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能力較之前有了明顯的提升,信息時代徹底進大眾的生活。在過往時期信息的傳遞大多依靠報紙、傳真等方式進行,不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用為技術的缺陷無法對各種信息做出一個清晰的表現,導致人們缺乏對事實真相的了解。在科技能力的推動下,媒體行業的發展翻開了新的篇章,通過各類設備的幫助下能夠為大眾提供更為優秀的視覺體驗,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本文以當下的視覺傳達為中心,細致分析新媒體技術對其的幫助,尋找兩者結合的契機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視覺傳達設計;發展趨勢;問題;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J5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0-00-02
步入21世紀,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追求的目標從物質條件轉變成為更高品質的生活。信息時代的到來為廣大民眾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人們可以在家中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新聞,并發表自己的看法,之所以現階段的媒體行業能夠占據較大的優勢主要是其視覺傳達在視覺傳達上擁有突出的表現,人們對于信息的了解能夠更加直接,所以新媒體的出現為視覺傳達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現階段新媒體與互聯網技術進行結合,為中國視覺傳達的發展制定了發展框架,成為人們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與傳統模式相比,新媒體時代下的視覺傳達具備虛擬現實化、綜合化、多元化、互動性極大地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的視覺傳達工作已經具備完善的體系,但是由于起步較外,對比西方發達國家來說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我們應加強對其的建設工作。[1]
一、視覺傳達與新媒體藝術
進入新媒體時代,藝術的發展得到巨大推動并以此衍生出多種藝術形式,其中新媒體藝術最具有代表性。探究新媒體藝術我們可以發現其并不單指一個領域,例如傳統的雕刻、繪畫之類,而是脫出傳統媒介局限的一種媒介藝術,屬于一種全新的藝術類型,而觀察它的工作模式我們不難發現其是由數字技術作為支撐,并以此為基礎不斷發展。20世紀中期,在媒介的藝術實驗過程中接觸到了對電子媒介的應用,比較常見的比如:全息圖像人息互動、激光技術成像進行電子圖像、傳真機的異地傳輸、通過衛星技術開展大地藝術實驗等。發展到當下,新媒體藝術的種類也是較為繁多,我們在生活中接觸較多的如虛擬現實藝術、遠程信息藝術、生物技術藝術、機器人藝術一類,以上領域普遍被稱為現代新媒體藝術。
視覺傳達設計理念首次出現是在1922年的日本東京,由設計師WA.德威金斯提出,后續直到20世紀60年代民眾們對于視覺傳達設計理念的認識才逐漸增加。
在當時舉行的實際設計會議中,參與者們認為在不斷發展的影像媒體之中,視覺與影像之間已經成為一種新式的傳達方式,但是與傳統傳達行業不同,通過對其的應用能夠提升人們的視覺感官,發揮出自身的優勢。進入新時代人們的需求層次不斷提升,以往時期的表現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我們必須對想要逇傳達媒體做出優化,于是視覺傳達設計邊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本質上來講,視覺傳達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但是其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它無法離開媒體這個領域。使用視覺傳達進行信息傳遞時擁有較多的載體,色彩、圖形、數字、影像與文字都是其重要組成,通過不同模式的編排我們能夠做出優質的傳達表現,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媒介形式還會持續增加,視覺傳達的過程也會呈現出多元化[2]。
二、新媒體藝術影響下的視覺傳達設計發展趨勢與影響
在傳統模式中我們的信息傳達局限較多,視覺傳達大多表現為二維化與靜態化的模式,但是這種方式的表達想過較差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所以視覺傳達的模式逐漸演變為三維化、動態化甚至是四維化的格式。隨著媒體環境不斷成長,人們對其的認識也隨之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專業人員迅速發現其與視覺傳達之間的商業價值,并對兩者進行了結合,藝術的創新總是具備突然性,令人感覺到新奇。
在現如今新媒體藝術已經發展到達巔峰期,在這個過程中帶動了視覺傳達的多樣化,對于兩者的結合也做出了一定改變,在大量新元素的幫助下,視覺傳達打破了原有框架的限制,在視覺傳達設計創作過程中增加對于大眾的吸引力,增加自身在行業中競爭力[3]。
