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摘 要】目的:探究在小兒厭食癥小兒推拿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對2019.2~2019.12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6例厭食癥患兒進行研究,抽取43例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列為參照組;另43例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小兒推拿治療,列為研究組,觀察臨床療效及癥狀積分。結果:研究組臨床有效率為93.02%,高于參照組79.07%,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研究組癥狀積分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小兒厭食中應用小兒推拿治療可顯著改善患兒的癥狀,提高臨床療效,促進患兒的康復。
【關鍵詞】小兒推拿;小兒厭食癥;中醫;穴位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143-01
小兒厭食癥是兒科的一種常見病,多見于1~6歲的兒童,短期內癥狀多不明顯,長期發展可造成患兒營養不良,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1]。臨床西醫主要采用心理指導、補充維生素、消化酶等綜合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但總體療效欠佳。中醫認為厭食癥是由于脾胃失調,運化失職所致,故治療應以健脾和胃為主。小兒推拿屬于一種中醫外治法,主要通過特定的手法作用于身體的特定部位和穴位,以達到健運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的目的,改善患兒的癥狀,促進患兒生長發育。本研究對2019.2~2019.12在本院接受治療的43例厭食癥患兒進行小兒推拿治療,并與同時期進行常規藥物治療的43例患兒進行對比,觀察臨床療效及癥狀積分。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19.2~2019.12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6例厭食癥患兒進行研究。抽取43例參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2.11±0.45)歲。另43例列為研究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5個月~6歲,平均(2.18±0.43)歲。兩組基礎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1)參照組:常規藥物治療:健兒消食口服液口服。(2)研究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小兒推拿治療:①運內八卦:患兒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掌心至中指橫紋約2/3處半徑所進行圓周運動;②補脾經:患兒拇指屈曲,操作者沿患兒拇指橈側端從指尖推向指根,推3~5min;③清胃經:操作者自患兒腕橫紋向拇指根方向直推,推3~5min;④清大腸經:沿患兒食指橈側緣,從指根向指尖直推,3~5min;⑤揉板門:按揉患兒手掌大魚際3~5min;⑥掐揉四橫紋:操作者用拇指指端掐揉患兒掌面食、中、無名、小指關節橫紋處5~10次;⑦摩腹:以患兒肚臍為中心順時針環形摩擦腹部,3~5min;⑧捏脊:操作者雙手與食、中二指捏拿起患兒脊柱兩側皮膚,自長強穴起,由下向上推進3~6遍,最后一次捏3提1。每日1次。兩組均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后參照《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制定中醫癥候評分標準,癥狀包括食欲、食量、面色,根據無、輕、中、重程度分別計為0、1、2、3分;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癥狀消失,癥狀評分降低程度>95%;有效:癥狀有所改善,癥狀評分降低30%~95%;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2]。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數據計算采用SPSS 22.0軟件,以“χ2”、“t”對檢驗結果進行表法,“%”表示為計數資料、“-x±s”表示為計量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參照組:顯效20例;有效1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9.07%(34/43);研究組:顯效31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02%(40/43)。(χ2=8.103,P=0.001)
研究組臨床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
2.2 中醫癥候積分
治療前:參照組:食欲(2.68±0.42)分,食量(2.47±0.46)分,面色(2.58±0.45)分;研究組:食欲(2.72±0.44)分,食量(2.54±0.48)分,面色(2.49±0.43)分。(t=0.431、0.690、0.948,P=0.667、0.492、0.346)
治療后:參照組:食欲(1.12±0.16)分,食量(1.23±0.22)分,面色(1.46±0.28)分;研究組:食欲(0.55±0.11)分,食量(0.52±0.12)分,面色(0.56±0.12)分。(t=19.250、0.690、19.373,P=0.001、0.001、0.001)
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癥狀積分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小兒厭食癥是一種食欲障礙性疾病,現代醫學認為與微量元素缺乏等有關,現已成為影響小兒健康發育的重要疾病之一。中醫治療小兒厭食經驗豐富,且無副作用,認為該病多于與先天不足、后天喂養不當、情志失調、藥物作用等因素有關,致使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故治療以調節脾胃功能為主。
推拿是中醫外治大法之核心,運用捏、推、捻、放、提、摩腹等多種手法以補胃經、補脾經、運內八卦等,能夠發揮健脾和胃的效果,以達到治療目的。本研究對43例患兒進行推拿治療,結果發現該組食欲、食量、面色等癥狀積分顯著降低,且降低程度大于常規藥物治療組,說明小兒推拿能夠有效消除患兒的癥狀,改善患兒的胃腸功能。小兒推拿中運用手法刺激穴位,作用于患兒的皮膚及皮下組織,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從而起到健脾和胃、調節臟腑功能的功效,實現胃腸功能的正常運行[3]。現代醫學小兒推拿中的摩腹能夠提高胃腸蠕動功能,而捏脊能夠增強小腸的吸收能力,從而有助于食欲不振、食量減少等癥狀的消失,提高臨床療效[4]。本研究結果顯示小兒推拿組臨床有效率為93.02%,高于常規藥物治療組79.07%,差異顯著,說明小兒推拿在小兒厭食癥的治療中具有顯著效果。
由此可見,小兒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癥療效確切,且安全性高,能夠促進患兒的胃腸功能的恢復,促進預后。
參考文獻
[1] 楊華,張黎,李冬梅.健脾和胃推拿法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雜志,2018,37(3):201-204,211.
[2]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48-50.
[3] 馬建強,韓麗,賈鯤,等.運脾開胃推拿手法治療脾胃不和型小兒厭食癥[J].吉林中醫藥,2018,38(11):1353-1355.
[4] 姜寧,邵征洋,詹璐.中藥健脾貼敷聯合推拿治療脾胃虛弱型小兒厭食癥的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9,17(3):47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