教學人員也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要加強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學生運用云技術、物聯網、互聯網等新技術能力。讓學生認識到行業的現狀和未來,自行適應行業需求。
2.2 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增強信息素養
旅游專業的課程體系同其他專業相似,有公共課和專業課兩類課程。專業課還根據課程對專業的重要程度區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根據旅游專業的主要工作內容,專業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集中在旅行社、景區、酒店三大工作地點上。一方面,旅游專業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因此各院校在設置專業課程上,應當注意汲取學生和企業的意見,特別是畢業生的工作經驗。基于方便管理的考慮,我國一些旅游專業學生的實習崗位安排在酒店等固定崗位,而這其實主要是酒店管理專業的實習內容,因此學生實習期間的學習內容受到了嚴重的限制。智慧旅游是通過網絡等平臺將旅游設施、旅游交通、旅游資源等信息進行整合與交換,使人們可以便捷地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終端設備,快速瀏覽和獲取信息,進行產品的比較分析,使旅游消費變得更加透明[5]。因此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加大云技術、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類課程的分量,加強實操訓練,增強信息素養尤為重要。
3結束語
隨著智慧旅游這一嶄新的學科和理念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國高職院校作為旅游專業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之一,要不斷地適應旅游行業的需要,順應旅游信息化的發展,認識到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性,并創建智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旅游企業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撐,促使旅游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呂浩宇.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分析[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0(3):20-22.
[2] 陳勝花.智慧旅游視域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智庫時代,2020(4):112-113.
[3] 楊玲.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5):92-94.
[4] 張蕾蕾.基于智慧旅游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7):123-124.
[5] 毋兆鵬,李勇.智慧旅游背景下新疆高校本科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高教學刊,2019(5):157-159.
作者簡介
莫常武(1966-),男,廣西荔浦市人;專業:旅游管理,學歷:在職研究生,職稱:講師,現就職單位: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旅游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