在進入新媒體時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具有高度的趣味性與互動性,所以,視覺傳達設計同樣被賦予了新聞活力。在以往時期,視覺傳達重視是對于信息的傳遞,如何增加人們對于信息的認識,而互動視覺傳達更多的是提升大眾的參與感,讓每個人在瀏覽的同時加入對事件的討論,提升了大眾的認知。此外,視覺傳達在進行內容的設計與編排時借鑒了傳統模式的技巧,但是客觀的角度上來看,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別只是一味地照搬,以閱讀方式為例:傳統在開展信息傳播時所做出表現更加偏向于閱讀,通過屏幕、紙張的幫助對各類資源進行有規劃的編排,用戶只需要按照準備先后順序即去閱讀即可對信息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知,但是新媒體雖然沿用了一些傳播途徑,但是對于信息的編排卻沒有全部照搬,只是將所有信息之間做出鏈接,讀者能夠快捷的觀察每個感興趣的話題,能夠具備良好的閱讀性。
很顯然只依靠傳統的信息傳達方式是無法在競爭環境惡劣的市場生存,想要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很簡單,提升信息的傳遞效率,增加其受眾群體是新媒體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的主要發展方向[4]。
(一)從二維轉變為三維思維角度
對于視覺傳達設計可能較難理解,但是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方面涉及了對其的運用比如說書籍封面的設計、宣傳海報的設計或者說企業形象的設計工作都是出于視覺傳達實際領域之內,由于傳統模式中的技術較為簡陋,只能通過平面二維的方式來對圖形、色彩、文字做出規劃所以又被稱為平面設計。當編排工作完成后就可以進行各類信息的傳遞,但是在現如今的社會中這種落后的生產模式已經過于落后,我們必須對其做出改進,提升信息傳遞的質量來俘獲民眾的視線。
近年來有關視覺傳遞設計的轉變已經悄然開始,從傳統的二維畫面逐漸演變為三維空間,進一步提升了傳遞效率,比如說日本藝術品《逃跑系列》就成功地由平面效果轉變為三維模式,突破了自身的限制,就實際情況來看人們更加傾向與這種表現形式。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新媒體媒介的支持,傳統二維平面跨入三維模式只是時間的問題,甚至于有可能會逐漸朝思維模式靠攏,這也就表示后續的視覺傳遞設計中作者能夠融入時間的概念,凸顯出整體理念,提升人們的瀏覽體驗。舉個例子來說,在設計過程中我們要凸顯時間帶來的改變,冰雕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雖然初期的形象十分完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冰塊整體會慢慢融化,象征著溫室效應帶來的變化,突出環保意識的重要性[5]。
(二)靜態向動態的準變
之前說過傳統視覺傳遞是一個平面效果,整體呈現靜態模式,長時間以來閱讀致使大眾對這種模式產生了審美疲勞,我們需要更為新穎的創意來改變這種困局。于是視覺傳遞設計逐漸由靜態向動態轉變,為整體添加額外的生命力。現階段我們對于視覺傳達設計的動態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對于空間的利用也已經處于高端水準,大大提升了傳遞效率,從技術角度來看動態化的視覺傳達設計還沒有脫離數字技術與媒體廣告領域的局限,但是這不能說明其發展潛力已成定局,我們期待視覺傳達設計將來在新領域之中的運用。
(三)設計呈現多元化、綜合化
隨著新媒體藝術的不斷提升,作為藝術與科技之間的結合產品,視覺傳達設計的內容應該做出變化,增加多元化理念有助于突破傳統框架的局限。一般情況下視覺傳達設計作品是由多種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進行創作,這種基礎環境造就了它的綜合性與多元化,建設出一種新式的藝術風格與設計理念。隨著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我們已經能夠將各種理念融入視覺傳達設計之中,促使其不斷完善。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視覺傳達設計來說是一個優質的發展契機,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為我們呈現出完美的藝術表現,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未來人們的需求只會不斷上升,應不斷完善對于視覺傳達設計的優化工作,促進我國的發展[6]。
參考文獻:
[1]王藝茹.新媒體環境下視覺傳達設計發展趨勢研究——評《新媒體時代下的視覺傳達設計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9,494(02):97-98.
[2]高旭,呂從娜.新媒體時代下職業教育視覺傳達專業實驗室建設研究[J].智庫時代,2019,171(03):237+239.
[3]閆鵬.基于新媒體技術背景下的視覺傳達設計改革與創新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19):69-70.
[4]羅森.數字新媒體時代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方法的思考與探索——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視覺傳達專業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245-246.
[5]彭楊.新媒體背景下的視覺傳達設計發展與變化——評《新媒體時代下的視覺傳達設計研究》[J].傳媒,2018,270(01):101-102.
[6]夏弘睿.新媒體背景下視覺傳達藝術綠色化方向轉型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59(05):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