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芃菲
摘 要:趙孟頫作為楷書四大家中橫跨兩朝歷史的文人,他的存在使元代是書風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其中他的楷書傳世作品也是相當豐富,無論大楷、中楷、小楷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趙孟頫:“少小愛作小字”,尤對小楷用功最深,此外他也身體力行的振興小楷而,使元代反映出全面的復古風格。
關鍵詞:楷書;復古;趙孟頫;藝術;思潮;風格
中圖分類號:J2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5-00-02
一、元代楷書的復古現象
宋朝楷書逐漸衰敗,直至宋代“尚意”書風的彌漫,以書家主觀情感為主要原則,弘揚個性,有背離顧法之傾向。元代作為中國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為統治的朝代,征伐滅宋,[1]社會形態的劇烈變化,多元化的文化交流的缺失,以及沒有獨立文化特色的支撐,使得當時處于特殊地位的趙孟頫,清晰認識到了“復古”主義思潮的重新崛起的意義,這也為當時的統治階級促進各民族融合交流的手段,創造了積極地條件。
二、趙孟頫的楷書藝術
趙孟頫5歲便入小學學書,在眾多楷書作品中可見其用功學書的軌跡。據《東山存稿》記載:“往歲游吳興,登松雪齋,聞文敏公門下士言:‘公初學書時,智永《千文》臨習背寫,盡五百紙,《蘭亭序》亦然。”①這里也反映出趙孟頫自幼學書的體系,以晉人為宗,再加其天資與勤勉,才會及常人所不能及,也奠定其日后“尙古”的思想。
(一)小楷師承及風格嬗變
趙孟頫師承無數,早期小楷師法姜夔。姜夔精于楷書,尤工小楷,從現存的《蘭亭考》《蘭亭序跋》等墨跡來看,他的小楷以二王為宗,點畫精到,典雅勁健。袁桷曾說:“乙酉歲,余見今翰林承旨趙公子昂于杭,于時愛堯章《書譜》,手之不釋。逾三十年,趙公小楷妙天下,是蓋脫其形似而師其神俊。”袁桷與趙孟頫交往甚深,其說可信。“乙酉歲”即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也正是書寫《白石禊帖源流小楷卷》前后,說明此時的趙孟頫就對姜夔的小楷已用功臨摹,并且對其晚年小楷風格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
而《白石禊帖源流小楷卷》中的小楷風格已經開始出現轉型,在其當時所題款中有書道:“爾來宦游,無復有意茲事,兼北方多風塵,不宜筆研,而客中又乏佳幾,此紙雖出高麗,亦非良品,偶今日雨后,風塵少息,拳曲土炕上,據白木小卓(桌),聊復書此以應野翁之命,孫過庭所謂乖作者也。”所以當時無論是環境、紙筆、心情,都不是作書的最佳境況,但趙孟頫對此作并不滿意,其中所顯露出的“古意”,乃是紙筆不調所造成地假像而已。
其中楊羲《黃素黃庭內景經》鮮為人知。此經時為鮮于樞所得,趙孟頫曾認真借閱對臨,并有《題黃素黃庭后》,詩序稱:“此書飄飄有仙氣,意其為楊、許舊跡,蓋人間至寶,伯幾所藏也。”從詩中可以看出他對這一傳世作品中獲得的審美感受可以概括為“縝密”和“飛云卷舒”[2],并深受影響。
趙孟頫亦醉心佛法,一生寫經文無數,既有佛經、道經,也包括蒙古藏族信奉的喇嘛教經典。大德九年的《高上大洞玉經》,筆意流動,結體舒展流麗,于姿媚中頗顯縱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其后的小楷雖然又融入了唐人楷法,法度謹嚴,備極楷則,但大體不出此風格。鮮于樞在評價趙孟頫書法時曾說:子昂篆隸正行顛草,俱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并稱贊他“下筆神速如風雨”,②這還是至元年間的事,惜鮮于樞英年早逝,未及見子昂晚年之書,但也可看出對趙孟頫小楷是推崇倍至。他人對趙孟頫小楷的推重主要是從兩方面著眼,其一是鮮于樞所說的“下筆神速”,如袁桷云:“承旨公作小楷,著紙如飛。”③其二是結體精密,一絲不茍,如“首尾七萬余言,無一筆失度”,④“結體精密,無一筆茍作,豈但無一字無來處耶”⑤等等。
宋朝三百余年,在蘇、黃、米、蔡的倡導與帶領下,行草書得到空前發展,然善小楷者代乏其人,趙孟頫一出,以其圓轉流動的筆勢、溫潤嫻雅的結體、有晉人之韻無唐人之拘的小楷書風,令人耳目一新,博得了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的喜愛,故此自趙以后,小楷書法蔚然成風,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等無不受趙之影響,其功不可沒。同時趙孟頫小楷中高超的用筆技巧以及字里行間顯露出的安閑自得的意趣,對其行書也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對于那些微詞,我們只能借用趙孟頫的話說就是“當有深知書法者,未容俗子議其間。”⑥
