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琛 劉才喜
摘 要:臨高哩哩美是海南省臨高縣沿海地區流傳的一種民間歌曲,通俗叫法是“臨高漁歌”。主要是臨高縣沿海漁民勞動生活過程中口頭創作的勞動歌曲,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民歌中的另一片羽毛。臨高哩哩美的出現主要是臨高百姓對自我生活、勞動、娛樂等的一種藝術性的表達方式,是臨高人民津津樂道的茶余飯后,流傳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很好的反映了歷史長河中臨高沿海漁民們的生活表現,具有很強的歷史價值和研究意義,堪稱是活的、靈動性的文化史書。
關鍵詞:臨高哩哩美;音樂特色;藝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0-000-02
臨高哩哩美也叫“臨高漁歌”,是臨高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臨高哩哩美是對臨高漁民生活、勞動的再現。從藝術的角度來說,臨高哩哩美從音樂結構到典型節奏型到舞臺表演等都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是歌詞民族化、簡單、真切、簡單的旋律等等很受大眾的喜愛,發展至今已經千年的歷史。臨高哩哩美可以說是漁歌的典型代表,目前,臨高哩哩美作為漁民文化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之一。臨高哩哩美的音樂特質影響著部分人的審美,其原生態的表現形式是目前節奏快速背景下人們所追求的,很多音樂創作也開始紛紛借鑒臨高哩哩美的創作形式。可以說,臨高哩哩美有著特殊的藝術價值和別樣的特點。[1]
一、臨高哩哩美產生的淵源
哩哩美作為漁歌其形式較為自由,流傳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其發源地是臨高,故而人們也稱“臨高哩哩美”。據可依據的文獻記載道:“哩哩美的起源時間可以追溯到南宋的紹興年間。”當時的臨高叫臨縣,主要是依靠打魚為生,地方也較為重視漁業的發展,在漁業豐收時,臨縣各處都會想起漁民們的叫賣聲,其語言都是當地的方言,在叫賣過程中會帶有一定的韻,如:“賣魚(雷),大家來買魚(羅)……”發展到后來,漁民在生活以及勞動過程中遇到高興的事情也會情不自禁地哼上類似的韻律,進而初步的臨高哩哩美主旋律開始出現,諸如:在當時臨縣人們在趕海、織網等勞作過程中以及婚嫁時候都開始以這個韻律為音樂主題。[2]
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生活的變化,哩哩美也得到了延伸發展,形成一種獨特的,臨高特有的“哩哩美”漁歌。其內容范疇也開始出現宗教文化、愛情等等。同時,哩哩美也正式成為當地婚禮中的音樂旋律,如:臨高新盈漁歌《十輪唱吉》。
發展至今,臨高哩哩美經歷了千年的演化,仍然受當地人民的喜愛并不斷地注入新生的活力。臨高哩哩美形式自由靈活、以地方語言體現,活潑的旋律使得經久不衰,成為人們考證臨高漁民生活、勞動等重要的參考依據。
二、臨高哩哩美的音樂特點
(一)創作的原生態化
地域環境是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從環境的角度來說,臨高屬于是漁業基地,有著“魚米之鄉”的美譽。每天的漁民生活促使了哩哩美的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哩哩美成為反映當地漁民生活、勞作的一種形式。哩哩美形式自由,內容多樣,即:它是漁民在勞作過程中或者情緒激昂的時候隨口唱出來的,有著即興性。這樣的生活方式直接影響了臨高哩哩美創作的原生態化。[3]
臨高漁民在勞動過程中,以工具作為配合,自然的發出某種勞動的聲音,而這個聲音帶有一定的高低和間歇,這樣重復起來,就會形成一定的韻律,產生某種節奏,從而整體而來,這樣的歌曲就帶有一定的隨意性、自然性。
(二)語言的民族化特點
臨高哩哩美在創作中所用的語言都是本地的方言,屬于地方語言,臨高語言是漢族人說的一種完全與中原語言體系相區別而獨立的一種語言,有著很強的民族化,其語言特點較為鮮明。一般認為,它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支的一支語言,也有學者認為跟緬甸、越南等語言較接近,是泰漢語的混合物。它是哩哩美創作過程中的主要語言,從某個角度來說,臨高哩哩美的產生源自于民間,是漁民們勞作過程中一種自然的情緒表達,通過他們獨特的語言來述說人間的美好、喜樂哀愁,別有一番風味。[4]
其特點主要是:從語法結構上來看,它不屬于傳統漢語的語法結構,說話的語言習慣也是倒過來的,有點像英語語言邏輯一樣,喜歡將帶有修飾性的形容詞和副詞置放在名詞、動詞后面,構成倒裝的語法結構。如:我們普通話習慣說“那個男人有幾個孩子”,而在臨高方言中則是“男人——那個——有——幾個——兒女”;所有的詞匯語言邏輯就會把定語與中心詞進行倒裝。如普通話習慣說“這只吃飽草的水牛”,在臨高方言中就變成了“吃——草——飽——這支——水牛”。
(三)地方色彩與藝術融合的音樂美
