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李敏 周佳琦 王瓊斯

【摘 要】目的:評價對重癥腦出血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的效果及臨床影響。方法:將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腦出血患者共62例納入本次回顧性研究,評價不同護理模式臨床效果及影響。患者入院后根據家屬護理方案選擇將其分為對照組、研究組,組內樣本容量均為31例。對照組接受基礎護理,研究組接受優質護理干預。對比患者護理前后神經功能損傷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質量評分差異。結果:就診時,兩組神經功能損傷評分組間對比結果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護理后,研究組神經功能損傷評分較同期對照組下降明顯,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各項護理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優質護理干預的臨床開展,可輔助治療積極緩解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并可借助優質護理服務降低臨床并發癥風險,提升患者預后質量。
【關鍵詞】 重癥腦出血;優質護理干預;臨床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195-01
腦出血是一類具有高風險性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死亡率高、致殘風險大的特點,患者在有效窗口期內經臨床治療后雖可降低死亡風險,但受到腦組織、神經組織損傷影響,或存在不同程度不良預后風險,特別是對于重癥腦出血患者而言其不良預后風險性更為顯著,故如何在臨床有效治療同時,緩解神經功能損傷,成為了改善重癥腦出血患者預后質量的關鍵[1]。故本文為評價對重癥腦出血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的效果及臨床影響,特納入62例患者實施臨床研究,現將研究結果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腦出血患者共62例納入本次回顧性研究,評價不同護理模式臨床效果及影響。患者入院后根據家屬護理方案選擇將其分為對照組、研究組,組內樣本容量均為31例。
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最大者72歲,年齡最小者44歲,平均年齡(58.05±4.51)歲,病程1~5.5h,平均(3.25±0.71)h;研究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最大者74歲,年齡最小者43歲,平均年齡(58.52±4.64)歲,病程0.5~5.5h,平均(3.08±0.65)h。患者病程、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組間對比結果無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入院經顱腦CT、MRI診斷后均確診為腦出血,且均出于深度昏迷合并有不同程度臟器功能損傷,符合重癥腦出血臨床分級指征;患者入院確診后,家屬經詳解研究內容,選取護理方案,確認參與研究;本次研究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排除合并手術治療禁忌癥者。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對癥接受外科手術治療,術后轉送至ICU病房后接受臨床護理,并根據其基礎病情況實施降壓、降血糖藥物治療。
對照組接受基礎護理,根據本院神經外科ICU病房護理標準方案開展護理,如基礎生命體征監護、臨床給藥等基礎護理。
研究組接受優質護理干預:(1)基礎護理:優質護理干預模式下的基礎護理需從以下方面開展針對性護理,以穩定患者術后生命體征。術后進入ICU病房后,需根據患者手術情況對其進行顱腦降溫冰敷,促進出血點止血,降低術后激發性出血及腦疝風險,維護受損神經功能;生命體征監護開展期間需實施動態監護,需每2h對患者心率、脈搏、血氧指標、血壓等體征監護數據進行記錄,以便及時發現患者異常,若患者心率、脈搏或血壓出現異常則需及時開展臨床急救,降低死亡風險,若患者血氧指標異常,則需根據其呼吸機能損傷情況開展有創或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維持機體正常血氧需求。除上述基本生命體征監測項目,還需對患者下肢體表溫度及膚色變化進行監測,做好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早期發現處理。(2)個性化護理:個性化護理的實施,即針對患者潛在并發癥風險開展護理。護理前需根據患者基礎疾病及手術治療情況進行并發癥風險評估,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對于存在高肺部感染風險者,則需在術后開展早期抗感染、抗炎治療,利用低劑量抗生素實現對感染風險有效降低,還需在患者機械通氣治療期間進行口腔護理,破壞有害菌增殖環境,并定期開展排痰護理,清除氣管及口腔內分泌物,減少肺部感染誘因。對于營養不良高風險者,則需在對其胃腸功能損傷進行合理評估后,選取不同腸內營養支持對策,如腸內營養支持及靜脈營養支持。在開展腸內營養支持時,需根據患者胃容量變化,調整單次營養液鼻飼劑量,降低胃容物反流所致氣道堵塞、呼吸道感染風險;靜脈營養支持時,則需根據患者營養水平情況科學配比靜脈營養輸注液體,維持其正常營養需求。對于褥瘡高風險者,則需在襯墊處理減少患者局部長時間壓迫情況同時,做好體表清潔、肢體按摩工作,提升局部組織內血運水平,降低褥瘡風險[2-4]。
患者均需連續接受護理直至轉入普通病房。
1.3觀察指標
對比患者護理前后神經功能損傷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質量評分差異。
神經功能損傷采用NIHSS量表測評,分別于患者就診及轉入普通病房后首日進行測評,該量表評分越高,則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越嚴重。
護理質量評分取本院自制量表測評,由患者家屬在ICU護理結束后測評,包括基礎護理實施、體征監測、個性化護理實施共三項,各項總分均為40分,且各項得分與護理質量呈正比例關系。
1.4統計學方法
觀察結果中各項數據組間差異性對比均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組間對比結果P<0.05,且差異顯著時,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神經功能損傷評分對比
就診時,兩組神經功能損傷評分組間對比結果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護理后,研究組神經功能損傷評分較同期對照組下降明顯,P<0.05。見表1。
3 討論
臨床護理是提升重癥腦出血患者臨床治療質量及預后質量的關鍵性措施,對于控制并發癥風險、提升患者預后安全具有重要影響,故需針對此類患者臨床特點,科學選取護理方案,提升護理有效性。
研究結果表明:就診時,兩組神經功能損傷評分組間對比結果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護理后,研究組神經功能損傷評分較同期對照組下降明顯,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各項護理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優質護理干預在重癥腦出血臨床治療中的開展,主要具有以下優勢:(1)可通過基礎護理實施期間,對患者生命體征監護措施的有效調整,降低腦疝、繼發性腦出血、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提升患者預后基礎安全質量;(2)通過并發癥個性化護理的實施,針對不同患者潛在并發癥開展個性化護理,實現對其并發癥的有效預防,進一步提升預后安全性[5]。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干預的臨床開展,可輔助治療積極緩解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并可借助優質護理服務降低臨床并發癥風險,提升患者預后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冬梅,姜華,別春娟, 等.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早期手術的整體護理干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22):3744-3747.
[2] 蔡建平.早期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并發癥的預防作用及康復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21):3579-3581.
[3] 謝婧,何琳,王于飛, 等.綜合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術后神經功能康復的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9,23(19):103-106.
[4] 劉小婷.腦出血患者手術后ICU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29):137-138.
[5] 李卉.高齡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