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姍姍
摘 要:通過對景泰藍制作技藝在中國文化中的傳承與應用進行研究,旨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強國戰略”,更好復興具有傳統元素、發揚工匠精神,讓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得到傳承,為傳統手工藝制作與傳承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景泰藍今后如何探索蘊含著豐富的多元化人文歷史與藝術價值的“絲綢之路文化”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非遺;傳承;創新;工匠精神;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G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5-00-02
“工匠”原本是指我國傳統手工業中擁有一定的職業技術專長并以此謀生的匠人。我國傳統工匠所崇奉的職業精神可以概括為:尊師、重道、精業、樂業。而在制造業高速發展的工業時代,“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也成為政府工作報告的新詞,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工匠精神體現的是對自己的產品不斷雕琢、不斷精益求精、不斷使其完美的一種理念。在當前,國內很多企業只看重利益,往往忽略產品的質量,依靠低價、低質來搶占市場,最終很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對于整個行業和產品創新都是一種阻礙。當今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追求精品化、高端化已成為大眾消費的重要方向,供給側要抓住這個重要機遇。[1]
在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利好形勢下,如何使景泰藍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如何將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是時代賦予傳統文化的新任務、新挑戰。由于傳統手工藝等諸多因素,嚴重影響到人才引進、勞動力吸納;加之在職人才培養手段單一,培養渠道狹窄,造成產能相對不足,成為制約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根據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培養高級工藝技師,形成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視人才隊伍的培養,重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積極推動景泰藍文化產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2]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工藝分析
在制作工藝方面景泰藍有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十余道主要工序,一件制品如果連小的工序也算上,要經過108道工序,且全部用手工精制而成。制胎:將合格的紫銅片按設計好的圖下料,裁剪成不同的扇面形或切成不同的圓形,并用鐵錘敲打成瓶、碗、罐、盤各種形狀的銅胎。以瓶為例,它是由瓶嘴、瓶肚、瓶座三部分錘接燒焊成型。掐絲:先將銅線壓成不同型號的扁絲,掐絲藝人再根據產品的不同選擇絲號的大小,按照設計好的圖紙,用專用的攝子將有韌性并且柔軟的扁絲掐出或者掰出各種圖案,蘸上的白芨將掐好的紋樣一根一根地黏在銅胎上, 然后通過燒焊將扁絲組成的各種圖案鑲嵌在銅胎上。點藍:就是給景泰藍涂上色料,這種釉料以石英、長石、硼砂等礦物質加上金屬氧化物的著色劑高溫燒制而成,質地很細,像是沙子,但不粘手。這樣的藍料,燒出來有如玻璃,流淌著晶瑩的光彩。燒藍:點藍不是一步到位那么簡單,還要進行燒制,即“燒藍”。 點藍藝人根據不同圖案紋樣的色彩要求配好顏色,用藍槍和吸管把各種顏色的釉料填入絲間,經燒結釉料下凹每個景泰藍都至少要燒結三次,一次與絲平,兩次要高于絲,最后與絲找平。點一次藍就要燒一次,燒制后釉料下凹,然后再點藍再燒結,如此反復三至四遍,直至釉料與絲高度一致才算大功告成。燒藍時,銅胎通體紅亮,又恢復到原有的色彩繽紛,猶如鳳凰涅磐。磨光:點藍工序完成后,釉料已牢牢固定在銅胎上,燒藍完成后,因薄厚不均,需將其磨平,使掐上的絲紋顯露出來。先用較粗再用細砂石把制品表面凸出的釉料磨平,然后用黃石、椴木炭再細磨,直至磨出均勻的光亮。鍍金:為防止氧化將磨完光的產品放入按一定比例配置的鍍金溶液中,通上電在正負電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的電流密度使所有的銅線、銅絲、銅口處全部鍍上金,使黃金附著在銅的表面,這樣一件金燦燦亮閃閃的景泰藍藝術品便制作完成。[3]
在北京召開APEC會議期間,雁棲湖國際會都66件造型別致、色彩明媚、總重量超過10噸的景泰藍斗拱吸引了各國政要的目光。景泰藍作為國禮多次贈送外國友人,傳遞了中國和中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愿望和信念,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精髓,充分體現了非物質文化手工技藝的精湛,因為景泰藍的制作技藝非常煩瑣并且外觀異常華美,本來就有“溫潤、光澤、細膩、輝煌”的藝術效果,景泰藍地表現出的奢華氣質與深厚的內涵,讓景泰藍在新時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中重放光彩。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與中國文化有機結合
