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瑜
摘 要:在當前小提琴演奏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將小提琴演奏的知識與技巧詳細的講解給學生,還需要教會學生以創新的眼光看待小提琴,并利用手中的小提琴進行藝術創作;同時還要在演奏中明確曲子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而將自身情感與樂曲相融合,以全情投入的方式增進小提琴演奏能力。
關鍵詞:文化內涵;小提琴演奏;教學;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0-00-02
作為“樂器王后”的小提琴是西洋管弦樂器的一種,在樂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一方面要教會學生演奏技藝,使其熟悉掌握并能夠獨立演奏;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將小提琴的發展歷史、名家名曲等介紹給學生,以促進小提琴演奏教學與音樂藝術文化內涵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能夠在掌握演奏知識的同時,領會小提琴演奏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并在其感染與熏陶下,不斷提升對小提琴演奏的深層次認識與了解。
一、將文化內涵融入小提琴演奏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通過小提琴發展史的講解,能夠激發學習者對小提琴的熱愛
小提琴的發展歷史十分悠久,樂器的發展、演變,中外演奏名家、優秀作品等從不缺乏,而要促進學習者真正掌握小提琴演奏技能,喜愛上這一演奏方式,則需要讓學習者首先了解小提琴的發展歷史,進行基本功練習,并不必急于讓學習者感受古今名曲或掌握相關技巧。在小提琴發展歷史的介紹中,如果采用說教的形式難免會引發學習者的抵觸心理,因而最好以淺顯易懂的故事形式將小提琴的發展史串聯起來,或直接通過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將小提琴發展史制作成融合音樂、文字介紹、圖片(名家人物圖像、著名作品手稿等)、視頻(著名演奏家的演奏片段、精彩的演奏片段等)組合的形式,以吸引學習者通過多感官同時參與學習,激發其對小提琴學習的興趣,進而掌握更多相關知識。
另外,在小提琴進入我國之后,經過百年的發展,其樂器自身、音律、曲目、演奏風格等,都逐漸從帶著濃烈歐洲音樂文化特點的情況轉變成了與我國文化內涵相結合的發展趨勢,其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國歷史元素,促使小提琴文化也在發展中融合了我國特有的文化內涵,對此,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將把這一部分文化內涵融入其中,既能夠提升學習者對小提琴的認識,也能促進學習者以創新的眼光看待小提琴學習。
(二)對比國內外小提琴作品特色,增進學習者對中西方文化的感受
通過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融合國內外經典作品的特色對比,也能幫助學習者更好的感受小提琴作品中蘊含的思想內涵,進而透過音樂感悟中西方文化內涵的異同,從而促進學習者演奏技巧的提升。從小提琴的發展歷程來說,其在歐洲已經歷了四百多年的發展與演變,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小提琴作品在多個方面都出現明顯變化,并于發展中獲得不斷地進步與完善。而從我國來看,小提琴的發展時間顯然落后于歐洲國家,但我國也不乏優秀的小提琴經典曲目,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牧歌》《苗嶺的早晨》《梁?!返茸髌?,無一不體現東方文化的韻味與文化特色。通過對東西方小提琴發展的對比,以及經典曲目的賞析,可進一步增進學習者對小提琴的了解,同時起到強化其對中西方文化認知的效果,以促進文化與音樂的融合發展,促進學習者更好的透過音樂感知文化,通過文化理解音樂更深層次的內涵。
二、將文化內涵融入小提琴演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途徑分析
(一)問題
首先,在小提琴演奏中仍存在對文化內涵重視不足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學者一般會將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方法、技巧及演奏知識作為教學重點,對文化內涵的提及有限,重視程度也有所不足。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因素只要有兩方面:第一,小提琴教師個人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認為教授小提琴演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夠讓演奏者學會演奏,這是主要的教學目的,也是唯一的教學目的,針對文化內涵方面的內容則是無關緊要的,教與不教差別不大。第二,小提琴教師個人對文化內涵的理解與領悟能力不足也是導致其難以在教學中合理融入文化內涵的主要因素。
