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果良
【摘要】在高中語文新課標的明確要求下,多元解讀逐漸成為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種主要教學方式,并使閱讀教學效果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提升,尤其是在詩歌閱讀教學這一教學難點中,多元解讀更是發揮出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對詩歌多元解讀應遵循的原則進行了分析,同時以相關教學實踐為例,為多元解讀視角下的高中詩歌閱讀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對廣大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多元解讀 ? 高中語文 ? 詩歌閱讀教學
引言:多元解讀簡單來說就是在進行文本閱讀時,讀者根據自身生活經歷、認知經驗來對文本內容展開深入感知與分析,并通過層層深入的方式來感知作者創作意圖及情感,最終透過多個角度得出對文章的多種個性化解讀。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這種閱讀文本解讀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幫助其形成自主探究、樂于創新的學習習慣以及在課堂課堂上的主體意識,對高中語文詩歌閱讀教學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一、高中詩歌閱讀教學中的詩歌多元解讀原則
(一)合理性
多元解讀雖然需要讀者從不同的視角、層次、背景出發,對文章內容展開分析,并作出多種不同的個性化解讀,但無論作出怎樣的解讀,讀者都必須要基于文章內容得出觀點,否則一旦忽視文本內容作出“憑空推斷”,那么文章解讀就會脫離文章本身,失去其鑒賞的功能與意義。因此在高中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多元解讀,就必須要堅持合理性原則,要求學生根據認知經驗、生活經歷及詩歌內容、創作背景來做出合理推斷,保證自身的文章解讀能夠與詩歌意象、結構、創作背景等聯系起來,進而挖掘出詩歌作品的意義所在。
(二)開放性
與其他文體的文學作品相比,詩歌作品雖然在文字運用上更為巧妙、精煉,但卻同樣是對個人情感傾向的表達,在讀者個人經歷、認知經驗、思維習慣等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其對于詩歌的情感內涵的認知也同樣可能會出現偏差。因此在高中語文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還需堅持開放性原則,在保證學生詩歌解讀合理性的基礎上,鼓勵其大膽展開想象,將自身情感體驗、生活經歷融入到詩歌內容之中,得出不同的個性化詩歌解讀,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發散性思維、創新能力等素養得到鍛煉,進而得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三)深層性
在高中詩歌閱讀教學中,對詩歌進行多元解讀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并在多元解讀詩歌的過程中實現多方面學科素養的有效提升,但由于詩歌解讀具有著一定難度,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又比較有限,因此其詩歌解讀常常會出現流于表面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還需堅持深層性原則,引導學生深入感知詩歌的深層內涵,并將自身在閱讀詩歌過程中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以實現對詩歌的深層解讀,而不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盲目進行淺層解讀。
二、多元解讀視角下高中詩歌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重視教學情境引導
在詩歌閱讀教學中,由于高中生的生活經歷相對有限,且大多數詩歌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又比較特殊,因此其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往往會比較淺顯、單一,即便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情感體驗,也很難達到多元解讀的要求。對此教師還需從情境教學入手,根據所學詩歌作品的內容準備好相關視頻、圖片、音樂,并借助這些直觀、生動的課程資源來創設生動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相關情境中對其內容進行解讀,從而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為詩歌多元解讀打下良好基礎。例如在學習《蜀道難》這首雜言古詩時,教師就可以在課上為學生展示一些關于蜀地山川的相關圖片,以及古代由關中入蜀的地理路線圖,之后創設親登蜀道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在生動情境中感受蜀道的奇麗驚險。這樣一來,學生的多樣化情感體驗能夠迅速形成,而在這樣的情感基礎上詩歌多元解讀,自然也就會變得更加輕松。
(二)靈活設計探究問題
高中教材中收錄的詩歌雖然大多都比較容易理解,但在進行詩歌的多元解讀時,學生卻仍然很容易出現解讀視角單一的情況,即便能夠在閱讀后提出個性化解讀觀點,也同樣很難達到多元解讀的效果。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還需對詩歌作品內容展開深度分析,根據詩歌中未明確的不確定因素或非常規事物來提出疑問,并鼓勵學生從詩歌中提取線索,之后發揮自身想象來進行不同視角的深入解讀,以幫助其拓展探究思路、打開解讀視角。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作者為什么會開篇交待時間與地點?”、“作者為什么會打破‘悲秋這一常規意象?”等問題,引導學生從詞作的特殊創作背景、創作手法等獨特視角出發,進行非常規的詩歌解讀,以實現解讀視角的多元化。
(三)積極組織合作探究
受學生個體差異因素的影響,不同學生在閱讀詩歌時往往會選擇不同的解讀視角,并得出不同的解讀觀點,而在高中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則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個體差異特征,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學生圍繞詩歌進行互動討論,對各自的解讀視角與觀點進行交流,進而實現組內詩歌解讀的多元化。例如在學習《聲聲慢》這首詞時,教師就可以提出“為什么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梧桐、細雨的象征意義?”等問題,并鼓勵各小組學生隨意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通過查找資料、課后討論等方式來進行分析,最后將小組成員的解讀觀點整理起來,匯總成為完整的多元解讀“報告”,從而有效降低多元解讀的難度。
結束語:總而言之,多元解讀雖然能夠在高中語文詩歌閱讀教學中發揮出重要作用,但要想使詩歌閱讀教學效果真正得到提升,教師還需在教學中堅持開放性、深層性、合理性原則,同時在小組合作探究、情境創設、探究問題設置等方面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錢春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多元解讀的感悟[J].語文教學之友,2020,39(03):43-45.
[2]要季萍.語文閱讀教學中多元解讀教材的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35):49-51.
[3]謝建芬.談語文教學中多元解讀的有效性[J].小學教學參考,2018(0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