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若涵

摘 要:音樂作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了大眾的現實生活情感,音樂教育的需求也在生活質量提升的今天大幅增加,高速發展的科技水平為音樂注入了許多新鮮的元素與血液,人工智能技術應時而生。人工智能技術也在近年來在音樂教育的形式、內容等方面做出了突飛猛進的改變。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近年來國內該行業發展情況及人工智能對于音樂教育的利弊影響。
關鍵詞:人工智能;音樂教育;教學新型方式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5-00-02
2018年8月15日,機器人世界杯2018大會在北京開幕,格力推出了備受矚目的機器人樂隊,在現場,原創曲目《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為聽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多臺機器人協奏合作,旋律優美婉轉的樂聲與歌聲相結合,讓眾多參會者嘆為觀止,感受了科技的魅力,人工智能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其優勢逐漸被挖掘,人工智能的力量已不容小覷。
一、人工智能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科技發展迅猛的今天,人工智能技術也稱為AI, 作為一門全新的技術科學, 用于對人類智能的模擬、開發、擴展和延伸, 它涉及諸多的學科內容, 包括計算機學、心理學、哲學等,與多門學科形成學科交叉,可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音樂教育發展迅猛的今天,人工智能技術也與音樂教育實現了結合與發展, 并成為音樂教育的未來趨勢, 人工智能技術在音樂教育方面突破性的巨大進展不容小覷, 這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已經對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極具沖擊性,并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多局面的發展方向,成了信息技術發展與教學領域結合發展的新趨勢與新方向。[1]
2017年7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通知中詳細說明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通知中指出:“經過了互聯網、大數據、傳感網等新技術的驅動,人工智能加速發展,形成了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引發了經濟結構重大變革,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人工智能與音樂教育的結合也響應了國家號召,成為大勢所向。
二、人工智能在音樂教育方向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國內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音樂教育的普及是在當今信息化、智慧競爭的時代,提高大眾審美意識,培養學生能力的有力載體。音樂教育的形式成了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國的音樂教育現狀暫時還處在較為傳統的教育形式階段,多為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學生互動與自主學習性較貧乏,大班教學的模式缺少個性化設計或成為音樂教育進度受到阻礙的因素之一。這時就可以借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智能技術與人工授課相結合,既是教師的有力助手,又解決了傳統教學個性化不足,學生學習興趣不強的問題。
(一)人工智能技術與音樂類軟件結合
人工智能雖然作為高新技術,但其實人工智能和音樂的結合已經有了較長的一段發展歷史,也存在較為成功的研究成果。以色列作為科技、經濟發展優勢性國家,在音樂教育與AI人工智能相結合方面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例如:以色列音樂教育科技公司開發了兩款應用,其中一款是TONARA,這是IPad上第一款互動打譜應用,這款應用可以隨著用戶彈奏樂器的節奏來實現自動翻頁,還有節拍器等工具,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讓學生下課后也能感受到講師在為自己解決問題,實現了個性化服務的特點。不僅國外實現了人工智能技術與音樂教育結合發展,國內也逐漸崛起AI智能潮流:眾多智能音樂教育機構抓住時機,音樂教育開始細分教育形式,呈現出了模式創新與內容創新,涌現出許多教育機構。如:
從圖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內AI技術音樂教育正在崛起并大有發展趨勢。
人工智能技術與音樂類軟件的結合無疑為音樂學習者與音樂教學者提供了便利,例如: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將較為復雜的大型樂曲或樂段,快速分層,簡化教學,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樂曲,有效解決學生課下疑難問題,簡化施教者任務的同時,有效地在課程中拉近了施教者與受教者的距離,改變了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實現了音樂教育模式的大膽創新。
(二)人工智能在電子樂器中的應用
