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祥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深化包裝工程高等教育改革是大環境下的必要舉措。文章針對目前我國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現狀,探討學分制改革相關實踐舉措可行性,提出相關改革建議,以期通過教改增強教學能動性,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加快學生進入職場后的角色轉換。
關鍵詞:學分制;包裝結構設計;教學改革
注:本文系懷化學院非標準答案試題考試改革項目“包裝設計課程非標準答案考試改革”研究成果。
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包裝工程高等教育改革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在這種大環境下,各個高等院校分別開始推行各種教學改革計劃,而在實踐過程中,基于學分制的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教改成為眾多院校的主要改革方向。
一、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現狀
作為包裝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包裝結構設計一直在包裝行業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教學內容豐富,并且涵蓋了材料、結構、印刷制作工藝等知識,屬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包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主要是使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知識能夠達到掌握常見包裝結構的設計方法和包裝工藝理論,能夠熟練運用包裝結構設計相關理論選擇最佳包裝材料,設計出結構合理且兼具美觀性、實用性的包裝產品。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該課程的理論性較弱,知識點繁多且內容龐雜,對于學生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并且目前我國各個高校專業課程都在朝著內容多樣化、專業細分的方向發展。
二、學分制教改的必要性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學分制主要是指以學年為單位,根據教學計劃將專業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實踐課等,其中理論課按課時計算學分,而實踐課則按周計學分。以學年或學期作為結算時段,規定學生修滿多少學分才能拿到畢業證書。對于這種制度來說,由于時間固定,課程設置都是按照該年的教學計劃制定,學生自主選課的范圍較小,導致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較弱。學生大部分時間還是必須按照課程表前往指定教室聽課,學習過程中仍是較為被動地接受知識,個人特性發展和創造力挖掘受到了限制。因此,為了達到順應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潮流,提高院校整體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培養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和較強動手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的目的,結合包裝工程專業特色,因地制宜地推行學分制改革非常必要。
三、教改措施建議及作用分析
(一)創建具有專業特色的考核方式
以往,在我國高校包裝工程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包裝結構設計與其他課程一樣,在期末考試中多采用死記硬背的紙質試卷答題,主要針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考核,與包裝結構設計實際應用為主的教育理念不相符,同時也與學分制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在該課程的考核上探索實施教考分離模式,讓學生不再為了答題而死記硬背知識點,增加對于理論知識的綜合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力考核形式。課程最終成績則采用“平時成績+期末卷面成績+產品設計成績”的考核模式。其中產品設計為最終成績的主要構成部分,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分別選擇一個不同的設計題目,如“藥品包裝結構設計”“奶制品包裝結構設計”“易碎品包裝結構設計”“電子產品包裝結構設計”“蔬菜水果包裝結構設計”等,這部分主要考核的是學生在包裝材料選擇、包裝結構尺寸計算、包裝結構創新設計、包裝結構圖繪制和包裝結構強度校驗等方面的能力,最終產品成果上交時需附上相關設計說明書,以及小組分工介紹。經過評選的優秀的設計作品可以由學校推舉參加各種包裝結構設計大賽,并在專業大樓中進行櫥窗展示。
(二)增加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
從高校包裝工程專業開設包裝結構設計課程的這些年來看,教學中部分課程老師比較注重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很少考慮包裝工程專業的實際應用內容以及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這就導致課程開展中“教”與“學”沒有形成較好的配合,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教改工作開展之后,學校相關部門可以通過企業考察、行業調研、數據分析、學生意見問卷調查等途徑收集教改相關數據和學生意見建議后,有針對性地對課程安排進行調整,增加實驗和實踐教學的學時、學分規劃。
1.增加校內實驗課程學分
由于以往的包裝結構設計課程只有理論教授內容,未設置實驗環節,因此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所以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可增設相應學分的校內實驗課。例如,教師可在實驗課上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和制作一個生活中較為常見的鎖底式折疊紙盒結構,并對這個結構進行相應的尺寸標注,通過制作紙盒這一動手實驗,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掌握課堂上講授的各種線形意義和尺寸標注標準等理論知識。同時,還可以在實驗課上通過收集和分析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類似產品結構,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創新和改進,達到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創造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的目的。
2.增加校外實踐課程學分
傳統的教學活動都是在學校里進行,針對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更加注重實際應用的這個特性,可以探索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或生產廠房里進行實踐教學。例如,讓學生在工廠中認識各種包裝材料,觀看各種包裝容器的實際生產制作過程,并在觀看的過程中就專業方面的問題與駐廠員工進行咨詢和交流,另外還可以請企業設計師講述結構設計經驗及設計要點。鼓勵學生參與企業相關包裝結構設計任務,針對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現有包裝結構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創新設計理念,獨立完成設計方案制定。設計成果在學校教師、企業專家以及相關法律人員的共同審查后,進行專利申報,借此調動學生的學習創作積極性,避免了校內課堂氣氛沉悶的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構建互動教學模式
雖然在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比較傾向于實踐應用,但在其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才能夠在日后的工作實踐中創造出更加新穎、實用的作品。然而,傳統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通常采用的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不僅學生聽得枯燥乏味,老師講課也會沒有動力。因此,在學分制改革基礎上,構建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學模式很有必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增加學習積極性,加深對于關鍵問題的理解。例如,在講解“包裝容器設計原則和設計要素”相關內容時,采取“問題先行”的教學方法,由老師提出類似于“為什么飲料瓶的形狀通常是上下寬中間窄的?”“列舉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紙盒打開方式”等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發地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解,在思考中主動地進行學習,然后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對包裝功能、包裝容器設計原則和包裝容器設計要素等最基本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這種通過自主思考研究獲得知識的過程往往更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記憶,有助于對知識的掌握。
四、結語
針對現有包裝結構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在推動學分制改革的前提下,提出改進措施并對其可行性進行分析,以促進教改進程。從目前為止的改革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教學工作量增加了,但是與傳統方式下的教學效果相比,基于學分制的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教改能夠切實達到增加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目的,并且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對于畢業生更快適應工作崗位提供有力幫助,促進學生更快完成職業角色轉變。
參考文獻:
[1]孫誠,黃利強.包裝結構設計課程教改實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2(1):46-48.
[2]周建偉,胡紅艷,高德,等.包裝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整合與優化[J].中國印刷與包裝研究,2013(4):69-74.
[3]李慶太.教學內容學分制實施效果分析[J].考試周刊,2018(59):16.
[4]孫麗穎.完全學分制下多層次實踐教學運行模式的探索與改革[J].現代經濟信息,2019(30):425.
作者單位:
懷化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