景泰藍的制作工藝在不斷的嘗試和創新下不斷發展完善,通過新技術進行不斷創新,才能推動景泰藍產業向前發展。而人才是創新的關鍵基礎,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企業的經濟及精神支持下,大力推動景泰藍產業發展,培養相關人才,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才缺少的現狀,加強國內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吸引相關人才加入景泰藍制作的市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景泰藍承擔著各民族間的聯系和文化認同,以及國家層面的合作交流,特別是“一帶一路”下,聯系我國周邊國家起著積極作用。[4]
通過對景泰藍制作技藝的深入研究,將傳統手工藝與中國文化有機結合。以古典文化為根基,融入創新意識,創造出新的作品,景泰藍設計必須注重探索藝術的融合關系,能夠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發展下去。景泰藍制作技藝介入中國文化的傳承之路,這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傳播發展的要求,也是非物質文化為中國文化提供新思路,新使命,不僅對景泰藍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提供借鑒意義。景泰藍的發展需要更深層次地拓展景泰藍工藝的應用領域,促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的精妙內涵,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還需要在跨界融合、跨界設計、積極探索景泰藍創新與應用領域的拓展,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將傳統的景泰藍制作工藝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更深層次地拓展其應用領域,促進非遺傳承是很有探討價值的創新點。[5]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通過景泰藍制作技藝的研究,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延續和發展具有特殊意義。重視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引進景泰藍制作設計人員,通過培訓實踐、以老帶新、技能比賽等多種形式,使他們全面掌握了景泰藍制作技藝,做到了傳承有序,后繼有人。我校是內蒙古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民族傳統技藝實踐基地和民族手工藝實踐基地,具有鮮明行業特點、區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高職院校,在繼承、弘揚民族手工藝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是在少數民族手工藝的人員培訓、專業咨詢、科學保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積極尋求與各相關部門的協同合作,努力開創民間文化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新局面。具備研究景泰藍制作的條件,技能大師工作室教師的景泰藍作品在國家級、自治區級以及國際上屢獲殊榮,對于傳承和發展這項手工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宣傳、利用和傳承等方面樹立了一個典范,也為中國文化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為共建“一帶一路”融入了新的時代內涵,與企業的生產實踐相結合,與社會的需求相結合,不光產品和技術創新需要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方式的積極創新,景泰藍應用領域、產品設計的創新實踐過程,展現大國工匠精神時代意義的重要舉措。既彰顯中國兼容并蓄、共同發展之大國風范,又盡顯中國開拓進取、精益求精之時代精神。
通過對景泰藍制作技藝工匠精神的研究,結合國內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總結景泰藍制作技藝方法與規律、發展與特點以及未來趨勢走向等,能夠對今后景泰藍的發展方向產生借鑒意義,并為景泰藍的從業者、企業及相關管理部門提供依據,以此擴展設計學研究的范圍,為弘揚中國文化提高景泰藍創新設計的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衣福成.景泰藍工藝的跨界融合與科技創新[J].中國國情國力,2016(06):38-39.
[3]吳嵐.景泰藍飾品的創新性研究[D].東華大學,2012.
[4]鐘連盛,夏煥真著.琺瑯圖案北京[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
[5]郭桂珍.簡述不同時期琺瑯器的藝術特色[J].文物世界,2010(0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