(二)大楷之美,風采奕奕
趙孟頫所書的碑版大楷傳世墨跡較多,從中能明顯看出其師法和風格的變遷。與小楷不同地是,大楷多施于碑版,因此在趙孟頫三十歲之前并未有這類作品的出現,直到他仕元后,這類作品才逐漸多了起來。
大德初年,趙孟頫的書碑,如《利津縣廟學碑》《蕭山縣重建大成殿記》等,可見其整體風格的過渡,如《大成殿記》就已逐漸加入了一些李邕的筆法,但用筆滯留遲鈍,可能也與當時刻工水平有著很大關系。而《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玄妙觀重修三清殿記》二碑就顯示出了此時趙孟頫已完全趨向于李邕了,董其昌跋曰:“熟視李北海《岳麓寺碑》,乃知此碑之逼真,猶是集賢偏師耳。⑦”
自此,趙孟頫的大楷也已基本形成自己的風格,也就是后世所說之“趙體”。稍晚的《膽巴碑》更是“人書俱老”,[3]行筆遒勁流利,點畫嚴謹,豐潤婉通,結體勻稱舒適,比例合度,秀外慧中,整體見瀟灑飄逸。
師古而不泥古,正是他日后能與歐、顏、柳并稱“楷書四大家”的關鍵,董其昌云:“趙吳興大近唐人。”此語亦甚為中肯,啟功先生也曾說:“至于碑版之書,昔人視為難事。以其為昭示于人也,故體貴莊嚴,而字宜明晰。往往得在整齊,失在板滯。趙氏獨能運晉唐流麗之筆,于擘窠大字之中,此其所以尤難逮及也。” [4]肯定了趙孟頫在碑版楷書中的成就,但其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首先碑版書首重莊嚴肅穆之氣,觀唐人之碑使人頓時肅然起敬,而趙孟頫圓轉流麗的大楷若只為普通作品還可以,而作為謳功頌德先人的碑版書則稍乏持重,其次,趙孟頫楷法的簡化,雖迎合了大眾,但筆墨意趣稍顯弱勢,因此趙孟頫的大楷較唐人更加淺顯直白。[5]
三、趙孟頫書法與繪畫的復古藝術思想比較
元代未設畫院,以趙孟頫為首的文人繪畫中“復古”思想的愈發明顯,在大多寄情于山水之間的情感抒發中,很難看到有真正走出“摹古”的藩籬,但大都沒有創新。元代“尚古”思潮的流行,“董巨畫派”也開始收到畫家們的推崇,上追五代的董源、巨然的繪畫理論及思想并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畫派:“元四家”。[6]北宋時米芾對董源的畫曾有極高的評價,直到元代趙孟頫的“復古”思潮涌起,而“元四家”的出現,也算是當時對其評價和趙孟頫“復古”思想延續最突出的畫派了。[7]
所以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趙孟頫的思想在元代都積極有效地推動了其以他代表的文人藝術家們的進步,而早前在宋朝文人藝術家們在藝術作品中單方面個性張揚與自我崇的感情抒發,使得后期整個宋朝文藝氣息的衰敗,趙孟頫的出現的確以“復古”主義思潮為契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藝術,這也就迎合了前面所述宋代行草書的興旺與小楷呈現衰微之勢的情況,為其后以趙孟頫為首的元代書家們極力推崇小楷,并將其推向至巔峰做了很好的解釋。[8]
四、結束語
本文以趙孟頫楷書為主,將其小楷以及大楷的師承關系及其風格轉變,以及元代人文背景下的繪畫書法為一體進行比較、總結,整理了趙孟頫書法的發展及其思想,以及歷代其他書家的品評。元代是一個多元化的少數民族統治的國家,趙孟頫藝術思想從形成到風靡,并不只是單純指向元代,對后來的明清也有其不可磨滅的藝術影響。這里只是探索了楷書這一分支,還遠遠不足。[9]
參考文獻:
[1]陳振濂.書法史學教程[M].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2]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江蘇: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9.
[3]孫過庭.書譜[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4]啟功.啟功論書絕句百首[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5.
[5]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9]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