臨高哩哩美出現的背景促使其具有很強的地方色彩,隨著臨高哩哩美音樂的發展,作為音樂范疇,開始不斷地融進藝術元素,如:出現一定的音樂結構、演唱方式、旋律疊加等。將原有的比較單一的哩哩美趨向于多層次的音樂形式展示在人民眼前,增強其藝術性和表現力。而這些多層次音樂的出現也就代表著哩哩美的正式形成。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越來越注重將地方色彩與藝術相融合體現。如:哩哩美開始拓寬其演唱方式,獨唱、對唱、齊唱等等都可以。歌詞方面更是注重對傳統賦、比、興的運用的接受和融合,并出現地方性的語言作為襯詞,諸如:哩哩美、乃馬哩等等。如:臨高哩哩美《在哪有,在哪生》無論從音樂結構還是襯詞都體現了地方色彩和藝術的相融合,頗受大眾的喜愛。[5]
三、臨高哩哩美的藝術價值
(一)臨高哩哩美作為漁歌的歷史價值
臨高哩哩美有著千年的發展歷史,是對臨高漁民生活、勞作的歷史再現,被人們稱之為“活的、靈動性的文化史書”。為漁民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歷史依據,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
臨高漁民以漁業為生,長期的漁民生活使得他們創作出豐富的民間漁歌,朗朗上口的旋律、獨特的音樂結構形式、地方特色的語言等等,使得其像一朵鮮艷的奇葩傲立于漁民文化叢林之中,經久不衰的傳承和發展。隨著哩哩美的不斷發展和完成,促使它成為漁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代表性的音樂形式。而后期的音樂創作更多人開始借鑒傳統的哩哩美音樂創作,同時,不少音樂家在考證漁歌、漁民文化時,都開始倚重哩哩美。發展到現在,臨高哩哩美成為我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6]
(二)臨高哩哩美的審美價值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核心的藝術價值在于審美。任何音樂的出現和發展離不開的即是審美價值。現如今,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壓力的日益劇增,使得大多數人們厭倦了城市生活,開始向往和追求自然。希望通過自然的形式來找到心靈的寄托。臨高哩哩美雖然久經千年,但是其原生態的創作一直沒有改變。這樣一來,哩哩美正好能夠補缺人們的心靈需求,尤其,哩哩美典型的音調頑固性、民間性、質樸性等等都是現代人們所追求的,也是大眾較為喜歡和欣賞的音樂口味。
哩哩美的創作源自臨高的民俗習慣、生活特點等等,有著很強的研究價值,其原生態的民間唱法和民間風貌特點,加之,其曲調優美、調式自由、唱詞貼近生活,對現代音樂甚至現代藝術的發展對后期的音樂發展也有著一定的借鑒作用,而這一切都源于其特殊的審美價值。如:著名作家呂遠為搜集電影《西沙兒女》的音樂素材,來到新盈漁村,被“哩哩妹”優美旋律所陶醉。后來他為影片《西沙兒女》創作的插曲《西沙,我可愛的家鄉》中就參照了“哩哩妹”旋律。歌曲的開頭“哎羅……”就具有濃郁的臨高“哩哩妹”漁歌的特色,高亢、悠揚。
(三)臨高哩哩美的教育價值
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現如今已經不再新鮮,臨高哩哩美作為傳統文化的范疇,同樣具有教育作用和價值。哩哩美作為漁歌,是最直接、最樸實且最能夠體現當地人民生活的一種音樂藝術,其中不少的道教文化、娛樂文化、勞作文化等等都體現在漁歌中。而在哩哩美的發展和傳承過程中,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于當地人民的道德觀念、人生觀、價值取向等等都有著很強的影響作用。現如今,各地都出現了不少的“草根”“教育,草根的貼近生活和易接受性能夠潛移默化的滲透某種理念。哩哩美在臨高的影響較為深廣,在教育方面更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臨高哩哩美作為漁歌范疇、特殊的音樂表現形式,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是臨高地區歷史文化沉淀的音樂表現。受臨高環境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它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音樂風味并發展千年,其藝術價值和特點是不可言喻的,值得我們不斷地深入探究,進而為臨高漁民文化的傳承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貴章.臨高漁歌“哩哩妹”[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
[2]喬建中.中國傳統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3]李群山.海南臨高漁歌的社會生態及音樂特點[J].人民音樂,2010(02):56-59.
[4]汪高武.臨高話聲調的聲學學研究[C].廈門大學.第38屆國際漢藏語會議論文提要.廈門大學:福建省語言學會,2005:161.
[5]張星,馬英.海南臨高話[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3(01):44-66+85.
[6]梁敏.“臨高話”簡介[J].語言研究,1981(00):26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