早在1919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樂器——特雷門琴已經誕生,但當時的技術與主流思想并不承認電子合成樂器的地位與創新性意義,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工智能技術水平越來越高,人工智能在電子樂器中的應用也逐漸增多,大眾認可度逐漸提高。智能化電子樂器的出現,無疑為音樂愛好者與音樂教師提供了便利,這類樂器可以儲存各類傳統樂器的音色,并根據樂器音色進行音樂編排,大大增加了教學樂趣,教師在課堂中可以使用這類樂器為課堂輔助,增加學習內容趣味性的同時創新了教學方式,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通過這類樂器進行自我創作,通過實踐增加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2]
三、人工智能與音樂教育結合之優弊
(一)優點
1.改變了傳統音樂教育的教育模式與場所
傳統的教育模式只存在在普通教室,只存在于學校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化,大多都是教師在講授音樂類理論知識,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和節奏進行學習下,教授形式較為單一,同時受到了很多時間、空間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與限制,學生學習音樂興趣不足,導致課堂學習效率低下,不利于音樂的推進發展。近年來隨著信息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模式下的便捷化給教育提供了新的學習場所,網絡化時代延伸了音樂教育的時空性,克服了時間與地點的客觀阻礙因素,但仍然存在個性化不足,無法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伴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更加完善了網絡化時代的音樂教育形式,朝著深度的社會化發展,高級階段的人工智能不僅可以完成基礎性教學,還能對課后各個階段進行完善,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音樂需求,使教育更深入社會。
2.豐富創新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
傳統的音樂教學內容多以音樂教材為主,針對班級學習進度制定統一教學方案,在課上有限的時間里完成音樂的理論知識學習,而在人工智能與音樂教育的結合下,教學內容可以達到多方面的豐富與擴充,教學內容不再單單局限于書本知識和課標要求內容,而是由中心點發散,從主干知識延伸到與課程相關的補充知識,智能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理論學習體系與思維導圖,同時可以利用智能大數據素材庫中的音樂分類,隨時隨地、隨心所欲找到素材庫中對應學習內容的相關知識與音樂,讓學生理論與音樂相結合,大大節省了學習與查找資料的時間,提高了學習音樂的效率,使音樂教育更有有效針對性;同時,在音樂編排方面,人工智能樂器的誕生記錄并幫助使用者進行音色編排,提高了使用者學習興趣與自我學習能力。
(二)缺點
目前,隨著大量中小學、教育機構對人工智能系統技術在音樂教育中的引入,一些缺點也隨之暴露。
1.缺乏系統性、個性化設計
人工智能與音樂教育結合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發展尚不足完善,人工智能系統與教學結合需要改編或重置教學系統與教學機制,根據每位使用者或不同學校具體教學情況分析,才能達到最優利用。但因發展不同、教學情況不同,目前仍較少部分使用者能夠實現使用人工智能教學的最大化優勢。
2.缺乏“人情味”
人工智能系統雖然帶給學習者無語便利AI音樂教育中最難以避免的問題是,人工智能的根本是由機器語言構成的強大邏輯系統,雖然已經可以實現學習、情緒識別等功能,但終究無法產生人類情感,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學生的情感關懷,無法與學生發生基于人的情感的互動,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心理學研究表明, 任何個體都需要得到他人的信任、認可和尊重。在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中, 學生也同樣在尋求老師的信任與認可,希望得到滿足,在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和學生都能得到彼此的信任和關心, 才能充分展現自身的個性,真正做到心靈上的溝通,這樣的互動更有助于學習者的心理健康。而人工智能在這方面的劣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人工智能系統與教學的結合中不能缺少教師人性化的指導與應用,只有人性化的、帶有感情色彩的教學與高端科技的結合才能將新型教學模式的優點發揮到最大化。
人工智能系統技術與音樂教育的結合應用無疑是音樂教育模式邁出的重大、創新性的一步,但因人工智能系統能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仍存在不確定性與一定弊端,讓長避短、相互融合才是人工智能未來應繼續前進的方向,這樣才能發揮人工智能與音樂教育結合的最大程度優勢,為音樂教育教學提供真正的優勢與便利。
參考文獻:
[1]晁藝文,郭威.人工智能系統在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評鑒,2019(15):107-108.
[2]鄒孟雨.人工智能及其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18,38(15):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