其次,缺乏融入途徑。將文化內涵融入小提琴演奏教學中需要有一定的技巧與方法,但目前部分教師并未掌握有效的融入途徑。在上課后,部分教師一般會直接將小提琴帶到學生面前,然后就結合樂器構造、演奏技巧等開始演奏教學,并沒有結合小提琴背后的文化、歷史,通過多媒體等形式向學生加以展示,這就導致學習者對小提琴的背景知識及文化內涵知之甚少,促使其在演奏中僅能依賴于基本演奏方法進行樂曲展示,而無法有效融入個人情感及文化內涵。
最后,教師講解方式比較格式化。在現階段的小提琴教學中,部分教師在長期教學工作中累積了大量的教學經驗,但這也導致其授課方式過于格式化、流程化,缺乏創新與突破。就小提琴教學來說,要想在其中體現文化內涵,就需要為學生講解樂曲作品的藝術特點以及演奏技巧,但這些部分在講解中仍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則會過于重視藝術作品的技巧性而失去了作品本身的藝術性,進而導致文化內涵的融入也不夠飽滿,難以喚起演奏者內心的共鳴。
(二)途徑
首先,針對小提琴教師對文化內涵重視程度不足的情況主要還需從教師自身的角度出發,需要教師積極轉變固有教學觀念,加強對小提琴文化內涵的重視,并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文化素養,加強自身教學水平,提升小提琴演奏教學質量。
其次,從文化內涵的融入途徑來說,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可加強對名家名曲中蘊含的文化內涵的感悟。在小提琴樂曲作品的發展中,偉大的演奏藝術家與其作品的出現必然是伴隨偉大的時期而出現的[1]。對此,為了有效提升學習者對國內外小提琴藝術家及相關經典作品的了解與感受,在實際教學中,就需要教師進一步增強對小提琴文化內涵教學部分的教學;同時也要教師將這一部分教學作為重點內容進行教授。在實際教學中,當學習者在練習一首樂曲的時候,就需要結合作品的作者、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及作品背后的故事向學生做全方位的介紹。
例如在歐洲著名的文藝復興時代,在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中,小提琴便進入了極大的發展與繁榮時期,這一期間誕生了最為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朱塞佩·塔蒂尼。在介紹朱塞佩·塔蒂尼的音樂作品的同時,教師就可以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一定的介紹,并聯系文藝復興時期其他著名小提琴家以及其作品與成就進行介紹,讓學習者能夠大致把握這一時期小提琴的文化內涵,以促進學生在演奏練習中能夠合理處理演奏技巧與情感表達,進而取得良好的演奏效果[2]。同時,針對國內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名家及相關作品也要進行詳細教解,例如在練習沙漢昆作品——《牧歌》的時候,就可以結合沙漢昆先生生活的時代背景,即在新中國成立后,對作者的取材、立意、創作過程進行講述。通過樂曲的欣賞與文化內涵的領悟,將作品中濃濃的文化特色與民族風情描繪出來;之后再講授具體的演奏技巧,提提升學習者對小提琴演奏名家及其經典作品的體會與感受,全面提升其演奏水平。
第二,要指導學習者在演奏技巧中融入文化內涵。從小提琴進入我國以來,一晃三百多載,其歷史不可謂不悠久,但小提琴對我國音樂社會的影響在近百年來才得到顯著體現。對此,在新時期的發展中,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小提琴作品的演奏技巧及藝術特色的理解,就需要在演奏技巧教學中充分重視文化內涵的注入。例如在講解《梁祝》《牧歌》等國內經典小提琴作品的過程中,就需要對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技法,比如滑音、裝飾音等進行合理的運用或借鑒,以提升學習者的演奏能力[3]。
第三,可鼓勵學習者在課下多傾聽一些經典小提琴曲目,通過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滲透的方式提升學習者對小提琴的認知與了解,進而站在小提琴樂曲賞析的角度上將文化內涵融合其中。例如可以鼓勵學習者多到音樂會上進行現場傾聽與感受,以促進學習者在現場音樂、場景等氛圍的烘托下,更好地將小提琴樂曲與文化內涵融合起來。此外,在課后,教師也可以結合作曲家以及作曲年代、背景等布置相關作業,讓學習者在充分了解樂曲的創作者、年代、背景等因素后加以演繹;通過這種與創作者個時空對話的形式來促進文化的滲透,以及樂曲內涵的表達。
三、結束語
綜上,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結合小提琴作品背后的時代特征、背景及作曲家的生平進行教學,不僅可以使作品的文化內涵得以完整呈現,同時也會對學習者內心帶來一定的觸動,激發其對小提琴學習的熱情。所以說,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合理融入小提琴文化內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提升學習者的小提琴演奏水平。
參考文獻:
[1]史昀冉.文化內涵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的重要性分析[J].戲劇之家,2019 (08):175,177.
[2]王濤.淺談文化內涵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的重要性分析[J].明日風尚,2018(11):245.
[3]姚霖.小提琴演奏教學中注重文化內涵的重要性[J].文教資料,2019, 817(07):109-110.